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城隍文化”面面观

2011-04-28 11:08:48来源:文化生活报

      纪念历史名人的城隍

      物有物主,业有业主,城有城主。所谓“城主”,史称为“城隍”,老百姓尊称其为“城隍公”或“城隍爷”。只有历史上有功于国,有德于乡、有利于民的英烈伟人,才有资格被冠以此荣誉,并建祠立庙予以纪念。诸如江苏苏州的城隍庙,祀战国时代封地苏州、曾救赵抗秦有功的春申君黄歇;浙江杭州的城隍庙,祀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因他曾组织义军保卫南宋首都临安(杭州);浙江绍兴城隍庙是供有功于民的庞玉大将;上海城隍庙曾祀清代为保卫吴淞口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而壮烈牺牲的福建同安人陈化成;北京城隍庙祀明代大臣杨椒山,他因敢于与奸相严嵩斗争而被捕入狱,迫害致死;江西九江城隍是汉高祖时代的颍阴侯灌婴;广西南宁城隍奉祀宋代南宁知府苏缄,他敢于与入侵的交趾(今越南)军队作战,不幸以身殉国;泉州城隍祀出生于泉州的北宋宰相韩琦,他曾与范仲淹齐名,世称“韩范”。

      “福州十邑”之一的古田县的城隍庙建于唐朝,它奉祀唐朝开元年间第一个“编户立县”的清官刘疆。据清乾隆版《古田县志》记载,在唐朝开元以前,古田地区为土豪地霸所占据,不受唐朝中央管领,制造地方势力。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当地开明人士刘疆,率领林溢、林希等各自家族百姓千余人,归化唐王朝中央,依附唐朝,成为国家的编户齐名。福州都督李亚丘奏请朝廷建县设官。唐玄宗李隆基批准建立古田县,并嘉奖刘疆的忠心归顺,让他掌管县事,成了古田县第一任的县官。

      刘疆为官清廉,为人仁爱,关怀下属,友爱兄弟,他晚年退居,亲属决不食禄,故死后古田人民便在他的故居旧址上建庙以示纪念,并称他为“拓主”。可见我国人民对于历史上只要对老百姓做过好事的官吏,都会永远怀念的。

      “福建都城隍”的来历

      我省各地,凡有县城必立城隍。福州的城隍位于今鼓屏路省卫生厅附近冶山之南麓云步巷里。在巷口处立有一块大古碑,上刻“福建都城隍庙官地碑”几个大字,说明自古以来城隍庙受到官方的重视,因而冶山又有城隍山之称。

      福州城隍庙有三大特点。其一,历史悠久。全国最早的城隍庙,是安徽省的芜湖城隍庙,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年)。而福州的城隍庙是建于晋朝太康三年(282年),相距仅43年,所以福州城隍庙是全国第二早的庙宇,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极盛时面积达100多亩,门前耸立有华表,内有大广埕、戏台、酒楼、天井、大殿、庑郎、钟鼓楼、后殿等,规模宏大,蔚为壮观。

      据记载,福州城隍庙历代都扩建、重建,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曾对天下各地城隍按等级赐予封号,如府称公、州称侯、县称伯。而福州的城隍老百姓尊称其为“城隍公”,可见级别之高。洪武二年(1369年),被赐封为“监察司民威灵公”。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把福州府级的城隍提升为省级,称为“福建都城隍”。所在的小巷,被称为“城隍街”这在全省、全国实属罕见。

      其二,福州的城隍庙,供奉的是汉代忠烈人物周苛。周苛是汉高祖刘邦的御史大夫,坚守荥阳城,当项羽攻下城池时,周苛被俘,项羽欲封他为上将军,享万户候。但周苛忠贞不降,并怒斥项羽,于是被烹煮而死,十分惨烈。

      此外,福建都城隍庙里,还附祀许多历代的名臣良吏、清官乡贤人物。如唐朝光禄大夫樊公、五代辅佐王审知有功的刘昌祖、宋朝任福州知州的蔡襄,南唐时尤溪守将卢珖、元朝太尉忠献董元炳、明朝率兵攻入福州战胜元军,秋毫勿犯,保住福州城有功的汤和等十几位之多。由此可见,福州人民对于历代以来在守护福州城、建设福州城有突出政绩的官吏,立牌位于城隍庙中,以示永远怀念,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其三,全国各地的城隍,只管辖本地府县,而福州的福建都城隍却管辖全省各个府县,这在全国是十分罕见的。尤为有特点的是管辖的名称为“十二府州”。

