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靖姑文化的两点解读
陈靖姑系福州民间俯仰的女神,奉为临水夫人、临水太后陈夫人,俗称临水奶,数百年来台湾同胞及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接踵前来福州向其神庙进香,足见其影响之深广。深入探讨陈靖姑文化,对于推进祖国统一,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把陈靖姑这么一位久传不衰的女神归结为道教仙人,把陈靖姑文化简单地纳入道教文化范畴,窃以为值得商榷。
关于陈靖姑的传统版本颇多,但在陈靖姑闾山学法、脱胎祈雨、羽化升天三大内容上倒是大同小异。福建道教兴盛时期,福州闾山乃福建七大道教圣地之一。陈靖姑学法闾山,可见她是道教中人,脱胎祈雨、羽化升天则是她深得道教法术使然。依此说陈靖姑属道教女神实不为过。需要指出的是,倘若从陈靖姑所作所为展露出的终极追求上加以考察,情况显然要复杂多了。
事实上陈靖姑女神及陈靖姑文化的建构者、追随者、信仰者、传播者不可避免地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于是,陈靖姑及陈靖姑文化在顺着道教文化建构、颂扬的过程中,融入儒家文化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现象合符道家发展情形,我们在陈靖姑身上也能明显感受到。
就道教而言,终极关怀是成仙,是利己主义的,崇尚个人修炼、个人享用的,是出世的,其最经典的倡言即“独善其身”。以此考察陈靖姑,引起我们兴趣的是,她自幼向善,入闾山修道,竟自觉用自己的生命和腹中胎儿的生命作代价,去为灾民祈雨,显然已脱出“独善其身”之训戒了。儒家文化是入世的,追求“兼济天下”。陈靖姑祈雨一事,让我们强烈感受到陈靖姑身上已融入了儒家精神。陈靖姑由出世转为入世,可见她已不仅仅是道教训育出的女神了。如果用近代儒学者许地山的话说,陈靖姑女神当属“上品道”了。
陈靖姑女神最核心之处,也是最奇特、最感人之处,在于她“脱胎祈雨”。“脱胎祈雨”也是陈靖姑文化最重要的东西。从陈靖姑“脱胎祈雨”中,我们看到她由“独善其身”到“善其身”,由“兼济天下”到“济天下”,虽说少了一个“独”、一个“兼”,却让精神境界升华上更高的层次。
从这一系列的转变与升华,完成了陈靖姑从民间凡女向女神的嬗变,形成一种富有特色的陈靖姑文化。
陈靖姑女神和陈靖姑文化的出现,民间心理起了重要作用。在民间,平民百姓对宗教的理解与敬仰是实用的,心理祈求是做好人、行好事、保平安,并不在意儒道释高深的教旨。这些因素使得陈靖姑女神和陈靖姑文化有着丰富的民间色彩。陈靖姑女神形成于民间,当其成为一种信仰,一种文化现象,内涵也复杂了。
把陈靖姑女神搬上舞台,诠释、张扬陈靖姑文化,许多人做过努力,然而大多惹来不少非议。究其原因,除了创作者自身学养因素之外,不满意者认识上的不到位是重要的一条。不满意者认为其作品存在迷信反科学。说迷信反科学,问题出在“脱胎祈雨”上。当然,说及陈靖姑,不能不涉及“脱胎祈雨”。很清楚,倘若抽掉“脱胎祈雨”,陈靖姑就不成其陈靖姑了。
如何解读“脱胎祈雨”,不光是陈靖姑题材文艺创作遇到的一道关卡,其实是陈靖姑文化研究上也需要认识的一大问题。
说“脱胎”是迷信、反科学,窃以为这只是停留在现象表层上的议论。事实上,陈靖姑之“脱胎”,从过去到当今,任何人都不可能仿效、复制、移植而加以实践,因而也谈不上蔓延流传。一种仅仅存活于口头与文字,无人也无法付诸实践的行为,何来迷信,何来反科学。
倘若从文化意义上去审视的话,对“脱胎”可以另有一番解读。自古以来传说中的人与事,存在超科学的怪诞现象与描述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与描述往往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憧憬与祈求,极具想象力、意志力和人情味,有积极意义。明知“脱胎”的不可能性,却被大众所传颂而绵延下来,津津乐道,我们对此所能做的不是轻易的非议,而应该是去探索去解读。窃以为,陈靖姑“脱胎”之说,与道家文化重视生命的观念有关,更重要的是释放出对生命急切关爱。道教对生命的关爱,只是对个体生命的关爱,或者说对自我生命的关爱。然而,陈靖姑“脱胎”已超越出这层面,也就是说舍弃自我生命的关爱和怀中新生命的关爱,而关爱天下劳苦大众的生命。这本是一种博大、一种崇高。从口头到创作上而言,“脱胎”具有强大的艺术冲击力,典型化的,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在极端举动的“脱胎“中,我们强烈感受到的是精神的纯洁与理念的高尚。
民间集体认同心理很容易转变成一种信仰,形成一种社会自然力。窃以为,陈靖姑女神便是在这样认同心理下形成的,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信仰文化即陈靖姑文化,一种社会自然力,产生社会影响,这也正是我们研究陈靖姑文化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