福州男儿光耀百年
——黄花岗起义福州籍英烈百年祭
各界人士昨日在林觉民故居缅怀英烈。记者俞松 摄
宣传画反映黄花岗起义战斗激烈。
那是一个碧血横飞的春天。
一种信仰,点亮中国南方的天空,激励着无数热血男儿前仆后继、视死如归。
1911年,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拐点。这一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结束了延续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在古老的中国树起民主革命的大旗。而揭开推翻封建统治新篇章的,是100年前的“三·二九”广州起义(亦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下午,120多名热血青年,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臂缠白巾,从广州小东营5号出发,毅然决然向总督署衙门发起进攻。此役,革命党人弹尽力竭,共有55人战死31人被捕就义,成就了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在这场惊天撼地的战役中,福州同盟会及连江光复会数十人参加,其中23人壮烈殉难。这23位福州男儿是:林文、方声洞、林觉民、林尹民、陈更新、陈与燊、陈可钧、刘元栋、冯超骧、刘六符、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罗乃琳、陈清畴、卓秋元、魏金龙、陈发炎、林西惠、郭大旺、郭天才、郭钿官、林麻麻。
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入闽时,对黄花岗起义福建籍、福州籍英烈作了很高的评价:“广州之役,黄花碧血,七二英烈,闽有十九,居全国冠,壮哉!意洞(林觉民)、广尘(林文)、无我(林尹民)、子明(方声洞),八闽先驱楷模,汝当起而效之。”
1918年,辛亥革命元老、福州人林森(后担任12年民国政府主席)主持修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以纪念死难烈士,用辛亥革命精神激励后人。林森是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的同乡故友,1937年4月27日,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他还亲自前往广州,偕各省代表隆重纪念黄花岗起义26周年,祭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让我们的目光穿过时空隧道,回到100年前的今天。我们知道,黄花岗起义虽以失败告终,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仅仅在半年之后,衰败的清王朝便在辛亥革命中轰然倒塌。
翻开23位福州籍英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千古华章,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是一介书生,并非久经沙场的战士,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勇敢、坚韧和那纷飞的血肉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拨开黄花岗起义的历史烟云,我们看到了英勇的福州血性男儿的身影。他们的身影,无不展示出福州男儿对改变历史的勇气与信心,无不展示出福州男儿对中国革命的执著与坚贞。
我们没有忘记,“福州十杰”之一林觉民在起义前3天,就在一块白色方形手帕上写就《与妻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汝体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同时,他又告同人:“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死事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我们没有忘记,“福州十杰”之一方声洞在《禀父绝笔》中说:“夫男儿在世,当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我们没有忘记,“福州十杰”之一的刘元栋头部中弹,血流满面,倒在地上。战友们连忙上前抢救,他虽已奄奄一息,却对诸友留下大无畏的声音:“吾死志也,不足悲;去图大志,勿念吾也。”
……
百年弹指一挥间,一个世纪过去了,烽烟不再,黄花依然。今天,我们回溯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役,在这些埋骨异乡的烈士殉难百年之际,以我们的感怀、感动、感激,为他们献上一场凝聚家乡人民追思和仰怀的盛大祭典。(本报记者 刘复培)
