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在堂絮语
深秋时节,轻踏着辛弃疾“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的低吟浅唱,我来到西湖小孤山开化寺旁,此处有一歇山式大殿,飞檐斗拱,如羽轻展,气势非凡,这就是500年来声名不绝的宛在堂。
相传宛在堂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由福州诗人傅汝舟在小孤山上所建,四周湖水漾碧,极赋《诗经·蒹葭》:“宛在水中央”之意,故命名为“宛在堂”。也许正是这诗韵无穷的名字,让她与诗人有了永恒的情缘。
在乾隆年间,宛在堂中设立了诗龛,作为闽都诗人纪念堂,自此她成了诗人的“家”。
抬头仰望,宛在堂屹立于高台之上,木构三楹,三面环廊,廊柱上高悬着“稍增东越湖山色,颇似西江宗派图”的楹联,为近代诗人陈衍的词,由现代书法篆刻名家周哲文书写。据陈衍《小西湖重建宛在堂记》和何振岱《西湖志》记载,宛在堂历经三圮三修,每重修一次,则增龛设祀。道光七年,林则徐疏浚西湖时,曾借宛在堂为办公场所。光绪年间,宛在堂倒塌,其后的民国年间第三次重修过程,被传为佳话。民国二年(1913年),陈衍、王允皙、何振岱会集于林宗泽的寒碧楼商议修复宛在堂。沈瑜庆闻讯后捐出银一千元。陈宝琛亦亲自到宛在堂废圮察看。这年冬,陈宝琛、陈衍、沈瑜庆三老在北京相聚,决定委托陈宝琛女婿林炳章(林则徐曾孙)承办。所需经费除由各界捐助外,盐运使刘步溪向盐署索回所欠粮仓款也作为重建之资。工程年底开工,第二年春修竣。
诗人是严谨又执着的,宛在堂修复后的增祀是他们最为注重的大事。陈宝琛与陈衍推举林则徐、陈寿祺、林旭等人入祀。但有人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抵抗英帝国主义侵略,功绩彪炳千古,已入祀李文定公(宋李纲)祠,不应再列入宛在堂诗龛。陈衍当即提出:“林文忠公诗文均高一格,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坚持抗英销烟斗争,毫不动摇,是何等民族气节!又如《塞外杂咏》、《镇远道中》等诗文,皆神工鬼斧,极其真切。古来诗人如欧阳修、苏东坡,何尝以事业掩其文章,对林文忠公亦应同样看待,还其诗人面目。”正是这位当年诗坛巨擘一番慷慨陈辞,再无人反对林则徐入祀了。
民国五年(1916年)重阳节,宛在堂恢复致祭,时任交通总长的许世英也到场参加,画家周愈绘有《宛在堂秋祭图》。此间设立一诗文团体,由陈衍定名为“湖心社”,之后每年举行春秋二祭。在陈衍倡导下,入祀诗人从福州府属各县,扩大到全省各县,并上溯隋唐,下迄近代,达270人之多。上世纪50年代,诗人陈世镕集三十余年心血,将入祀诗人生平、轶事及代表作编纂成《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征录》,流芳后世。
圮与修虽为过往,弘昌闽籍文坛却是要永载史册的。如今,有闻世人纷议堂前新造塑像属唐(朝)归宋(朝)?是李(白)为杜(甫)?殊不晓当年堂内盛事。据陈衍《近代诗钞》(1923年商务版)所载,清末民初诗人369人中,闽人占四分之一强,其中约80人出于福州府。可见福州文脉之盛,为世所罕见。而今这千年文脉亟待赓续与光大。
在林则徐疏浚西湖一百多年后,西湖得到数次改造,面貌焕然一新。闽籍诗人的“家”——宛在堂也于1997年被重新修缮。
堂前回望,满目波光潋滟,我耳边隐约传来呢喃絮语:湖山依旧对菊影,明月只教伴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