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播洒爱的阳光照亮未来

2011-09-23 10:22:25来源:福州日报

群众路小学学生登录“数字青少年宫”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包粽子

新店中心小学学生齐唱《黄花岗纪念歌》

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

闽江学院学生在社区举办“快乐学堂”

听老战士讲述革命故事

  清新美丽的校园内,琅琅的读书声飘向天空,放飞梦的希望;座无虚席的图书馆里,回荡的只有翻动书本的“沙沙”声;宽阔的操场上,孩子们在尽情挥洒激情,追逐狂奔,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他们正沐浴着德育工作的“阳光”茁壮成长。在福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播洒爱的阳光,让绿树成荫,给山花烂漫;他们用坚强的双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擎起一片蓝天,擎起祖国的未来。

郭旋韵:立志做一个“孩子王”

  几名孩子围坐在一张书桌前,年轻的“老师”们认真地进行课业辅导;除了文化课程的补习,“老师”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班歌比赛、趣味体育游戏等。这是福建义工俱乐部在仓山区福湾盘屿中学附近一栋楼房里组织的“暑期免费辅导班”,大学生郭旋韵跟几名伙伴在这里当起支教义工,专门辅导小学三至五年级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跟其他几个在校大学生相比,多次参加支教活动的郭旋韵算是“老同志”了。2009年7月14日,第一次参加支教的郭旋韵在顺昌洋墩中心小学课堂里,有了平生第一课的难忘经历。郭旋韵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被孩子们叫做“老师”的情景,从那时起,面对农村孩子渴求知识的双眼,她立志做一个“孩子王”。

      辅导班针对三至五年级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辅导课程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学生人数不多,很多内容要不断重复,而且从早到晚都在说话,郭旋韵很辛苦,但也很快乐。“我希望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暑期充实起来,他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暑期的安全也多了一点保障!”郭旋韵说。

刘安娟:用爱心唤醒“迷途”青少年

  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选择成为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她穿梭于台江区的各个社区中,用爱心、耐心和恒心唤醒了一个又一个“迷途”青少年。这个“80后”姑娘名叫刘安娟,是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

      两年来,刘安娟和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社工已先后接触青少年3万多人次,建立1052名特殊青少年的档案,通过2000多人次服务,成功帮扶224名青少年。其中令她最难忘的是帮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小李的一次经历。

      由于小李刚随父母从外地到福州,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管教,他在学校表现很差,还曾参与打群架。一个雨夜,小李的母亲打来求助电话说,小李和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刘安娟立即赶到小李家,采用危机干预方法先制止冲突,然后分别对小李和他父亲进行单独辅导,最后让他们一家三口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小李和父亲的矛盾缓和了,当刘安娟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时已是第二天2点多了。之后,她又为小李制订了一整套帮扶计划。一段时间后,小李改变了,后来他还成了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的一名志愿者。

      如今,在台江10个街道73个社区的居民心中,安刘娟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好帮手,“孩子有问题,找社工咨询”成为不少家长的共识。

陈英木:把十番音乐传承下去

  每逢周末,台江第四中心小学二年级的3个教室里就会异常热闹,锣鼓声、弦乐声此起彼伏,50多名小学生在一位白发老人的指导下,学起了“吹、拉、弹、唱”的基本功。这是由台江区文化馆主办的十番音乐少儿培训班,也是我市首个十番音乐少儿培训班,而这些孩子是首批学员,他们中的一些优秀苗子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十番音乐的后备人才,发扬光大这一处境艰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英木是福州市十番音乐著名老艺人,师从父亲陈海官学习十番音乐,15岁便随“三听月楼”乐社在福州市郊一带参加演奏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陈英木擅长椰胡、逗管、狼串、清鼓等多种乐器,能准确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熟悉十番音乐演出时前后堂的操作,是一名全能的十番艺人。2006年开始,陈英木致力于台江区少儿十番音乐基地建设,培养十番音乐新人。

      为了让民间音乐后继有人,为了让十番音乐的“味”不变,在教授过程中,陈英木都亲自吹奏笛子,和学生进行合奏部分训练。吹奏笛子的高音,没有一定的底气,是很难吹好的,看到陈英木这么辛苦,一些老师劝他别太累了。陈英木认真地说,十番音乐最重要的就是“味”要对,只有不断让学生听,熟悉这种“味”,才能演奏好。学生看到陈英木吹得这么投入,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我现在年纪大了,很希望能把正宗的十番音乐传承下去。”陈英木说。