福州十杰
上排左起:林文、方声洞、林觉民、林尹民、陈与燊
下排左起:陈可钧、陈更新、冯超骧、刘元栋、刘六符
林文(1887~1911),字广尘,号南散,侯官(今福州)人。1905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被举为福建分会会长。与黄兴交好,并深得孙中山器重。黄花岗起义中,不幸脑部中弹,壮烈牺牲。
陈与燊(1887~1911),字愈心,侯官(今福州)人。1907年留学日本,翌年加入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中,弹中左目,忍痛作战,力尽被掳,从容就义。
林尹民(1887~1911),字靖庵,号无我,闽县(今福州)人。1906年留学日本,1910年加入同盟会。在黄花岗起义中,奋战一昼夜,杀敌20多人,不幸脑部中弹,壮烈牺牲。
林觉民(1887~199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闽县(今福州)人。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1911年4月24日深夜写下绝命书,《与妻书》至为感人。黄花岗起义中,身负重伤,力竭被掳。就义时俯仰自如,面不改色。
方声洞(1886~1911),字子明,侯官(今福州)人。1902年起两度赴日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被举为福建支部长,黄花岗起义中,奋勇作战,杀敌20余人,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
陈可钧(1888~1911),字希吾、少若,侯官(今福州)人。1905年赴日本留学。黄花岗起义时因身负重伤而被捕。临刑时,毫无怯容,言笑自若,引颈就刀,从容就义。
冯超骧(1880~1911),初名敬,字雨苍,号郁庄。原籍南平,迁居福州。1905年加入汉族独立会,次年加入同盟会。在其父亲病重之时,他毅然奔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壮烈牺牲。
刘元栋(1884~1911),字钟群,闽县(今福州)人。1905年,为拯救国家危亡,与至交林斯琛等人组织了汉族独立会;后该会转为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成为会员。黄花岗起义中,头额中弹,壮烈牺牲。
刘六符(1887~1911),原名刘峰,字肩宇,长乐人。黄花岗起义中,奋勇杀敌,受伤被掳。临刑前神色从容,站立不跪,挺身就戮,至死不屈。
陈更新(1887~1911),字铸三,又字耿星,侯官(今福州)人。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加入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中曾孤身独战三昼夜,终因弹尽力竭被掳。临刑慷慨陈词,从容就义。
粤之花县 闽之连江
连江县丹阳镇新洋村陈氏宗祠挂着孙中山题的“浩然长存”牌匾。记者池远 摄
“粤之花县,闽之连江”,讲述的是一个悲壮的故事。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粤籍41人,其中花县占18人;福州籍23人,其中连江占9人。花县与连江成为100年前广州起义中,牺牲勇士最多的2个地方。
在连江县透堡镇的北边,至今屹立着一座清康熙年间筹建的穿斗式木构架建筑——棋盘堂。1906年,郑瑞声、黄忠炳、王灿登等人在这里成立秘密团体“广福会”,定期聚会,商谈反清大计,会员逐渐发展到50多人。1908年春,“广福会”改为“光复会”,大家摔碗割血盟誓,决心推翻清朝统治。“光复会”成员逐渐发展至300余人,并成为福建同盟会的分支组织。
1911年,同盟会福建支部决定,由吴适率连江“光复会”成员20多人赴广州起义。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晨他们到达广州市小东营集合,傍晚加入由林文带领的百余人的福州队伍中,集中向总督署进攻。两广总督张鸣岐越墙逃跑,起义军迅速捣毁督署,放火烧掉总督衙门。在转攻机械局时,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由于实力悬殊,战役失败。连江“光复会”成员卓秋元、魏金龙、林西惠、罗乃琳、陈清畴、陈发炎6人在激战中壮烈牺牲,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3人被捕后慷慨就义。(本报记者 杨莹 朱榕)
生死之交几代情
——记者连江探访黄花岗起义烈士陈发炎及生还义士陈光炳的后人
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没有亲密的血缘关系,却因父辈、祖辈的一场生死之交,结下几代的深厚情谊。昨日,记者专程来到连江县丹阳镇新洋村,探访黄花岗起义烈士陈发炎及生还义士陈光炳的后人。
