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陈嫩俤给孙女读先辈的故事。
广福会起义故址。
他们生活在100多年前,在风起云涌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们身怀朴素的济世思想,走出连江平静的乡村,走上广州激烈的战场,扛起反清大旗,血染黄花岗,如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
黄花岗起义100周年前夕,记者走访当年连江籍革命志士聚集的丹阳、透堡等地,前往连江“光复会”旧址,寻访远去的那段历史。
一本珍藏的册子
“嫩俤媳妇,听说那本书出了,一起去拿一本吧。”几天前,黄花岗起义连江丹阳籍烈士陈发炎的孙媳,接到另一位透堡籍烈士卓秋元的后人打来的电话。两人乘车赶到连江县城,从县文史馆各自拿回一本《连江名人故居》,作为纪念。
丹阳镇热闹的农贸市场背后的一栋楼里,住着陈发炎的孙子陈嫩俤一家。黄花岗起义100周年的前一天,记者来到陈嫩俤家采访。当天,吃罢午饭,陈嫩俤郑重地把家人召集在一起。桌上的《连江名人故居》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不到3岁的孙女小宝对这本书很感兴趣,伸出小手去翻书页。陈嫩俤将小宝抱在怀中,翻开介绍他爷爷陈发炎烈士事迹的那页,念给大家听。
妻子则从里间拿出一本珍藏多年的小册子——广州市黄花岗公园编印的纪念册《碧血黄花》。她告诉记者,这本小册子是他们辗转收集到的,里面的故事孩子们几乎倒背如流。
当年,陈发炎辞别家人奔赴广州。临行前,他并未告诉妻子实情,只说去外省做生意,如果半年未归,就请妻子种好家里的田地,养育好2个儿子。
几天后,陈发炎英勇就义的消息从广州传来,当时,陈嫩俤的父亲还很年幼。但他似乎继承了父亲的血性,年轻时加入当地游击队,是个血气方刚的好汉。上世纪40年代末,他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染上重病,不幸辞世。那年,陈嫩俤才1岁。
陈发炎的小儿子终身未娶,后人只剩下陈嫩俤这一分支。“先人的正直风骨我们要传承下去。”陈嫩俤的语气里充满坚定。他说,会把《碧血黄花》和《连江名人故居》两本册子传给孙辈、曾孙辈,让他们铭记先人的浩然正气。
祠堂牌匾刻英名
丹阳镇新洋村的村口,矗立着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陈氏祠堂。推开朱漆大门,只见梁上挂着两块蓝底金字的牌匾,这大概是献给陈氏忠烈的最好褒奖。
一块写着“浩气长存”,纪念新洋村的2位黄花岗起义烈士——陈发炎和陈清畴;另一块为“开国元勋”,献给该村3名黄花岗起义中的生还义士——陈光炳、陈清钦、陈发明。
陈光炳的后人如今住在北新路2号一座百年老宅里。饭桌旁的墙上,挂着一张有些模糊的老照片,相片中男子正襟危坐在椅子上,表情刚毅。“这是我爸爸光炳!”78岁的陈发展听力不好,不善言辞的他,在提到父亲时,眼里充满自豪。
100年前,陈光炳和陈发炎等20多人远赴广东参加了举世瞩目的黄花岗起义。在那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9个兄弟英勇牺牲,陈光炳几经周折,活着返回故乡。
陈发展妻子兰风香说,陈光炳返乡后曾经娶妻,但没有生子。40多岁时,乡人将陈发展过继给他当儿子,兰风香5岁起就到陈家当了童养媳。“听说爷爷拳脚极好,一个人能撂倒10个。”陈光炳的孙子陈木佺今年52岁,皮肤黝黑,继承了先人古道热肠的性格。7岁至今,他一直没停止地里的劳作。作为义士的后人,陈木佺觉得这段光荣的历史,给陈家留下了一些精神上的润泽。他也一直以正直做人教育自己的子女。
陈木佺对散落各处的烈士、义士之后如数家珍。他说,新洋村参加“光复会”的革命党,彼此都是同宗同族,住在同个院子里,每日习武练拳,谈论政事,酝酿革命。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的爷爷回到故乡,宅院年久失修不能住人,他们一家先搬了出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宅院因故被拆后,居住其间的烈士、义士后代陆续迁徙到别处,但这些后代的家庭仍保持了长达百年的交往和情谊。
重走当年革命路
新洋村往透堡镇的西门村,如今已经修通了水泥路,一路盘山直上,九曲十八弯。
26日上午,记者驱车在山路上行驶,目的地是西门村棋盘堂,这里是当年连江“光复会”的秘密联络点。
100多年前,这里还是羊肠山道,50多公里的路,要走上半天。当年,“光复会”的革命党人,曾无数次行走在这条道路上,心怀打破旧世界、推翻清朝腐败统治的强烈憧憬。
根据《连江县志》记载,1906年,连江人郑瑞声、黄忠炳、王灿登等人在棋盘堂成立秘密团体“广福会”,定期聚会,商议反清大计,会员逐渐发展到50多人。1908年,全体会员齐聚棋盘堂,在福州“同盟会”会员吴适的带领下,将“广福会”改为“光复会”,会员们把碗投掷于地,歃血为盟,决心推翻清朝统治,投入革命的洪流之中。
在村民的引导下,记者终于来到当年那场革命的起点。这是一栋清康熙年间筹建的穿斗式木构架建筑,站立在空旷的房屋中,记者似乎依稀听见当年掷碗于地的碎裂声。
一位黄姓村民告诉记者,他听说,本来当年去“闹革命”的村民更多,很多人直到临走还瞒着家里老小。一些村民的老婆从别人那里听说这事,一起往棋盘堂跑,又哭又扯,把丈夫劝回家,“最后走了20多人”。
而这20多人又忍饥挨饿,一路走到马尾港,从马尾港出发,抵达广州,捣毁督署后,转攻机械局,展开了激烈的巷战,6人壮烈牺牲,3人被捕后慷慨就义。
这9人分别是卓秋元、魏金龙、林西惠、罗乃琳、陈清畴、陈发炎、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
如今,当年一同出发的20多位连江勇士的后人,也因为先人的同历生死,日渐亲近起来。每逢婚丧嫁娶,他们必然互相邀请,将对方奉为座上宾,为自家添一份热闹。这种似亲非亲的关系,跨越了血缘,跨越了地域,也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即使长时间未见,也不觉得彼此疏远。(记者 朱榕 杨莹/文 黄立新 池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