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志愿者:我们永远在路上
榕城有40多万志愿者大军
志愿者和儿童福利院小朋友玩游戏
志愿者为后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老人梳头
志愿者在向市民宣传文明出行
志愿者带外口小学学生游览三坊七巷
志愿者参加无偿献血
这个夏天,活跃在街头巷尾的志愿者们,成了榕城独特的风景线。
有一首《志愿者之歌》这样唱到:“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
在榕城,40多万志愿者带着这样的信念,坚定地挥洒着激情与汗水。身处都市的流光溢彩间,您是否已感受到那涌动的“群峰”带来的清新之气?今天,记者带您走近那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感受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精彩的故事。
姜集:让光明延续下去
在福州,有这样一位可敬的老人:参加过解放战争,随大军南下福建,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福州这个第二故乡;晚年,她决定在百年之后捐出眼角膜。她的行为也影响了儿子和媳妇,两人效仿母亲,决定在百年之后捐献遗体。
老人名叫姜集,今年已86岁高龄,山东文登人,省海洋渔业公司退休干部,患心脏病30多年,20多年前因患乳腺癌动过手术,身体一直不好,长期住院。
2008年7月的一天,隔壁病房一位90多岁老人去世了,姜集发现老人的遗体没运走,觉得奇怪,叫来护士询问,得知老人生前立过遗嘱,要把遗体捐献给医疗机构。
“遗体还能捐?”姜集赶紧叫来大儿子谭鲁闽,让他去问问。第二天,谭鲁闽给母亲带来了一大堆关于遗体器官捐献的资料,姜集看完后当即决定,也要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2008年7月20日,姜集填写了《志愿捐献器官申请登记表》,成为一名眼角膜捐献志愿者,而她岁的大儿子谭鲁闽和大儿媳林爱华,随后也填写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
“我这条命,是医生、护士给的,没有他们,我活不到今天。”姜集说,患病几十年,是党和人民的关爱延长了自己的生命。所以,她也要回报社会,捐献眼角膜,让光明在别人的身上延续,就是最好的回报方式。
马长白:三卖房产济穷困
5月21日上午,福建师范大学爱心超市携手福州市马长白慈善社团进行了回收物资交接仪式,首批回收的物资近30个麻袋,有2吨多重,除了旧衣服之外,还有同学们捐赠的鞋子、书包、草席、被子等。志愿者马长白承诺将衣物集中整理后,择日运往广西巴马县瑶池山寨贫困地区捐赠。
提起马长白,相信福州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他是福州十大魅力老人,也是著名的爱心老人。马长白在广西扶贫助学有18个年头了。一般人为善,会控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而已经60多岁的马长白为了帮助瑶山这块贫瘠土地上的孩子们,18年来倾其所有,甚至三卖房产。
马长白衣着十分朴素,说话时嗓门洪亮,话题始终离不开他资助的孩子们。他说,准备租个大货车直接把这些衣物运过去。由于运费比较贵,老马打算再去借点钱,实在不够,“再把房子卖掉就行了”。而这时,他的妻子还卧病在床,陪妻子做完化疗,他转身就继续为这次捐赠衣物的活动去忙碌了。他希望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不是为了自己身患重病的妻子,而是为了远在广西的瑶山人。
据不完全统计,马长白和他的朋友们已向大瑶山区贫困家庭捐助了54吨服装、文具、日用品等物品,同时筹集了几十万元“一帮一”资助2000多名特困生。仅2008年,马长白就4次奔赴瑶山,运送了37吨衣服、棉被和文具。老马筹款5万元为瑶山学童新建的一所希望小学,已在2008年9月竣工,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
刘德铭:门卫穿上“红马甲”
最近一年多,每天上下学时间,在乌山小学附近,都能见到一个老人忙碌的背影,只见他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红马甲,手中挥舞着一面小红旗。见到有学生嬉闹,跑出人行道,他立即大喊:“不要跑出来,车多,注意安全。”听到他的话,嬉闹的学生赶紧回到人行道上。他叫刘德铭,今年74岁。
刘德铭说,乌山小学大门前是个三岔路口,每天上下学时间,都会有民警和协管员在那里疏导交通,保护学生们的安全,他就选择在乌山路乌山小学至省气象局路段义务“执勤”。这是一段下坡路,车流量比较大,有些小学生一不小心就跑到机动车道上,十分危险。发现这样的情况,刘德铭就会上前劝阻。遇到有学生过斑马线,他会让孩子们等一等,由他牵过去。等放学的学生都走得差不多了,刘德铭又步行回到乌山路112号,脱下帽子和红马甲,做他的本职工作——小区门卫。
刘德铭住在乌山社区,自单位退休后,在小区里当了门卫,并加入了社区义务治安联防队,每天按时出队巡逻,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他挨家挨户派发宣传资料,协助举办各种宣传活动。
刘德铭说,以前经常在小区门口看到小学生们在马路上嬉闹,险象环生,他对此很是担心。去年5月开始,他干脆上路当起义务协管员。每当这时,老伴就接替他的工作,看守小区。
