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数字地名
一保街 在台江区帮洲街道,今延平路与上杭路交叉处,南接江滨大道与三县洲大桥,对岸便是仓山区,是清代台江区除中亭街外,水陆交通最便捷、居民与商贸最集中、最繁华的街弄。所谓“保”,类似于城内的“坊”。但又有所区别。“坊”里两边一般没有商店,均为人家住宅。而“保”里两边商铺栉次鳞比,十分热闹。“保”口与“保”尾,均建有砖石砌成牌坊式的大拱门。拱门上有“一保”石刻牌匾。这种“保门”起到隔阻火灾漫延的作用。今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田会馆”,就位于“一保”内。
此外,在台江区苍霞街道还有“一枝弄”。
二保街 位于台江区帮洲街道“一保”与“三保”之间。保里是一条街,两旁与“一保”一样是住商密集区。住屋一般为两层居多,楼上住屋,楼下开店,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此外,福州带“二”的地名还有鼓楼区南街的“二营巷”,仓山区仓前街的“二门里”。
三保街 位于台江区帮洲街道,在“二保”街的北侧,与“一保”、“二保”一样都是繁华的商贸民居区,但比“一保”、“二保”更有名。因为“保”里除了商店酒家外,还有大的木帮、笋纸帮、油帮等。较出名的粮行就有和记、兴记、义记、新兴、懋源、森记等,是福州较大的粮食市场。
台江区的三个“保”,东西走向,南北朝向,“保”口与“保”尾都建有牌坊,上书“保”名。
此外,带“三”的地名还有“三八路”,位于东外门,原“二化”厂附近。因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福州许多青年妇女参加修建而命名。此外还有仓山区的“三叉街”、“三角埕”、“三兴弄”;台江区的“三和巷”、“三捷透路”、“三眼井”、“三通桥”、“三合弄”等;鼓楼区的有“三角井”、“三牧坊”;晋安区的“三角池”等。还有位于仓山区与台江区之间闽江中的一座小岛叫“三县洲”,系宋代时闽江上游沙泥淤积而成,由当时的闽县、侯官县与怀安县三县共管而得名。
四太子弄 位于台江区义洲福州第四中学附近,因弄里古时供奉“四位太子”而得名。
五显巷 位于鼓东街道,因巷里古时建有一座供奉道教称为孝子的华光大帝而得名。
此外,还有贯通福州南北的主干道“五一路”,建于1959年,因纪念“五一”劳动节通车而得名。还有鼓楼区的五凤街、五凤山,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陵墓就位于五凤山下,墓前有“五凤来翔”石刻。
六一路 全长5600米,今市区南北走向主干道之一。始建于1958年,因当时参加修建的有少年学生,故名“六一路”。
此外,仓山区有六凤洲,马尾区有六江村,鼓楼区水部有六印路,台江区茶亭有六柱桥。六柱桥是在清朝时由六根木柱为墩在东西河上建的一座木桥,后因年久失修,由当地乡老募资重建,改六柱桥为石桥,上刻有民国戊辰年(1928年)重建落款。
七星井 位于鼓楼区,古时居民密集聚居,为了避免众人争先恐后汲水,特挖掘七口水井以方便大家。尽管城市建设,道路扩建,但井仍保存,地名也在。
此外,仓山区仓前街道有七星巷,台江区帮洲街道有七甲街、洋中街道有七间里,鼓楼区东街有七转弯。
八一七路 北起鼓楼前,南至解放大桥桥头,全长5120米,是福州市区内与五一路、六一路、连江路并行的南北主干道之一,是福州自唐宋明清民国至今的城市中轴线。
此外,带“八”的地名还有鼓楼区的“八阳里”,又称“八洋里”。安泰街道有“八十一阶”小巷,位于乌山之东麓,因有81层台阶可通乌山上,故而得名。
九如坊 在仓山区临江街道,“九如”一词取自《诗经》:“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东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此诗中有“九如”,人们称之为祝愿之词。把这个词用在仓山临江街道十分贴切。因为仓山临江街道,既有山阜、冈陵,又有川流不息,面朝东见日升,南台山上又长有松柏,所以用《诗经》里的“九如”来形容这个街道,可谓深有内含。
此外,带“九”的地名还有鼓楼区的“九彩巷”,台江区新港街道的九间排与茶亭的九福庵等。
十间排 在台江区洋中街道,因过去有一排连建十间直透厝的木结构住屋而得名。而义洲街道有怡园十间排,则系砖木结构。
此外,仓山区还有历史悠久的“十境祠”。南宋时,因避乱到仓山定居者渐多,至元朝始成为十里社,随后改名十境,分别为清安、清泰、义安、登龙、东安、兴义、南境、北境、鳌头、万安,共建十境祠于万安境,规模宏伟,后有藤山书院。临水夫人陈靖姑的故居就位于十境祠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