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福州民间歌谣趣谈

2011-08-02 09:08:35来源:文化生活报

      福州的民间歌谣资源十分丰富,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民间歌谣,千百年来在福州广大山乡城镇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传承不绝,生动地反映出一种民情风俗和地域文化。

      福州闽剧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其它四大剧种是莆田的莆仙戏、泉州的梨园戏、高甲戏与漳州的芗剧),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闽剧最早的前身平讲戏,则鲜为人知。

      平讲戏产生于明代已有400多年以上的历史。尽管闽剧于清末同光年间形成,但作为其前身的平讲戏,依然以一个独立的声腔剧种,在“福州十邑”福州话流行的地区与闽东福安、宁德、霞浦等地广为流传,并流下民谣谚语。

      在屏南、古田、福安等地流行这样一首民谣:“临门唱,平讲班,戏台搭在后门山。丈夫去做戏,妇女管田山。唱过六月四,还有八月三。”

      在福清、长乐、闽侯等地流行这样的民谣:“平讲班,平讲班,日日爬高山;吃薯米,配菜干,锣鼓打,清哐清哐清冬哐。”

      这些民谣反映出古时平讲戏班的艺人生活十分艰苦,过着半农半艺的生活。农忙在家务农,农闲外出演艺赚钱。肩挑戏箱,身背铺盖,爬山翻岭,走村串寨,送戏上门。而妇女则留在家里管理田园。

      平讲戏班的艺人很少,前台演员七八个,后台音乐伴奏的四五人即可成班。由于人员少,行动方便,故被人称为“山乡文艺轻骑兵”。如遇请戏的东家经济较好,除供食宿外,还会收到红色;若是贫困山村,只能混一顿饭吃而已。

      此外,“福州十邑”之一的屏南县,还流行一种古老剧种四平戏,其音乐声腔对闽剧产生过直接的影响。而该戏也流行许多生动的戏谣。如:“看戏屏南班,下酒老鼠干,零吃地瓜干,配粥豆腐干。”把屏南班与当地土特产相提并论,很有乡土情趣。

      “龙潭四平好,武戏武松杀嫂;文戏扇坟取脑,半文半武关公送嫂。”这首民谣中的“龙潭”是指屏南四平戏著名的班社村名,而其中所列的三本戏,是它们常演的传统保留节目。

      闽剧戏班的民歌谣谚也不少,如“养仔做花旦,田租几百担;养仔做小生,家伙没处放。”说是花旦与小生的演员在戏班里工资最高。闽剧著名旦角表演艺术家郑奕奏,解放前在马尾的一次演出中,驻地海军兰季北将军一次赏红包便是一百元光洋,这在当时等于一个名角的一个月工资。而“没生没旦,做戏没人看”、“金生银旦玉三花”等民谣,也说明生、旦角色在戏班中的重要地位。

      童年时代,老祖母经常给我唱民歌童谣。60多年前的福州地区广为传唱的民谣,至今仍留在我的口头上。其中比较流行的有《真鸟仔》速唱:“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儿会唱歌;不是爸奶教奴(我)唱,是奴腹佬(肚子)通通高。”这一段中的“真鸟仔”比麻雀稍大,羽毛呈黑色,尾巴翘翘,常从空中冲下啄食水面波浪上的浮游小生物。它叫声清脆,最令小孩子喜爱。这首民谣是对聪明伶俐孩童的称赞。“真鸟仔,飞过溪,对面依妹是奴妻。金鼓花轿都定了,是奴没钱放着挨。”“真鸟仔,泊瓦沿,七哥没姆(妻)十三年。看见隔壁人讨姆,七哥目滓(眼泪)挂目沿。”“雷公闪电直缠缠,哥哥想妹四五年。都想讨妹做夫妻,袋袋抖抖又没钱。”这三首说的是解放前许多男子因缺钱而讨不起老婆的境况。“真鸟仔,泊瓦沿,蜘蛛结网圆车圆,蜜蜂采花会酿蜜,蚕儿吐丝会卖钱。”这一首对儿童来说会起到启蒙教育的作用。

      福州民间多安份守己的人家,长辈常常以唱民谣的方式,告诫子孙要戒赌、戒酒、戒色、戒毒,过勤俭生活,有一首叫《雨仔荡荡》的民谣,揭示赌博的坏处:“雨仔荡荡(形容雨落下来的样子),青甲(青蛙)生蛋;汝爹赌钱,你奶告状。雨仔靡靡,蚕儿吐丝;你爹赌钱,你奶断机。雨仔哭哭,蚯蚓急谷(“急谷”形容蚯蚓爬动的样子);你爹赌钱,你奶缚腹(“缚腹”指无米下锅,饿肚子,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雨仔飘飘,地龙吹箫(“地龙”是指蚯蚓,“吹箫”形容蚯蚓翻滚泥土的声音);你爹赌钱,你奶心忧。”

      清乾隆末年,福州发生一起轰动全国的大贪污案: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浦霖、库吏周经、布政司伊辙布等,互相勾结,贪污库存巨款达8.5万余两白银。案发后,民愤沸腾,纷纷要求严惩这批罪大恶极的贪官污吏。于是当时福州民间广泛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伍老冠不正,两狮要金钱。两台乌暗暗,惟有烛光明。”民谣中“伍”指首犯伍拉纳,“冠”系“官”的谐音,“狮”与“司”谐音。“两狮”指“布政司”与“巡抚司”。“两台”指“刑台”与“抚台”。

      清末民初,军阀混战,福州经济受到很大破坏,城市萧条,农村破败,老百姓背乡离井,前往南洋马拉加(今译马六甲)一带去当“猪仔”(劳力)谋生。他们在福州台江码头下船,妻儿纷纷赶到江边送别,场面十分凄凉。于是,福州民间流传这样一首民谣:“老婆你莫拖,我去马拉加,番钱剩十块,留你去安家。”大有生离死别之悲状。

      福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一年四季,水果不断。民间流传一首《十二月果子》民谣:“正月瓜子众人嗑,二月甘蔗甜西西(很甜的意思)。三月枇杷出好世(形容这时候许多水果尚未上市,而枇杷则独领风骚),四月朱红(杨梅)摆满街。五月绛桃红又红,六月荔枝挂灯笼(荔枝成熟时挂满枝头,好比树间挂小灯笼)。七月石榴会结子,八月龙眼脚溜人。(“脚溜人”形容会逗引人)。九月柿子圆又圆,十月橄榄卖人钱。十一月尾梨(尾梨即荸荠)赶祭灶,十二月福橘中做年。”

      此外,还有教人学会回报的民谣,如《砻砻谷》:“砻砻谷,谷砻砻,糠养猪,米养人;有谷养鸭母, 鸭母生蛋还主人。”等,以及《水上船民贺年歌》、《十把白扇歌》、《十二月节气歌》、《十二生肖歌》、《兰尾星》和《进京路引谣》等等,题材丰富,生活气息浓,文字精练,尤其是用福州方言吟唱,有押韵,琅琅上口,易学易传,具有乡土文化的价值。

作者:刘湘如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