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迎接市第十次党代会特别报道之六

2011-09-19 10:21:31来源:福州日报

外来工子女与城里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福州以“福”为名。西晋时期,为避战乱,“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其中一部分人定居在福州。历经流离失所的人们,将安居视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和渴望,于是,“福”字作为一个愿望被浓缩在地名里,一直沿用至今。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后,我市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进一步发展,福州居民切切实实享受到越来越多社会事业发展带来的实惠,居民幸福指数日益提升。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5年来,我市大力弘扬闽都文化,着力打造的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和寿山石文化等四大闽都文化品牌,成了福州烫金的文化名片。

      13日晚,福州闽剧院剧场内座无虚席,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王茂生进酒》正在这里举行惠民演出。演出结束后,不花钱享受了文化大餐的苍霞街道老人陈依奇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丫霸(真棒)!”

      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蓬勃,福州居民有切身体会。5年来,我市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举办了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闽剧票友大赛等文化活动;组织新福州人音乐会、“美在西湖”传统艺术展演、合唱音乐周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培育“激情广场大家唱”“走进美的小区”和“新福州人歌手大赛”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大大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5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2010年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5个,群艺馆2个,文化馆13个,博物馆、纪念馆19个;图书总藏量559.06万册,文物收藏量21万件;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12%,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59%。

让每个孩子上学无忧

      的哥邱福波从连江浦口来榕务工十多年了,女儿的上学问题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不过,得益于福州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优惠教育政策,今年他的女儿通过电脑派位,顺利在岳峰中心小学入学了。

      和邱福波一样,今年在我市入学的外来工子女有7000余名,他们在榕接受公平教育,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幸福快乐地成长。

      全市所有学生免除杂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交借读费,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实行“免费营养早餐”工程……近年来,一项项教育惠民政策频频出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在福州上学的花销大大减少。“十一五”期间,我市多渠道集资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达45亿元,教育投入逐年加大。仅今年,福州就投入巨资,新建、续建20多所中小学。

      我市已经建立起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惠民政策已经逐步向九年义务教育外延伸,从课堂内向课堂外拓展:2009年春季,福州实行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免交住宿费的优惠政策,对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去年开始,马尾区4所公立学校在全省率先对高中实行免费教育,推行12年义务教育;今年春季开始,我市对入幼儿园的城乡低保家庭子女每生每年补助1000元保教费;今年秋季起,福州中职校一年级所有正式学籍学生都将免费入学,2014年全面实行中职学校免学费制度。

病有所医惠民生

      虽然眼睛看不见还身患高血压,但家住后洲街道龙岭社区的林魁却活得很轻松,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多亏了社区的好医生,经常来家里给我看病送药,有个头痛脑热,我打个电话,他们就来了。”提起家附近的后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岁的老林感激不已,医生还在社区给他建立了一个“健康档案”,定期记录健康状况。老林若生了大病也不用愁,直接从社区转到对口的大医院,病情稳定了再回社区休养。

      得益于我市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大手笔建设,标准化的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覆盖了所有街道。每户居民出门不到15分钟路程,就能找到这样一家中心,享受从诊疗到预防保健等多项贴心的健康服务。

      放眼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系也不断趋于完善,一张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广泛伸展,为千万农民“守卫健康”。今年我市还将新建5家乡镇卫生院,年底前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家乡镇卫生院,让更多村民不出乡镇就能看上病、看好病。截至2010年底,全市(含平潭县)拥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919个(不含村卫生室)。

      新农合已惠及全市数百万农民。2011年,参合人数从2005年的13万人增加到335.8万人,参合率达到99.15%。同时农民的补偿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从2006年次均住院补偿938元提高至2010年的2185元。

完善全民健身工程设施

      昨日7时许,家住上海东新村的黄先生与邻居来到白马河公园,在器械上进行腿部拉伸练习。“只需步行两三分钟就有器械可供训练,真是太方便了!”黄先生高兴地说。

      我市在搞好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不断巩固和壮大群众体育的阵地,榕城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一处设施进行健身锻炼。

      仅“十一五”期间,我市就先后投入4.8亿元,建设2700条健身路径,34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131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30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12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每个街道、乡镇都有一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

      目前,城市除新建、改造的社区外,全部都有一处健身设施。福清、长乐、闽侯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其他县区的覆盖率也达到75%。

      我市还经常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据不完统计,我市全年开展各类体育健身活动近千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常年不断线。(本报记者 吴晖 谢薇 李蓓 曾建兵/文俞松/摄)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