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奏响“沿江向海”交响曲

——迎接市第十次党代会特别报道之二

2011-09-14 08:55:39来源:福州日报

四通八达的国货互通。记者 俞松 摄

      兴城之举,起于规划。

      2006年,福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为我市城市建设绘就了宏伟蓝图:按照“疏解老城、开发南台、拉开框架、发展新城”的思路,推动中心城市沿江向海发展,构筑临江面海的滨江滨海城市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省会城市的内涵、魅力和品位。

      盘点收获,硕果累累。

      过去的5年,是我市城市建设投入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5年,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化水平加速提升的5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人居环境改善最为明显的5年。

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新框架

      城市要发展,交通要先行。

      数据显示,5年来,全市交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280.5亿元,超出计划42%,年均增长30%,超过建国以来完成投资总和。仅仅就高等级公路网而言,每年平均投资30亿元以上,投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0%。2010年末,我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00公里,比2005年末增加了146公里,增长58.5%,通车和在建高速公路覆盖了我市所有区县。

      并驾齐驱的还有铁路网。2009年9月28日,我省史上首条高速铁路——温福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福州自此告别了只有单线、低速铁路的历史,跨入“高铁时代”。2010年4月26日,福厦高铁开通运营,加上一条条正在兴建的高铁、快铁,福州一脱全国铁路网“末梢”的帽子,成为全国铁路交通枢纽之一。全省近一半的设区市借助铁路可在2小时内到达福州,省会福州2小时辐射圈初步形成。

      城市路网逐渐完善。2006年至2011年上半年,共完成市政路桥建设投资277.62亿元,其中仅2009年就完成投资84.78亿元,2010年完成投资93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城区主次干道89条及支路、街巷45条,新建、改建、扩建道路总里程154公里,新增道路面积636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由2005年末的6.97平方米增至7.3平方米,路网密度由2005年末的3.64公里/平方公里增至4.11公里/平方公里。今年,地铁1号线已全面开工建设,三环路力争全线贯通,福州城市路网结构将得到更大提升。

      框架打开的同时,崛起的是座座新城。南屿南通科学城、青口汽车城、金山新区、东部新城、马尾新区……座座新城沿闽江而下,跳出闽江,走向大海。闽江逐渐变成福州的一条“大内河”,“两江四岸”成为福州新的景观群。南台岛也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跳板,推动福州城加速向南发展。

      有了众多新城的拱卫,一个未来的海峡西岸大都市区日渐清晰。昔日的“纸褙福州城”,正发展成一座富有现代气息的开放型滨江滨海新城。

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城市品位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印记。

      新区建设大步向前,老城保护力度空前。5年来,我市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实施大规模的危旧房(棚屋区)改造。与此同时,我市还开展了以屏山镇海楼、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古建筑保护修复工作,以及屏山、乌山、于山风貌区、船政文化主题公园、鼓楼遗址公园等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工程,令老城区再现生机。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活的灵魂。在城市建设中,我市始终坚持历史文化、人文资源、生态环境与园林建设的有机结合,努力做到文化与绿化相融、艺术与景观相映。

      温泉,大自然赐予福州的一个得天独厚的资源。2010年12月,福州被评为“中国温泉之都”,闽都温泉品牌熠熠生辉,温泉旅游事业发展势头大好。目前,我市正规划建设温泉博物馆、古田路温泉会所、福州源脉温泉休闲园、桂湖温泉休闲度假新城、螺洲温泉开发利用示范基地、淮安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温泉旅游项目,打造城市温泉旅游品牌。

      内河,是福州城市的经络。107条内河河道多为唐宋以来城濠遗迹,形成白马河、晋安河、光明港、磨洋河、新店、南台岛六大水系,总长度约244公里,河道网之密在全国城市中极为罕见。

      为解决内河水质污染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重现闽都山水古城历史风貌,今年,我市打响了规模宏大的内河综合整治战役,计划通过实施综合治理,实现内河“去黑除臭”。其中,白马河、晋安河、光明港、安泰河等还将打造成兼具游览性与观赏性、富有文化品味和地方个性的城市景观公园。

      目前,以三坊七巷、白马河步行道、乌山、于山一带为中心的滨水休闲带已初见雏形,安泰河也呈现水清、河畅、路通、景美的新貌。

打造山水宜居之城

      大投入,大发展,大变化。这是人们对福州城市建设的深刻印象。但说到底,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为老百姓打造一座宜居之城。“退休后,我要留在福州!”日前,在参观福州城市规划展示馆时,市民王保福向记者吐露心声。原本打算退休后回老家,看到福州如今变得更加宜居,他决定留在福州安享晚年。王保福并非福建人,但已在福州居住了13年。1998年刚来福州工作时,福州给他的印象很“袖珍”:“高楼群很少,新住宅也不多,城市除了绿色,就剩灰色了。”这5年,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东扩南进西拓,城市框架大大拉开。随着城市景观改造、内河综合整治等工程的推进,福州变得色彩斑斓起来。

      许多生活在福州的人,都有王保福一样的感触。5年来,我市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空气、水等环境质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前列;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逐步健全供水、供电、供气、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开展“四绿”工程建设,增加公园绿地和公共开放空间,着力改善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2010年7月,中国环境规划院公布环境宜居城市监测评价结果,福州市在31个省会城市及5个计划单列市中位居榜首。

      城市供水得到有力保障。福州中心城区现有6座制水厂,总供水能力132万吨/日,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为提高用户终端水质,2006年起我市正式开展“一户一表,抄表到户”改造工程,至今年9月基本完成全市户表的接收工作。此外,新水源工程的建设、水厂深度处理技改工程等推广,提高了抗水源风险能力。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断加快。2006年以来累计投资约20亿元,先后扩建完成祥坂二期、洋里二期和快安污水厂二期工程,新建长安、连坂、浮村污水厂及其配套管网工程。污水处理能力较2005年末新增32万吨/日,城区污水处理率已从2005年末的55%提高到2011年上半年的95%。

      2010年底福州市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6.9%,绿化覆盖率达40.3%,人均公园绿地11.15平方米。

      ……

      5年间,福州城市的巨大变化触目可见、触手可及。福州,这座滨江滨海城市,正展现出勃勃生机。(记者 贺鹏 常诗纯)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