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孙中山访闽记

2011-05-13 16:04:31来源:文化生活报

孙中山与福建同盟会会员合影

  民国元年(1912年)4月,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正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后,拟游历各省。时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的林森即电告福建省都督府政务院,请速电邀孙中山访闽。于是,有了孙中山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福建之行。

  四月的福州马尾港,春光明媚,碧波荡漾。民国元年(1912)4月19日傍晚五时许,由马尾船政局派出的“元凯”号兵船护航,招商局“泰/顷”轮缓缓驶进罗星塔下的马尾港。 “泰顺”轮稳稳停靠码头,孙中山健步走到船头,向欢迎的人群挥帽致意。福建省都督孙道仁登轮迎接。顿时,马尾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孙中山一行40余人登岸后,前往马尾船政局,从通济桥到望海楼,沿途彩旗飘扬,鼓乐齐鸣,欢声载道。欢迎的人流跟在孙中山后面,孙中山一再劝说,不要作过分欢迎。当晚,孙中山一行下榻在船政局。

  20日早晨,孙中山和随从人员乘坐夹板船溯闽江而上。闽江两岸秀丽的景色给孙中山留下美好的印象。他离开福州时,深情地对福建当局人士说:“闽江口岸好,你们要保护它。”

  经过一个多小时航程,孙中山一行的船只渐近福州。孙中山望见江面上游弋着许多装饰一新的小木船,船上都悬挂着“欢迎孙大总统”、“孙大总统万岁”的纸旗,他生气地说:“共和国的总统卸任就是平民了,怎么还可称总统? ‘万岁’乃帝王之称。我们的革命先烈为了反抗‘万岁’,牺牲了多少头颅,流了多少血,我如果接受这个称呼,如何对得起许多先烈呢?”他以坚定的口气对福建都督孙道仁表示:如果不取下小船上悬挂的纸旗,就不下船。孙道仁急令随员把那些旗更改为“欢迎孙中山先生”。(钱履周:《记孙中山先生来福州的见闻》, 《福建文史资料》第6辑第4页)

  古时仓山曾有“十里花为市,千家梅作林”的仙境。清同治元年(1862年)仓山建成福州第一个能停靠机动船码头——海关码头。孙中山乘坐的船停靠海关埕后,一踏上福州的土地,首先就到仓前山梅坞桥南公益社。辛亥革命时期许多福建革命志士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斗争,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孙中山此次福建之行,心中惦念着闽籍黄花岗死难烈士的亲属,要去慰问他们和探望福建的同盟会会员。桥南公益社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4),社址设在福州万寿桥南仓山古榕书院,后迁梅坞。桥南有志士商和益闻社全体成员加入该社,社内设有去毒社、救火会、阅报社、孤儿院等,还附设体育会。名义上是办理劝葬、戒烟、施医、救火等公益事业,实则为革命党人集中活动的场所,中国同盟会福建分会机关秘密设在桥南公益社。1911年1月,创办《建言报》,鼓吹革命。辛亥福州起义,桥南公益社成为发号施令的总枢杻,同盟会福建分会领导人在该社联络参加起义的军警,指挥学生军、炸弹队、商团向清军发动进攻,被誉为辛亥革命光复福建的策源地。孙中山的到来,使桥南公益社更增光彩。这一天上午,参加黄花岗起义的生还义士和光复福州战役的人员欢聚桥南公益社,聆听孙中山的教诲。孙中山与福建同盟会诸同志畅谈,尤其关怀黄花岗烈士遗属,详细询问他们的情况,并寄语向他们慰问。孙中山和同盟会福建支会的同志们合影,还即席挥毫,亲笔为桥南公益社写了“独立厅”三个大字。可惜的是,写有这三个大字的匾额于1914年被袁世凯的党羽汪声玲毁坏了。

  中午,孙中山出席同盟会福建支部在大岭顶洋务局举行的招待午宴。随后,孙中山到广东会馆稍作休息。广东会馆是孙中山访问福州的驻节之所。福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后,广东人就到福州南台泛船浦一带开设茶行,营业鼎盛,清咸丰末年遂于其地建筑会馆。清光绪年间粤人何王景、许应骙先后出任闽浙总督,粤人来闽者更多。由于资金雄厚,广东会馆建筑宏伟。孙中山一行多为粤人,广东旅闽同乡会对孙中山访闽大有光荣感,因此要求广东会馆作为下榻之所。光复福州战役中任革命军总指挥的粤人许崇智积极筹备迎候孙中山光临广东会馆。孙中山为广东会馆书匾“戮力同心”四字,后制成金字红底牌匾悬挂正厅,惜在“文革”中被毁。

  20日下午,从万寿桥到城内民众纷纷涌上街头, “街中人无数,人海共人山,各家各户,炮响成山,欢迎孙中山” (郑丽生搜集、民国元年福州民间编印: 《欢迎孙中山》曲本, 《福州文史料选辑》第六辑第80页)。各衙门悬挂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帜。在沿途万众的欢呼声和响彻榕城的鞭炮声中,孙中山从仓山进城。孙中山首先到南门左侧明伦堂出席福建国民协会和福州各界代表的欢迎会。他在欢迎会上说: “共和政府如国民公仆,与从前专制政府视人民如犬马不同。是次凡为民国国民者,可组织一大政党监督政府,不可破坏政府,妨碍共和。”