      众所周知,福建别称“八闽”,其来历是因为明朝时,福建全省分为八个府,分别为福州府,延平府(今南平)、建宁府(今建瓯)、邵武府(以上四府又称“上四府”)、兴化府(今莆田、仙游)、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今长汀)(以上四府又称“下四府”),总共八府,故称“八闽”,并正式开始设省。

      为何福建都城隍会统辖“十二府州”呢?原来到了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第二年(1684年),设立“台湾府”,归属福建省管辖,并由福州派出官员赴任,故此时的福建除了“八府”外,又增加了一个“台湾府”,所以这时期的福建,别称为“九闽”。到了清雍正二年(1724年),闽东地区的“福宁州”(州治在今霞浦县),升级为“福宁府”,管辖霞浦县、福鼎县、福安、宁德和寿宁。于是,这时期的福建由九个府又加一个“福宁府”,变成了十个府,史称“十闽”。此外,清朝时福建除“府”外,下面还设有两个“州”,即龙岩州与永春州(州下面为县)。十个府加两个州,这便是“福建十二府州”的来历。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政府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决定将台湾府升级单独成立为省。从此,台湾开始成为我国单独的一个岛屿省份。然而,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设府归福建管辖,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结束,台湾总共有201年的时间属于福建管辖,这也从历史上说明闽台关系之密切。难得的是,在福建冶山福建都城隍庙大殿的墙壁上,绘画有“十二府州”官员的形象,这也为全国各地所罕见,它不但说明闽台之亲缘,而且说明台湾是祖国神圣的不可分割的领土。

      “文革”中,福建都城隍遭到严重破坏,大量文物散失。改革开放后,在鼓楼区委统战部的重视与支持下,1994年12月25日成立了福州冶山城隍古迹修复委员会,积极与台湾同仁取得联系。自1991年至1998年,台湾南投县的城隍庙刘西仓先生,曾先后八次来福州进香,并为修复大殿出了大力。为了进一步加强闽台城隍文化的研究,1996年10月17日在福州召开首届闽台城隍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而后又分别在闽南龙海、厦门与闽西长汀召开了研讨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福建都城隍庙还于2007年12月参加在新加坡召开的世界首届城隍文化学术研讨会。去年12月又派出代表参加在新加坡召开的国际城隍文化学术研讨会,使福建的城隍像妈祖文化一样走向世界。

      城隍的民俗文化活动

      北京的天坛庙会、地坛庙会驰誉中外,福州的泰山庙会与城隍庙会则闻名闽台。所谓“庙会”,实际上是古时的一种节日地摊与现场演艺活动。

      过去每年的迎城隍巡安活动有两天,农历十月初一游城内,初二游台江,并举行数天的庙会展销玩艺产品,诸如泥塑、木偶、小铜钹、小皮鼓、糖果等。据清代《鸢飞鱼跃斋随笔》记载:“在庙内广场上,人排一摊,陈列所制玩具,五光十色,争异斗奇,不啻一年中一度玩具展览会。而孩童亦因此视城隍庙开堂为购买玩具之唯一良机。故届时家有幼年子弟者,必携往参观,择其精致可爱者,购回数件。”

      而如今,城隍庙广场在“文革”中被毁,但传统的祭典仪式与演戏活动则已恢复。主祭人为城隍庙管委会主任张子泉,穿礼服、戴礼帽,念祭文祝词。今年的主题为:“团结互助,国泰民安。”以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此外,演戏是城隍庙会的一大盛事。古时城隍庙规制宏伟,戏台前广场可容观众千余人,大殿及两旁酒楼亦可容观众数百人,庙内“阴阳司”、“注寿司”、“子孙司”及“娘娘宫”、“太岁殿”等各有戏台,这些戏台福州民间称之为“高台”,以有别于剧场里的固定戏台。“高台”是临时搭建的活动架空的,高约2米,台上演戏,台下可供流动小吃摊担。如今这种“高台戏”在农村还可看到,今年城隍庙会也在城隍街里搭高台,聘请福州三山闽剧团等演出五天。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