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安居乐业
——迎接市第十次党代会特别报道之四
今年5月,福州儿童福利院的2名成年孤儿搬到东山新苑保障房。
安居乐业,民生之本。
5年前,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促进省会社会和谐稳定。这些问题中,住房、就业、社会保障为重中之重。
5年来,福州人民切实感受到了生活有保障的滋味。越来越多的百姓住上新房,一笔笔养老金发到老人手中,困难家庭就业也有了更多渠道。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去年底,林红剑一家从仓山浦下的桂香街搬进了东山新苑新建的廉租房里。“以前,我们两代四口人租住在5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月租金要300多元。现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40多平方米,我们一家三口住,租金只要40多元。”林红剑由衷地说,政府帮百姓解决了最困难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建立起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经济租赁房和限价房四类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让各个层次的群众享受了不同类型的保障住房。
——2006年~2010年,市区累计动建廉租住房13145套,现已建成或基本建成5304套,在建7841套,完成橘园洲工业区生活配套房改造项目、浦上一期改造项目、浦上二期改造项目、福湾工业区生活配套房改造项目、鼓山新区、东山新苑、福湾新城春风苑等项目。截至2010年底,城区已实施廉租房保障4651户。
——2006年~2010年,市区累计动建经济适用房11663套,现已建成或基本建成9777套,在建1886套。截至2010年底,城区销售经济适用房约2.75万套。
——2008年启动经济租赁房保障工作以来,城区已累计动建经济租赁住房4782套,现已建成或基本建成1127套、在建3655套。
——2006年~2010年,市区共建设限价房(安置房)79542套、建成48529套、在建31013套。截至2010年底,市本级限价房对接拆迁安置约2.87万套,公开销售348套。
——2006年~2010年,启动110个项目约1008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目前已竣工并交付使用约385万平方米。
福州还根据上一年度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和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对保障性住房准入条件实行动态管理,逐步放宽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门槛,扩大住房保障面。
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
昨天下午,鼓楼区龙庭花园楼下的牛奶专卖店内,郭玉香一如既往地守着店,不时有几个街坊经过买走几袋牛奶。
2007年,省六建集团改制,郭玉香和丈夫先后下岗。那时他们的儿子刚上高中,为了维持生计,夫妻俩开了这家牛奶店。在六建改制的同时,其所处的水部街道乐天泉社区便及时介入,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前期摸底工作。郭玉香开牛奶店已耗尽积蓄,苦于货款不足,小店的进货量一直上不去,量少了进货的价格也就高了,利润自然就少了。
社区知道这事后,利用再就业优惠政策,由信用社区作担保,帮郭玉香夫妇申请到了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用这笔钱,郭玉香开始扩大牛奶店的规模,货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了不少,进货价低了,赚的钱渐渐多了起来。现在,这家人已经度过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儿子毕业工作了,店也上了轨道,一个月几千块的收入也够我们老两口的开支了。”郭玉香说。
2006年~2010年,我市累计投入促进就业资金6.2亿元,促进和稳定就业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4.55万人,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4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39万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35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4%。基本确立就业援助帮扶长效机制。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开发社区就业岗位6.1万个、公益性岗位3350个,帮助24159名就业困难人员和5761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
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回忆这5年,福州市民会发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今年6月1日,马尾区在我市率先发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该区9500名符合条件的老人受惠。城镇和农村60岁以上的参保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而符合失地条件的农村60周岁以上参保老人还可每月领取90元被征地生活补助金。今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在我市各县(市)区全面实施。2012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也将实现全覆盖。
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在榕高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全市(包括平潭)含农业人口的11个县(市)区全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人数达343万人,参合率97%以上。今年,我市还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制度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制度。
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扎实推进。企业职工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到2010年底,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达81.6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由2003年底《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前的38.05万人扩大到86.5万人,全市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73.1万人。(记者 祁正华 卓文俊/文 俞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