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古迹湮没的开化寺

2011-08-08 11:31:34来源:文化生活报

  福州西湖公园,我有几年时间没去了。抱着想见证辛弃疾先生笔下所赞美的“烟雨偏宜晴方好,约略西施未嫁”的好心情,不久前我独自奔向西湖公园。

  开化寺其实也是一个名胜古迹,但遗憾的是,她犹如一个善良沉默的小家碧玉,被人冷落了。据说,它建造于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明嘉庆年间知府汪文盛又捐资重建,并标“开化”之名;有的说它建造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现存的建筑物为清康熙四十四年总督金世荣重建。清光绪十七年闽县举人郑孝檉,曾在开化寺写了这样一首诗:

  题开化寺壁

  南天云黯悄无言,为访湖西第一村。
  山懈叶黄词客面,水藻花瘦女儿魂。
  上方听法依清呗,他日寻诗拂败坦。
  报与汉皋神女道:凄凉交甫又吴门。

  20年后,他再次到开化寺游玩,看到自己当年的题诗犹历历在目时,感慨万千,于是又赋诗一首:

  再题开化寺壁

  曾闻共命是频迦,啼落陀萝一树花。
  七字题诗犹沈壁,廿年归客已无家。
  远峰染黛眉如语,往事成尘眼欲遮。
  只有湖波流不住,照人双鬓点霜华。

  像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无需渲染就是一个很好的景点佳话。“只有湖波流不住,照人双鬓点霜华”,如此哀婉动人的诗句,与陆游《沈园》诗中的“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陈衍在评论陆游《沈园》诗时说得好:“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

  开化寺在古代福州小有名气,历代文人墨客对它赞叹有加。宋朝朱熹曾撰联赞美开化寺道:“鸟识天机,衔得春来花上弄;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中吞”。清朝的郭雍在游览了开化寺后以明快的笔触赞道:“金碧湖中寺,淡烟朝夕横;我来芳树暖,钟动晚波平”。有一副很有名的楹联:“桑柘几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边城”,在王存信、王仁清编著的《中国名胜古迹对联选注》,谷向阳、何慧琴辑注的《中国名胜楹联大观》版本中,都一致把这副楹联说成是黄辛田所撰写;谷、何两位作者还直截了当地说成是黄辛田为“开化寺”题写的楹联。黄辛田,清朝中期著名诗人、书法家,他为官清廉,口碑甚好,传说他在广东任县令时,嗜砚如命,藏砚颇丰,甚至为获一方巨砚,不惜辞官归隐。他还喜欢写竹枝词,曾写过一首七绝体裁的竹枝词:“画罗织扇总如云,细草如泥簇蝶裙。孤愤何关女儿事,踏青争上岳王坟”。

  但也有人说这副楹联是明朝丞相叶向高所写,而且所包揽的景点范围更大,是整个福州西湖公园。叶向高,字进卿,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是福建省福清市名人。对于他的为官、为人,虽然近10多年来史学界已有公正的定论,但遗憾的是,在民间传说的许多内容中,却把他说成是耍弄权术的人。但不管结果如何,上述这副楹联的“著作权”之争,不是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开化寺的独特吗?

  开化寺虽然没什么古树名木,但异域的花木却不少。如异形南洋衫,它原产于澳洲;还有鸡蛋花、龙牙花等来自美洲热带地区;还有的如九里香,它是芸香科微木或小乔木,奇数羽状,复叶,分布于亚洲热带及亚热带。这些植物移植开化寺后,都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为开化寺增添了不少绿的亮点。但遗憾的是,真正属于我们“祖宗”的嘉木却没有!如原先寺内曾植有数十株荔枝,这些荔枝与福州西禅寺的荔枝一样颇负盛名,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十八娘”荔枝。据宋蔡襄《荔枝谱》中记载,“十八娘”荔枝的来历是因为“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噉此品,因此得名”。清朝乾隆年间儒生邱振芳慕名开化寺荔枝,在寺内“啖”荔时,即兴写了一首《开化寺劈荔枝》诗:“绀园面面浸清虚,烘日冰蚕万绿余。十里芰荷香不断,一庭 蔔淡相于。马嵬妃子伤心后,儋耳仙人得意初。输与琅琊残劫地,相逢一饷叩真如”。可如今,笔者多次访问开化寺的僧人,他们都不知道开化寺荔枝的掌故及“十八娘”荔枝的如今下落。

  我很纳闷,不知为什么,往日熙熙攘攘游客不绝,传闻轶事丛生,古迹众多的开化寺,如今却水过无痕,往事如烟。在福州开化寺,我曾亲眼看到旅游团的导游把游客带到开化寺后,就扔下这么一句轻飘飘的话:“现在你们在这里自由活动20分钟,然后集中出发!”仿佛开化寺就是游客们的歇脚处或集结的地方。

      怪哉,我真为开化寺的古往今来呜不平!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