对于刘德铭,乌山小学的学生和老师都十分熟悉。乌山小学的林老师说,每当看到刘德铭牵着孩子们过马路,她都很感动。学生们更是亲切地叫他“刘爷爷”。如今,师生们都习惯了刘德铭那苍劲有力的声音,一天不听还觉得有点不习惯。
江心福:八闽首批志愿者
50多年前,为了支持鹰厦铁路建设,团省委陆续组织了1000多名青年参加“福建青年志愿者筑路队”。后来,他们被团省委亲切称为“福建省第一代志愿者”。
江心福,当年第一批奔赴南平的青年志愿者筑路队队员之一,现在是福州老队员联谊会负责人。作为福州最早的志愿者之一,如今在榕城街头的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中,仍然能见到他的身影。
1955年,19岁的江心福高中毕业后就报名参加修建鹰厦铁路的志愿行动。第一批青年志愿者筑路队的队员有600多人,从报名到出发,前后只花了半个月。“当时我母亲哭了,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母亲怕我出去吃苦,舍不得。”但是江心福已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去。
工地位于南平西芹镇,条件简陋。没有宿舍,队员们就住在临时搭的草棚里;没有饭桌,每次吃饭时一大堆人蹲着吃饭。江心福被分配在志愿筑路队第一中队第一分队,负责挖山挑土、给枕木刷沥青。
当年的青年志愿者们都很能吃苦。几人一个小组,一天要挖几十方土,要挑上百担泥。肩膀肿了,手掌磨破了,都咬牙忍住,工地上常常飘着乐观的歌声,大家还举行劳动竞赛,谁要是被评为劳动积极分子,一连好几天都是乐呵呵的。“我们当志愿者时,就是一句话,无怨无悔!”江心福道出他的一份寄语,“现在,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让老、中、青志愿者共同参加志愿活动!”
黄书伦:叔叔阿姨说我棒
今年10岁的黄书伦是晋安区第四中心小学的学生,也是福州市博物馆招募的首批志愿者,博物馆组织的培训活动,他每次都参加;博物馆安排的志愿服务,他也一次没落。
2010年2月14日,农历大年初一,福州下着大雨。位于于山的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照常开放,黄书伦起了个大早,准备去馆里。妈妈劝阻说:“今天雨下这么大,就别去了,有大哥哥大姐姐们就行了。”
黄书伦说:“不行啊,雨再大也得去,还有很多事等着我做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少一个人就会影响到别人。”
虽然外面雨很大,但由于是长假,纪念馆里还是有很多参观者。看到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义务为大家讲解,游客们都非常配合,静静地听,这让黄书伦感到很有成就感。
为了背下20多页的讲解词,黄书伦没少费工夫。除了晚上抽出时间背诵,周末他还赶到市博物馆,在展厅里面对着展品练习讲解,一个月后,他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黄书伦说:“当了志愿者以后,我知道了很多古代的事情,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叔叔阿姨们都说我很棒!”
杨金:八年护鸟志不移
“这里可以看到普通燕鸥,再往前可以看到雁鸭类的鸟。”今年50岁的张赟生活在长乐市克凤村。他是村里的“摩的”师傅。现在除了赚钱养活一家子,张赟还多了一项“业务”——给到村里看鸟的城里人指路。然而,就在两年前,张赟还分不清身边的这些珍稀鸟类与麻雀有什么区别。
张赟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爱鸟志愿者杨金。每次到克凤村去观鸟,杨金常常坐张赟的车。杨金还记得,是一次鸟展改变了张赟和很多村民的观念。鸟展上,张赟站在卷羽鹈鹕的展板前,脸上露出震惊的神情,原来他不久前还在海滩边上捕杀过卷羽鹈鹕,而这种在他看来其貌不扬的大型鸟,在亚洲的数量不到百只,是极珍稀的鸟类。
几个月后,观鸟协会的会员有幸看到了卷羽鹈鹕,而这正是张赟的功劳。此后,每当与各种鸟相遇,张赟不再举枪猎杀,而是立即通知当地林业局。
每年,都有不少山里、海边的村民在杨金和观鸟协会志愿者们的感召下,成了义务护鸟观察员。正是因为他们,福州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
2003年,杨金和福州的几位自然爱好者组建观鸟会,以正式社团的身份为公众的环保教育和环境保护而努力。杨金等志愿者带领公众去了解组成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了解生物多样性,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8年来这些活动从未停止,直接受教育人员达2.5万人次以上,吸收了1100多名市民成为了会员。
刘杰:最小的遗体捐献者
2011年5月25日是市盲校学员刘杰18岁生日,两年前他就想好了给自己的生日礼物——申请遗体捐献,他把捐献遗体当做成年当天最有意义的事。
刘杰至今还清晰记得那天的细节:工作人员递来遗体和器官捐献协议,他将协议贴在眼睛上看了一会,随后在协议上签字,手续办完后,工作人员送给他一张“捐赠卡”,并说他是福州市年龄最小的遗体捐献者。
因为先天性白内障,刘杰的左右眼视力分别是0.01和0.03,平时走路,凭感觉和记忆,在医学上,他被鉴定为盲人。