陈松年:自办书屋服务孩子

  快到下午放学时间了,在仓山区建新镇台屿农家书屋,69岁的陈松年一边把一本本孩子们爱看的书放到阅读架上,一边劝还在书屋的大人让出位置给孩子们阅览。

      2006年5月,刚从一家私企电工班退休的陈松年向村中一位长者借书时,发现了村老人协会中“沉睡”的600多本藏书。为什么不把这些书给村民看呢?热爱读书的陈松年马上想到了让这些图书发挥作用的新途径,他联络了村中的5个老同学,几个人一合计,接收过老人协会的图书,办起了“图书馆”,地点就选在陈氏宗祠里。

      书,源源不断地来了,孩子们也一批批地被吸引过来。宗祠的地方小,书架不够摆,楼道窄,安全也没保障。2007年春,书屋搬到宗祠对面的小店面,有了100多平方米的“阵地”。书屋的“业务”越来越多,6个人忙不过来,陈松年又找来一批年近七旬的老人帮忙。书屋逢周二、四、六开放,5年来,没有一次中断。

      对于爷爷们的无偿付出,孩子们十分感激。台屿小学一个叫陈霖的孩子在自己的作文中写道:“请让我代表全村同龄的孩子对爷爷们衷心地说一句‘爷爷,你们辛苦了,是你们给了我的童年另一个天地’。”

黄丽敏:“爱心账户”资助贫困

  刚上初中的熊智欢一周中最盼望的事就是姐姐们来看她。家住苍霞路一处破旧平房内的熊智欢,患有小儿麻痹症,与母亲相依为命。来看欢欢的姐姐们是省人民医院第五病区护理组护士长黄丽敏和她的26名同伴,她们建立了“爱心账户”,去年开始资助欢欢,将持续资助到其初中毕业。

      护理组是去社区做义诊的时候认识欢欢的,当时看到小女孩每天跛着脚去上学,大家都很感动,决定帮助这个坚强的孩子。

      幸运儿不止欢欢一个人。黄丽敏翻出一本本厚厚的“账簿”,上面密密麻麻记着11年来“爱心账户”的支出记录。从2000年开始,护理组的护士们自发建了一个固定的“爱心账户”,每人每月往账户里存10元钱,定期资助困难学生,目前已资助了3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刚开始只有十几名护士,账户的捐助人数时常变动,目前共有27名护士每月在定期捐助,我们期待能用点滴爱心帮助更多的贫困孩子。”

赖淑芳:最盼望孩子开口说话

  教师节那天,赖淑芳收到了自己的第一份教师节礼物——一张贺卡,卡片上是简单的花朵和绿树。送来礼物的是省康复中心聋儿语训班4岁多的浩然小朋友,看着手里的贺卡,赖淑芳难掩心中的激动。

      小浩然刚到语训中心的时候,双耳重度聋,没有任何语言基础,性格内向且脾气倔,老师们试过很多种方法,他还是不配合康复训练。赖淑芳一对一反复耐心地教小浩然发音,观察他对什么感兴趣,以此来培养他的注意力和聆听习惯。心地教小浩然发音,观察他对什么感兴趣,以此来培养他的注意力和聆听习惯。渐渐地,小浩然开始配合,喜欢学习、做游戏,老师给的指令他也在慢慢理解。2个月后,他发出“啊”的声音,赖淑芳当时就哭了,孩子的变化让她又惊又喜。

      自1996年省康复中心成立至今,赖淑芳在这个特殊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5年。15年来,30多名存在听力障碍的孩子在她耐心的教导下康复并就读普通小学、中学,今年高考,她教的第一批学生中有人顺利考上了大学。“听到孩子们开口说话,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音节,我们都常常忍不住掉下泪来。”赖淑芳说。

林炜:让孩子们更多一点热爱

  “林炜老师,您看,‘挖地道、反扫荡’这个游戏终于推出了,我们都盼了好久了!”在市群众路小学色彩明艳、绿色植物生机盎然的“数字少年宫”活动室内,不少学生高兴地登录“网上夏令营”。

      群众路小学的少先队总辅导员林炜说,“网上夏令营”不仅有红歌欣赏、红色电影馆、辛亥记忆等栏目,还专门设计了和孩子们互动性特别强的游戏环节,“接地道”模仿的是经典游戏“水管工”,孩子们可以将单独出现的地道串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进行“闯关”;还有“我向党旗敬个礼”,可以表达学生们对党美好的祝愿,“我向党来晒幸福”则可以上传假期中孩子们的快乐足迹……

