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激发城市活力
——迎接市第十次党代会特别报道之五
海交会客商和消费者人气都越来越旺。记者俞松 摄
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动机”,持续跨越的“活力源”,强市富民的必由之路。
对于这一点,市委看得很准: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扩大对外对内开放,拓展榕台经贸交流,参与区域合作,更好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福州始终牵住改革开放的“牛鼻子”,驱动外资民资双引擎,深入推进各领域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在区域竞争的比拼中日益凸显优势。
回眸5年来的发展,福州如大雁展翅翱翔,奋飞在东南沿海改革开放的雁阵前列。
从福州的会展业说起
15日,第三届海峡渔业周·渔博会开幕前一天,台湾特色水产品从台北直航至马尾,拉开了台湾水产品直销大陆的序幕。今后,将有更多台湾水产品通过马尾集散,发往大陆各地。
渔博会只是福州改革开放步伐中的一个缩影。
随着福州会展业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全国各地的目光纷纷投向福州,仅去年在福州举办的国家级、区域性展会就有香港时尚购物展、第六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中国(福州)首届国际游艇展、第五届海峡(福州)渔业博览会、中国文化用品交易会巡回展等,12场次的大型展会创历年之最。
这一年,已有10多年历史的福州国际会展中心刷新多项纪录:全年共举办展览活动超过100场,展馆利用率达到40%。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一般城市的展馆平均使用率不到30%。与此同时,展会规格越办越高。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交会、住交会、车交会、家博会、年货会以及海峡电子商务博览会……展会覆盖了市民“衣、食、住、行”各个领域,为福州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如今,福州会展业越来越“俏”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各种各样的展会,展现的是福州的活力和开放的环境。
开放型经济步伐豪迈
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区域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5年来,福州把引进中央企业、港澳台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项目摆上突出位置,以更大的力度,全力推进“三维”项目对接工作,引进更多的好项目、大项目。
经贸招商平台效应凸显。依托“5·18”、“6·18”、“9·8”等大型经贸招商活动平台,密切与台湾及其他地区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促进台湾鼎元光电、友顺电子、英孚电子等一批重大台资项目和印尼三林集团煤化工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相继取得实质性进展。
央企招商取得重大突破。去年以来,宝钢集团、中国化工集团、中国铝业等10家大型央企与福州市签订了项目合同,总投资1658亿元;中石油120万吨乙烯和600万吨LNG项目等重大央企招商项目正在强力推进中。
回归工程催热“回归经济”。去年3月成立的市回归办成为关注家乡发展的热心榕商“回归”的快速通道,不断吸引在外地的福州籍企业家回榕投资兴业。
大开放带来大投资。5年来,来榕投资热点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新批合同数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14.9%提高到69.9%。来榕投资或设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从2005年末的52家增加到2010年的86家。2010年全市工业系统在谈内资工业项目204项,总投资达522亿元,外资工业项目118项,总投资94.7亿美元。
改革创新促全面发展
改革和开放是促进转型跨越发展的两个重要战略支点。5年来,福州开放程度在不断扩大,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实施。如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户籍管理新模式,促进试点镇农民、居民双向自由流动;加快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扩大保障对象范围,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推进水、气、公交等公用行业体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市场化操作等。
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工作。至2011年上半年,我市已经有上市企业65家。
此外,转型升级、提升质态已成为福州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最关键的“热词”。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越来越深刻地打上时代印记,渗透在工作追求之中。
自主创新不断增强就是其中一大体现。截至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1%。星网锐捷、新大陆科技集团等跻身全国“创新型企业”之列。
势头好潜力大后劲足
改革凸显生机,开放彰显活力。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展示的改革开放态势,显示出福州发展巨大的内在潜力。
俗话说,“无工不强”。工业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是发达还是落后。举福州工业为例。
5年来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全部工业产值从2005年的221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853.4亿元,年均增长18.8%;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564.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92.8亿元,年均增长13.5%;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36%以上,工业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凸显。
5年来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2005年的151.7%上升到2010年的223.9%,提高72.2个百分点;企业盈利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0.5亿元,比2005年的70.1亿元增长1.7倍。
5年来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力的大企业不断涌现。如年产值突破300亿元的福建捷联电子公司,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东南汽车、华映显示科技、华冠光电等。
科技是生产力,创新是驱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经过5年的发展,我市研发人员达到2.3万人,占全省的36%。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记者 贺鹏 朱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