在认识刘杰的人的眼中,这个大男孩笑起来有些腼腆,但做募捐、搞慈善却一点都不含糊。刘杰对志愿活动十分热心,业余时间,都来参加志愿者活动。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刘杰萌生了成立志愿者社团的想法。2006年,他创立福州市爱心志愿者社团,3年来共为台湾水灾、玉树地震、西南旱灾、舟曲泥石流灾害、闽西北水灾以及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发起了数十次募捐,筹集善款近30万元。
在很多人眼里,捐献遗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刘杰说:“我是一名残疾人,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好心人帮助了我。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也希望尽力去帮助他,捐献遗体是一件对医学教育事业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帮到更多人。”
于嘉燕:永远的环保志愿者
初见于嘉燕,白色印花T恤,紧身牛仔裤,身材娇小。就是这样瘦弱的女孩,曾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穿行,只为了保护藏羚羊不受非法盗猎者捕杀。
于嘉燕是福州语言职高的音乐老师。2004年4月,她在网上搜索西部支教相关信息,无意中看到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出的招募环保志愿者消息,她瞒着父母报了名。她没想到,这一尝试,自己竟成了福建第一名可可西里的志愿者。
卓乃湖是交通要道,也是盗猎分子的必经之地。尽管环境异常艰苦,巡山队员们却必须坚守岗位。一茬又一茬志愿者的参与,成了他们坚持下来的动力。在那儿,夜晚的风呼呼地刮在帐篷上,就像野兽的爪子在抓。于嘉燕壮着胆和大伙儿一起巡山、烤火、聊天,讲沿海一带的见闻。巡山队员们则跟她讲述,周边的荒漠原先草高过膝盖,近年来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沙化了。他们希望通过志愿者的宣传,让更多人重视环境保护,重视濒危藏羚羊的保护,换回可可西里的宁静。
于嘉燕说,他们志愿者在这里的主要工作是保护藏羚羊。每天,得到几公里外发现羊群的消息后,他们就兵分两路赶到公路边,劝拦过往车辆,保持200米左右的距离,让羊群放心穿行。车辆往往一停就是一两个小时,趁这当口,于嘉燕不失时机地向路人、游客进行环保宣传。“我只去了一个月,但我将是永远的环保志愿者。”于嘉燕说。
林龙:让残疾人有尊严地活着
而立之年的林龙,正在福州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学位。谈起参加助残志愿活动的目的,他真诚地说:“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平等而有尊严地活着。”
通过省肢残人协会的网站,林龙2002年5月加入了助残志愿者组织。2003年11月,省助残志愿者联络站组织了一次肢残人游鼓山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多是重度肢残者。为了圆他们的登山梦,林龙和其他志愿者硬是凭着毅力将肢残人连人带轮椅一级级台阶往上拽。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看到“登上”鼓山的肢残人眼中闪烁的泪光,林龙觉得值。
使林龙真正走入残疾人生活的,是省残联开展的“一助一”结对子活动。2004年,他选择了福州盲校高二年级任翔、林智涵等4位同学作为帮扶对象。由于看不见,盲人对刚接触的人经常有较强的戒备心理。这4名同学也不例外,刚开始对林龙不太信任。为了知道4名同学的真实看法,有一回在和他们“道别”后,林龙又回到教室门口,听他们谈话。一位同学说,“以往志愿者来了一拨又一拨,最终不了了之,看他能坚持多久”。
了解4名同学的想法后,林龙决定将每周只去一次盲校,改为每周六、日上午都去看望几名同学。在整整坚持了一个学期后,同学们对林龙的态度变了,谈话的内容逐渐由浅入深,彼此之间的心也越来越近。“现在他们都称呼我‘龙哥’。”林龙开心地说。
陈本齐:社区的“编外委员”
在鼓楼区温泉街道河东社区阳光城小区,左邻右舍遇到麻烦事,都喜欢找他们的“陈老师”。陈老师叫陈本齐,今年70岁,退休前是福建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的主任。
2006年4月,社区居委会正在举行换届选举,需要做大量宣传发动工作,会电脑、书画的陈本齐被邀来帮忙。从那时起,陈本齐就加入了社区志愿者的行列。社区每每有活动,陈本齐便把早上晨练的时间都腾出来,每天写稿、出专刊、写横幅,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几乎同时上下班,俨然是位“社区编外委员”。
2008年,为迎接“省级绿色社区”评选,陈本齐花了8000多元,添置了数码相机,为社区拍摄了许多照片。他还用了一周多的时间,制作了一套电脑幻灯片,为河东社区获得“省级绿色社区”称号增加了筹码。
去年暑假,小区一对夫妇闹离婚,女方管着房产证,男方拿着户口簿,结果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报不了名。陈本齐跑了多次,费了不少口舌,最后夫妻俩总算一起领着孩子去华侨小学报了名。在担任调解员期间,他受过不少讽刺挖苦,听过家人的埋怨,但他还是坚定“辛苦我自己,平安一方人”的信念,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第一线,确保了负责区域的和谐平安。(记者 吕路阳/文 叶义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