      2007年,市教育局在国内率先开办网上“数字青少年宫”,林炜具体负责这项工作,4年下来,他都记不清自己组织了多少活动。拗九节的时候,学校开展了“浓浓拗九节、深深感恩情”系列活动,有感恩书信大赛、“我的拗九节感言”、“我的拗九节照片”等。活动结束后,林炜让学生把自己完成的拗九节活动作品上传至“数字青少年宫”推出的“情浓拗九节”专栏,并参与虚拟的煮粥送粥活动。林炜说:“‘数字青少年宫’正在成为我们的一个新的德育平台,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有了充足的自我展示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熊名华:福州唯一的社会调查员

  在鼓楼区法院少年庭,熊名华是一名特殊的诉讼参与人,他以社会调查员的身份参与诉讼,以中立、公正的立场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他的调查结果,可以作为法院最终量刑的参考。

      2008年,经团市委、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办公室聘请,“福州青少年事务”社工熊名华,成为我市唯一的社会调查员。3年内,熊名华参与了10余起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调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有一些共性。“这些未成年人大部分是来榕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少孩子跟随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由于缺少伙伴、无法融入新的生活,很容易结交一些不良青年走上犯罪道路;单亲家庭的孩子,尤其是跟随母亲长大的,由于母亲的溺爱,很容易造成男孩心理偏差、女孩更加叛逆。”

      社会调查员开展工作很难,很多人都不理解。有一次熊名华去仓山城门调查一个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因为被告人家人抵触,他接连一周天天坐公交车往城门跑,最终打动了对方,了解到了相关情况。“有了社会调查员的介入,就可以全面了解未成年人的成长轨迹,这为法院定罪量刑提供了根据。邀请社会调查员参与庭审并实施现场帮教,可以实现庭审与社区矫正的无缝对接,我喜欢这份工作。”熊名华说。

周雪英:做一个“阳光型”老师

  作为福州八中德育处主任,被周雪英“教育”的孩子不在少数。

      如果总用说教教育学生,学生会觉得腻烦。长此以往,说教也就苍白无力了。基于这样的思考,已过不惑之年的周雪英,仍梦想当个“阳光型”老师。面对学习压力繁重的高中学生,周雪英时刻用“阳光”的一面感染他们。“学生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期,模仿能力极强,一个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教师会给其积极的影响,一个心胸狭窄、以怨报怨的教师则会影响学生的身心。”

      于是,这种“阳光”总洋溢在周雪英的课堂上。她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都喜欢上她的课,大家都和她一样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投入生活。

      “这有什么啊!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可以原谅嘛”“别人都可以做到,我们为什么要害怕?大不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面对学生的困扰、过错,她倾听、宽容,耐着性子寻找原因,以宽容之心对待。在周雪英的教导下,孩子也带着“童心”,积极乐观面对困难,全身心投入学习。

安克忠:字典里没有“休息”这个词

  9年前,安克忠从甘肃老家只身来到连江尚德中学后,就没有回去过一次,他把学校当成了家。4年前,他接手了当时年段成绩最差的一个高三毕业班后,把心都放在了学生的身上。2个月的时间,他给班上60名同学每人写了一封1000字左右的信。孩子们将感动化为学习的动力,在高考中,全班60名学生44人上了本科线,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安克忠“班爹”。

      安克忠接手这个班后,就像一个父亲一样,照顾着每个人。每天早晨,安老师都会第一个到班级“迎接”同学们;每天中午,安老师从不休息,挨个有针对性地辅导同学;每天晚上安老师都在男生宿舍里改作业,和同学们聊天……在安老师的生活里,几乎没有“休息”这个词。

      对于安克忠,如今已被一所大专院校录取的邱长中更是铭记在心。当时,进入高三后,长中的情绪很不稳定,常常产生厌学的想法。一有空,安老师就会找他聊天,可是长中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好几次把东西都搬走了,准备退学。安老师没有放弃,一次次把他找回来。有一次,长中心情不好,把手机也关了,安老师饭都没吃就到学校附近寻找,联系长中的亲友。找了大半天,终于找到长中,把他带了回来。

      安克忠说:“我的字典里不应该有‘休息’这2个字,因为工作,因为责任,因为农村的学生更渴望得到那份爱。”(记者 吕路阳/文 叶义斌/摄)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