  慰问黄花岗死难烈士遗属,是孙中山先生访闽的一项重要活动。辛亥武昌起义之前,他和黄兴等筹划领导了广州“三·二九”起义。在这次被称为武昌起义预演的战斗中,福建籍革命党人赴汤蹈火,功绩卓著。此役中牺牲的19位闽籍烈士表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林文、方声洞、林觉民、陈更新等人爱国之热诚、殉难之慷慨,让后人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孙中山对他们更是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追思。在明伦堂休息室,孙中山亲切地接见陈更新烈士的后人王碧女士,知道她家境困难,当即赠银500元,以示抚恤。

  傍晚,孙中山从圣庙路出南街前往贡院埕福建省咨议局。孙中山所坐的轿子是清代乡试主考官坐的八抬轿。孙道仁身穿军装腰挂指挥刀,骑着高头大马先行引路。至贡院前时,轿夫忽然快速跑步越过登瀛桥,直奔贡院。据说这是按照主考官入围的惯例,叫做“跳龙门”,表示对孙中山的崇隆礼遇。孙中山看到贡院埕大街站满了学生的欢迎队伍,就下轿了。他一面走一面把帽子拿在手里,微笑着向道路两旁学生挥帽、点头致意,一直走到咨议局。

  学生队伍正要解散各自回校时,忽然听到召唤: “学生们慢点散,孙先生要和你们谈话啦!”学生们以20人一班排成小队,进到省咨议局楼下的平房。他们恭敬地向孙中山三鞠躬致敬。孙中山也回鞠一躬,很亲切地说: “清朝帝制刚被推翻,新的国家才成立,应做的事太多了。你们要好好读书,成为有用之才,为国家出力。时候不早了,你们都回去吃饭吧!”福建公立法专附属中学的学生回校时,感动地说: “想不到孙先生这样没有架子,爱惜青年,鼓励我们!” (钱履周:记孙中山先生来福州的见闻》,《福建文史资料》第6辑第3—4页)

  送走学生们后,孙中山视察了都督府和政务院,并发表演说。他说,现在我们虽已建立民国,但这不过是革命事业的开始。要如何巩固民国基础,如何解决民生问题,都必须靠同志们加倍努力,才能达到革命的目的。黄花岗闽籍19位烈士壮烈成仁,是福建人民的光荣,希望闽人能完成烈士未竟之志。(郑贞文:《孙中山先牛来闽》, 《福建文史资料》第6辑第1页)。为纪念孙中山的光临,1932年贡院埕大街命名为中山路,至公堂改为中山纪念堂。

  孙中山参加都督府晚宴后,又赴东街浙江会馆(今东街三牧坊东打铁弄口)出席政务院长彭寿松主持的旅闽共和实进会的欢迎会。“闽菜”给孙中山留下深刻印象,后来他曾对人说: “广东菜式失于调味太淡,北方菜式则失于太浓,惟福州菜浓淡得宜,较为可口。”传闻他住在上海时,多用“小有天”闽菜宴请宾客。(王耿雄: 《孙中山与上海》第11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孙中山回到仓山广东会馆下榻时,已近午夜。

  五口通商后,仓山成为领事使馆区,英、美、法、德、日、俄、葡萄牙、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在仓山设立了领事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闽海关”设于中洲,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国在泛船浦设闽海关(俗称洋关)。21日上午,孙中山会见各国驻闽领事及税务司。

  午后,从南台岛至台江港码头爆竹声声,以唢呐与小鼓为主组成的乐队吹奏欢庆乐章,福州各界人士齐集“台江汛”欢送孙中山一行。船队鱼贯东下,驶向马尾。

  船到马尾,孙中山等人于铁水坪登岸。孙中山结束在福州紧张繁忙的访问活动之后顺道参观马尾船政局,使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业的发展作过重要贡献的马尾船政局感到荣幸。沈希南局长引导他参观了轮机、锅炉、拉铁、铸铁各厂。孙中山平易近人,和颜悦色,上班的工人们都以能够亲睹这位伟人感到高兴。

  当天黑灯亮时,孙中山从工厂坐轿来到船政局储才馆,出席欢迎宴会。宴会开始不久,沈希南起读颂词。孙中山在答词中感谢福建都督府暨社会各界人士的设宴欢迎,他回顾了马尾船政局艰难历程后说: “兴船政以扩海军,使民国海军与列强齐驱并驾,在世界称为一等强国,则文所厚望于沈君也” (《民立报》1912.5.3)。孙中山的演说受到众人欢呼鼓掌。

  夜深了。孙中山登上开往广东的轮船,离闽南行。

  孙中山访闽前后三天,在这充满近代气息的土地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踪迹。民国元年,福州民间艺人编印了《欢迎孙先生<纱窗外>调》曲本,记述孙中山来闽活动的情况,表达了福州老百姓对孙中山的真诚情感。

孙中山下榻广东会馆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