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洪塘那不老的街巷

2011-05-20 15:04:59来源:文化生活报
 
 

      千年古镇文化兴盛

      在福州,那些稍稍上了岁数的人们大抵都知晓:“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这首民谣。这首题为《月月光》的民谣创作者是唐代的福建观察使常衮,民谣里传唱的“洪塘”是现在的福州仓山建新镇洪塘街一带。历史上,从市区到洪塘交通极为不便,在洪山桥建起来之前,须经西河乘船过渡,或者乘坐类似竹筏一样的水上交通工具,称为“骑竹马”。

      现在,从市区沿杨桥西路向西经过洪山桥,过桥后向左只要步行百余米便到了洪塘的“状元街”,交通十分便捷。这条“状元街”因明代洪塘出了个翁正春状元而得名。洪塘的街巷纵横交错,有长达千米的“状元街”,也有数条不过百米的小巷,如“上境街”、“下镜街”、“半洲街”等等。洪塘街巷里大大小小的店铺,除了少数几家是砖混结构的小建筑外,大部分还是木排房,外墙陈旧,看上去已有很长的年月了。有的木排房已经倾斜,住户干脆就用碗口粗的杉木顶着,似乎也不觉得危险,依旧卖饼的卖饼,卖肉的卖肉,一派生意兴隆景象。

      洪塘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唐代的侯官、宋代的怀安,其县治都在洪塘附近。我的许多亲友就生活和工作在洪塘一带,这使得我有了走进洪塘的机会,近距离地感受这些街巷的沧桑和变迁。洪塘的那些街巷古朴、恬静,它是由一代代洪塘人用智慧和汗水共同营造出来的,洋溢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洪塘人文兴盛,是著名的“文化村”。历史上洪塘文人著述颇丰,有记载的就有34人,其著书立说达1471卷。据《闽江金山志》记载:“洪塘前朝人物之盛为吾闽之冠而最彪炳者。”志中还详细列出洪塘57名先贤的姓名及其官职,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明朝的状元翁正春、兵部尚书和抗倭名将张经、“闽剧祖师”曹学佺了。

      仓石园今昔文脉遗存

      古人已经远去,他们遗留下来的各式府第院厝如今成了后人参观凭吊、追寻他们足音的绝好去处。在状元街6号,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之为“状元府”的古民居,是翁正春出仕后荣归故里时修建的府第,三落大厝,前后三进,据称已是福州为数不多的明代风格建筑。该座建筑坐北朝南,东西宽约50米,南北深约70米,占地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现今居住在这里的早已不是翁氏后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来榕务工经商的租户,房前屋后堆满了零乱的杂物,大门外的院墙长满了藤蔓植物,惟有一块福州市人民政府1991年11月所立的“翁正春故居”牌匾,依然在宣示着这座古老大厝主人的辉煌过去。

      翁正春,字兆震,别号青阳,洪塘村人,生于明嘉三十二年(1533年)正月初二,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三十八年,拜礼部左侍郎。他为人正派,天性孝友,乐善好施,从不趋炎附势。按现在老百姓的说法,翁正春是一位难得的清官。现在的洪塘街“状元文化”依然十分浓厚,许多商家以“状元”冠名,如“状元酒家”、“状元水饺”、“状元礼饼”等。一座座青青校园也在洪塘街巷内外拔地而起,如洪塘中心小学、福州第29中、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武警学院、农行干校、岁昌学校等等。如果状元今安在,听到这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一定也会感到欣慰的。

      据《榕城考古略》记载,在洪塘山麓,有一座石仓园,为明代曹学佺的家业,有浮山堂、石桥、临赋阁、春草亭、石仓等等。曹学佺字能始,他曾以《石仓记》对石仓园内诸景一一赋诗,诗句精美骇俗。明代诗人陈鸿有《过曹能始石仓园》:“径绕寒流转郁纡,夹堤山色望中殊。草堂似卜东西壤,画舫如过里外湖。”大致描述了当时石仓园的景致。据说当时许多达官贵人都为一睹石仓园美景为快事。可惜,斗转星移,石仓园早已不复存在,甚至连旧址都难以明辨。或许,这早前的洪塘,满街都是“石仓园”吧,要不,这《石仓记》如何会如此亘古流传?

