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福州方言与民俗文化

2011-08-08 15:34:08来源:文化生活报

  方言方言,言以方殊。俗语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尤其在崇山连绵,溪涧险阻,交通不便、地处海陬的福建,方言尤为复杂,风俗更为特殊,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而作为八闽首府之地福州,由于建置历史悠久,居民迁徙源远,以及当地闽越族人与中原入闽汉族的文化交流等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福州方言与民情风俗。《福建通志》说:“异言夥于四方,音繁于四方,必识之字,多于四方。”有的方言有音而无字,有的有字则“不能尽言”。它作为长期的一种地域性很强的住民交流工具,不但来源复杂,而且与民俗心理产生一种十分奇特的文化现象。

      福州方言与生辰婚嫁

  在从一到九的数字中,福州人最喜欢的是“三”字。因为福州方言念“三”为“生”,这好比广东方言念“八”为“发”一样。所以福州小孩一出生,第三天要“办三旦”,家宴庆贺一番。俗语有“请婆奶,仔三旦.”意思是助产婆请到时,孩子已经出生三天了,讽刺办事拖拉误事的人。而比喻孩子聪明的童谣则唱道:“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儿会唱歌,不是罢奶教奴唱,是奴腹佬(肚子)“通通高。”

  年青人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礼金”,数目要带“三”。六十年代初,礼金规定为“百三三”,即133元人民币。八十年代上涨为“千三三”,即1333元。这“三”都带有“生”的含义。

  娶媳妇,福州方言叫“讨新妇”。这个方言来历很早,《梁书》称新嫁姑娘为“新妇”:“闭置车中,为三日新妇。”宋代《能改斋漫录》载:“尊者斥卑者之妇曰新妇。”

  娶妇过门后,三日行“试厨”仪式。即唐诗中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之遗风。三日后父母来饷食,谓之“食耍女”。

      小孩子长得又白又胖,不能讲“肥”,也不能讲“重”,因为“肥”指猪,“重”指棺材,所以福州方言称“胖”为“锤”,意思是秤锤才能称出体重的意思。这种习俗自宋至清在民间很盛行,俗棉“称人”。

      福州方言与衣食住行

  福州方言称‘裤”为“库”,所以民间称“短裤”为“半长裤,因为“短裤”被认为指“短库”,“库”若“短”了就意思着财钱短少了,不吉利。

  民间盖房子封顶时除了放鞭炮外,房主要做几箩“米时”,请工匠们吃,并把一部分“米时”从房顶上扔下来对大家喊一声:“硬不硬啊?”房子下的人要齐声应:“也硬也硬”(方言念“殿”)。这里说的是“米时”做得很有弹性很结实,而暗喻房子盖得很牢固,因为福州方言称“牢固”为“硬”。

  福州夏天上市一种经过蒸炊的小鱼,叫“熟鱼”。卖鱼者把“熟鱼”整整齐齐地一条条叠在一起,买的人不能从底下翻上来,而只能照面上选取。因为卖鱼者往往是讨海人,他们最忌讳“翻”字,因为“翻”意味着“翻船”。所以卖鱼者从不讲“翻”而讲“照面”。

  福州人认为“行走”、“走去”方言带有贬意,因为福州方言的“去”含有“死”的意思,所以若遇老人尚能行走,便称“很力”,“很健”,用“力”与“健”来代替“行”与“走”。

  此外,福州的地名中,也喜欢带“三”, 如北门有“三角井”,东街有“三牧坊”,台江有“三和巷”,仓山有“三兴弄”、“三门里”,台江有“三保街”“三通桥”等,在住与行中都带“三”喻“生”。

      福州方言与民间称谓

  福州方言称女人为“诸娘人”。据《福建通志》“方言志”记载:“女呼诸娘,案当谓无诸国之娘。”所谓“无诸国”,即指2000多年前的秦朝末年,古越国国王勾践的子孙无诸统治的福建。无诸曾率领闽越族人民举兵反秦,秦朝灭亡后,无诸又帮助刘邦灭楚,于是汉高祖于巳亥五年(公元前202年)封无诸为闽越王,都城设在福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称分封之“国”。因此,“无诸国”之姑娘便被称之为“诸娘”。另据清初福建按察使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福州人呼妇女曰珠娘,其来旧矣。”按任防《述异》曰,这是因为闽越族的风俗以“珠”为上等宝贝,如生女便视掌上明珠,故“诸娘”又有“珠娘”之称。至今福州民间女孩还多取“珠”名,中国女排主力“双珠” (郑美珠、侯玉珠)便是明显一例。

  福州人儿子叫父亲为“郎罢”,父亲叫儿子为“囝”。“郎罢”与“囝”方言称谓也很古老,始见于唐朝顾况的《囝一章》:“郎罢别囝。”并自注:“闽俗呼子为囝,父为郎罢。”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也有“但得新年胜故年,即如长在郎罢前。”的诗句。本人认为,“罢”实系“爸”的谐音。“郎罢”应即“郎爸”。(长乐人念音“郎巴”)也就是“儿郎的爸爸”的意思,而“囝”即“仔”。

  此外,福州人过去独生子叫他母亲既不叫“妈”也不叫“娘”,方言却叫“姐”,这在宋元南戏《拜月记》中可以找到痕迹。还有人称父为“兄”的。在1400多年前的《北齐书》卷十二《南阳王绰传》里,记载王绰兄弟“皆呼其父为兄”的。

  福州人媳妇称丈夫的母亲既不叫“妈妈”,也不叫“婆婆”,而在别人面前则称“大家”。这种称谓也十分古老。它始见于1000多年前南朝沈约《宋书》中云:“棘妻许又寄语嘱棘:君当门户,岂有委罪小郎?且大家临亡,以小郎嘱君。”这里的“大家”就是指孙棘的母亲,棘妻的婆婆。由此可见,福州人的方言称谓保存着大量唐宋古老的遗音习俗。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