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笔龙江寺
趁着天气晴朗当儿,我蹬上我的那辆“宝马”山地车,穿过福建农林大学,出西门,逆乌龙江而上,一路骑行,一路风景。虽然还是寒冷的冬季,我却看到江畔苗圃里的苗木和盆景依然风姿绰约,煞是养眼。一朵朵迎春花娇艳欲滴,竞相绽放,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不过,颇为遗憾的是,原本平整的乡间土路,一概被重型的运沙车、教练车轧得支离破碎,没了路的模样。我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慕名已久的龙江寺。
龙江寺原为龙江祠,坐东朝西,位于洪塘科贡马鞍山麓乌龙江畔,是福州颇具特色的一座佛教活动场所,因寺内供奉明代莆田籍著名学者林龙江先生而闻名。林龙江,字懋勋,又名林兆恩。据《建新镇志》记载,林龙江出身名门望族,16岁时即崭露头角,才华出众,但一生却与科举无缘,遂立志于心身性命之学,建构了以儒为本,以道入门,以释为极则的“三一教”学说,著有《三教正宗统论》36卷等。他主张涉世、忘世和出世的融合。“三一教”盛行于明末清初,影响及至闽台港澳和东南亚地区,林龙江被世人称为“三教先生”。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数千倭寇围攻福清、莆田等地,百姓受难,流离失所。林龙江先生倾尽家产,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军民,犒劳参战将士赈济受灾百姓。当时,他还著有《气功疗法》、《防倭管见》和《保国安民》等著述,颇受参将戚满武的赞赏。
明代道家卓晚春先生也是莆田人,曾于福州洪塘金山寺传道,为洪塘人建醮消灾,后于浙江杭州净慈寺“蜕化”升天。林龙江与卓晚春同时代,又是莆田同乡,于是拜卓晚春为师,由卓授以“仙诀”,“治人病,辄愈”。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林龙江也曾寄寓福州洪塘金山寺,其书房名为“借借室”,后在高沙村结一草庐,亦号“借借室”。这应该算是龙江祠、龙江寺的前身吧。明隆庆元年(1567年),林龙江在金山建七昼夜普渡道场,超度被倭寇害死的亡魂。此后,洪塘街上境一带每逢甲岁,人们必定举办七昼夜普渡。林龙江先生在洪塘一带行医济世,辞世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乡人便在乌龙江畔为其建祠纪念。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莆田松青曾重修祠堂。1976年,三教门人广维师许仁宠等人捐资重建,改称为“龙江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江寺依山傍水,正对乌龙江的起始处,极目四望,远山含黛,江水烟波浩渺,洪塘大桥如长龙卧江。寺院红墙如带,风景独好。寺内有园林花圃,大雄宝殿、观音殿、伽蓝殿错落其间。险峰先生题写的寺名“龙江寺”三个大字,落落大方,笔意高妙。赵雄大和尚擅长隶书,为龙江寺大雄宝殿题联曰:“莲座拥祥云名刹宏开登净域,檀林施法雨慈航普度指迷津”,运笔自如,深静悠远。还有信众刻写的碑文《借借室与龙江祠》,叙述着龙江寺历史缘由,都为寺庙平添了许多文化韵味。
1998年,龙江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殿堂坍塌,受灾严重。在明亮、通善两位法师的主持下,募资重建于1999年3月4日,并隆重举行了各殿堂修建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现今的龙江寺,瑞气氤氲,一派祥和的景象,治心问病者、祈福感恩者、慕名而至者日愈增多。
闲暇之余,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暂时脱离喧嚣的都市,置身龙江寺,或许会有一番禅悟,内心多了一分超脱尘世的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