      昔时石仓园的主人曹学佺23岁就成了进士,被授以户部主事,任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后因著《野史纪略》触怒权宦,削职为民。清兵入关后,他曾参加抗清斗争,最终殉节而死。曹学佺一生曾两度罢官,家居20多年,为造福桑梓做了许多好事。如倡议修浚福州西湖,疏通福州城内河等等,对修桥施路作出了许多贡献。在福建,曹学佺还被奉为闽剧祖师,但史书上记载却不多,倒是在洪塘有一个“曹学佺闽剧社”。在洪塘居委会的老人馆,竖着一块“曹学佺闽剧社”的牌匾,馆内时常聚集着一些爱好闽剧的老人,他们在一起吹拉弹唱,尽兴挥洒“夕阳无限好,黄昏奈我何”的豪情,一曲曲经典闽剧曲目响彻街头巷尾。

      半洲街名人荟萃

      在洪塘公交站旁,有一座外观极不起眼的土木结构建筑,为明朝名将张经祠堂。这座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祠堂,清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由大厅、回廊、文昌阁、天井等组成,占地五六百平方米。祠堂内供奉着张经像,戚继光、俞大猷陪祀。两旁有楹联:“文武无双经略,东南第一战功。”张经,号半洲,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抗倭英勇,战功显赫。家乡人民为了世代纪念他,将他在洪塘的居住地更名为“半洲街”。

      现在的洪塘半洲街依然人丁兴旺,商铺林立,各式小吃、礼饼、制作春卷皮的小作坊,应有尽有。我在半洲街附近的一个亲戚曾给我讲起他贪吃“卡卡糖”(福州话,用金属工具敲麦芽糖的声音)的趣事。小时候他经常在半洲街上玩耍,时常听到“卡卡糖”的叫卖声,那抑扬顿挫的声音由远及近,馋得他直淌口水,于是赶紧回家找一些可以置换“卡卡糖”的破旧家什,有时偏偏找不到,干脆偷偷地把家里新买的牙膏全部挤掉,用剩下一张铝质牙膏皮换得一块糖吃,解了嘴馋之急。不过,他说这样做的“风险”有些大,被大人发现了难免挨上一顿打。

      在洪塘半洲街49号,还有一座明清时期、占地面积在500平方米左右的大商厝——周厝。这是一座宽敞的木结构平铺式大院,目前厝内住有四五户人家。厅前的天井两侧种满了花草,地面全用粗厚的花岗岩石条铺砌。梁坊、门窗等处饰满了精镂细刻的木雕纹案。厅堂柱头的显眼处,还悬挂着好几幅精致的匾式对联。其中二层柱上的一联:“柳是将军树;莲为君子花。”分别以汉将军周亚夫和北宋大儒周敦颐二人事迹入典,既颂扬了汝南周氏历史上文韬武略的赫赫家风,又表明了厝主人与他们一脉相承的血脉渊源关系。从周厝的规模和气势来看,当年厝主人的财势地位应该非同一般。

      洪塘故事多

      在洪塘上境街,距金山寺150米处,有一座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的林厝里大厝。院厝坐东朝西,前后五进,六扇五间,砖木结构建筑。300多年来,由于大厝地势低洼,每次洪水到来时,古厝总要被淹没三五天,至今已淹没千余次,木材屡遭浸蚀,其内部大部分空心,残存的厅堂也已严重倾斜。关于林厝里大厝,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称当年康熙皇帝的叔父因去江南寻找顺治皇帝的下落,曾在此座大厝内住宿了一个星期。如今,居民大都迁出,留下来的几户人家也在原址重建了两三层高楼房,林厝里大厝的原貌也基本不复存在了。

      和许多街巷一样,在城市化迅速扩张的步履中,洪塘的那些街巷被周边的水泥丛林紧逼包围。难得的是,居住在洪塘街巷里的人们顾不得这些,泰然地过着属于自己的平静生活,或是精心地打理着自家的买卖,或是安心地做着花农的活计,依旧种花的种花,种草的种草。街坊邻居即便不把养花种草当作生计,也会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些好看的三角梅或者龙眼、木瓜之类的植物,供家人欣赏和享用。岁月依旧在不停地轮回,街坊邻居实在难舍洪塘的故事,那些街巷里的人,街巷里的事,依然在不停地延续和积淀,他们是在用心地坚守着。

      “厝住状元街——逢人八”(福州话,谁都知道)。而我更喜欢在有阳光的日子走进洪塘,探访那些在阳光下漫步的老者,聆听他们经历的一幕幕洪塘往事,一切都显得那么温暖与和谐。在老人的眼中,洪塘的街巷是不会变老的,他们对于洪塘的回忆永远那么亲切和年轻。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