临近正午,太阳火辣辣地照在新洋村北新路2号一座三进的百年老宅上。老宅的一隅,住着村民陈木佺的父母陈发展、兰风香。陈木佺和父母陈发展、兰风香各握着一把线香,在老宅的天井边,遥遥对空祭拜。这一天,距陈木佺的爷爷陈光炳参加黄花岗起义,正好100年。
100年前,陈光炳翻过数十公里的蜿蜒山路,赶到透堡镇棋盘堂,和20多名兄弟一起,忍饥挨饿跋涉到马尾港,乘船参加了举世震惊的黄花岗起义。短兵相接,一些兄弟死了,陈光炳几经周折活着跑回来。
新洋村陈氏宗祠里,挂着一块“浩气长存”的牌匾,是为纪念新洋村的另两位黄花岗烈士——陈发炎和陈清畴。热情的陈木佺领着记者来到丹阳镇上,寻找陈发炎的后人陈嫩俤一家。
陈嫩俤在镇上开了一家大米加工作坊,已经62岁的他育有两子一女,孙女小宝已经2周岁。陈嫩俤闲暇时,会跟儿孙讲起先辈慷慨赴义的壮举。陈嫩俤说:“爷爷出发时,并没有告诉奶奶他要去哪里。只说跟朋友去很远的地方做生意,可能要去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半年后,他还没有回来,希望奶奶好好种那两三亩地,养育好两个儿子。”一语成谶,此别就成永别。(本报记者 朱榕 杨莹)
祖父临刑时毫无怯容言笑自若
——陈人健忆陈可钧
“这是我祖父陈可钧当年留学日本时拍摄的照片!”昨日,陈可钧的孙子陈人健向记者展示了陈可钧的照片(如图),饱满的额头、笔挺的鼻子、两道剑眉……祖孙两人颇有相似之处。
今年59岁的陈人健是陈可钧最小的孙子。他说,他对祖父的印象多来源于长辈的口耳相传,“祖父在我父亲3岁那年便就义了”。“祖父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的祖父在陕西当一个地方县令,在福州读完小学后,祖父便来到陕西大学堂就读。”陈人健说,清政府日益腐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陈可钧对此悲愤不已,决心推翻清政府,谋求民族解放。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同盟会的骨干会议,决定再一次在广州发动起义。1911年春,陈可钧得信后离开日本,于4月12日抵港。
1911年4月27日下午,海螺号吹响,向广州总督署的总攻正式发起。陈可钧等攻入总督署,张鸣岐吓得越墙逃跑,因内奸出卖,水师提督李准早已屯兵署外。事已至此,许多人纷纷动摇,陈可钧临危不惧,冲其中坚,多处受伤流血不止,终因力竭被捕。
1911年4月29日,清朝刽子手把起义被捕的义士押赴刑场,临刑前,陈可钧毫无怯容,言笑自若,引项就刃而死,时年24岁。
黄花岗起义福州籍英烈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最初的史料源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其中,福州人19位。即林文、方声洞、林觉民、林尹民、陈更新、陈与燊、陈可钧、刘元栋、冯超骧、刘六符10位(世称“黄花岗福建十杰”,实是“福州十杰”);还有连江人黄忠炳、王灿登、卓秋元、胡应升、魏金龙、陈清畴、陈发炎、罗乃琳、林西惠9位。后经认真查对,又发现仓山郭宅人郭大旺、郭天才、郭钿官、林麻麻、郭增兴、郭炎利6位,说是25人。结果,一两年后,郭增兴、郭炎利历经磨难返回福州。因此,至今能够认定的广州起义的福州籍烈士应为23人。(本报记者 郑雪 文/摄)
“蒙学堂”:辛亥革命的摇篮
“福州十杰”在此接受革命启蒙教育
走进三坊七巷的文儒坊,行约100米,在陈承裘故居对面,有一处正在大规模修缮的老宅院,这里就是培育了包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福州十杰”在内的一批革命志士的“蒙学堂”,被称为辛亥革命的摇篮。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蒙学堂寻访当年遗迹。在现场,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介绍,一个世纪前,近代民主革命者、报界先驱、教育家林白水在这里创办了“蒙学堂”。“蒙学堂”创办之初,由黄展云、方声涛(“福州十杰”之一方声洞的哥哥)担任正、副校长,主持学堂工作。“蒙学堂”不仅进行智力教学,也注重体育训练,还要参加军训,准备将来为革命出力。
在校长黄展云的主持下,“励志会”、“十汉团”等一个个秘密的学生革命小团体,悄悄地建立起来了。“十汉团”成员是陈祖樵、黄光弼、高贻书、蒲开泰、陈与燊、严骥、张兆、蔡世俊、陈更新、倪履新。另外,林觉民、林尹民、林文、方声洞、陈可钧、冯超骧、刘元栋、刘六符也在蒙学堂念书。
从蒙学堂毕业9年后的1911年,在林文(时任中国同盟会福建支部支部长)和方声洞的带领下,林觉民、林尹民、陈可钧、冯超骧、刘元栋、刘六符,还有“十汉团”中的陈更新、陈与燊、严骥到广州参加起义,除严骥负重伤生还外,其余均壮烈牺牲,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福州十杰”。(记者 吕路阳/文 叶义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