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异彩纷呈
安泰河七夕泛舟
中秋“摆塔”促两岸交流
“激情广场大家唱”走向全国
芒果节成了社区居民交流的平台
从小教育孩子敬老爱老
重阳节乌山登高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一个个传统节日犹如璀璨的瑰宝,镶嵌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在福州,每逢传统节日,大街小巷无不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
注重本土特色与传统特色的融合,在福州许多传统节日的民俗不仅被充分挖掘,还因势利导被注入了新的文明内涵。比如,七夕,福州有煮蚕豆赠邻里的习俗,而这天在我市也成了邻里节;元宵节成为闽都民俗文化节;孔子诞辰日成了读书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节日让市民们体验到了热闹,享受到了快乐,感受到了文明。让我们走近一群普通的市民,看看他们怎么过节,看看“我们的节日”中那随处可见的文明细节。
陈有兴:带领村民闹元宵
福清市新厝镇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伡鼓艺术之乡”,“伡鼓瑞兽闹元宵”是这里最大的民俗特色,连续三年元宵节期间举办的闽都民俗文化节都在新厝镇设专场。镇老体协常务副主席、镇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陈有兴是带领村民闹元宵的牵头人之一。
老陈今年71岁,20多年前开始研究新厝的闹元宵文化。“自我童年起,我们这里元宵节就特别热闹,听老人们说这里闹元宵有500多年历史了,最热闹的时候,全镇有两三千人参加呢。”退休后,闲来无事的老陈就把心思全花在挖掘新厝镇的元宵民俗文化上了。他走家串户,搜集文字和图片资料,整理出了《伡鼓瑞兽闹元宵》小折页,以文图并茂的方式重现了“福禄寿”厝、燕桌、乞柴、伡鼓、踩街、篝火踏春等民俗。他还将伡鼓与健身相结合,牵头编排了“千人伡鼓舞健步行”活动。新厝闹元宵的名气越来越大了,现在每逢元宵期间,附近乡镇以及莆田、仙游一带的村民都会慕名而来参加活动。
老陈说,丰富多彩的闹元宵活动集文化、娱乐、健身于一体,组织活动几年来,村里赌博的人少了,老年人的身体更健康了,乡里乡亲更加和睦了,而他本人的退休生活也更加充实,精神更加愉悦。
王冰:义写春联送乡亲
虽然距离龙年的春节还有好几个月,但在新闻单位任职的年轻书画家王冰已经在筹备写春联用的红色宣纸了。“现在很多人热衷自己动手写春联,到过年时这些好看的对联纸会很抢手。我多备点,用这种纸写的春联农民们抢着要。”王冰说。
王冰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每年春节前都要在很多场合为群众义写春联。今年1月底,市人大书画院组织书画家赴罗源县白塔乡南洋村开展采风,有一名姓张的农妇一下就跟王冰预订了10副对联。“我家今年新盖了三层楼的房子,有10扇门,春节每扇门都要贴上春联和‘福’字。”听了农妇的话,王冰连忙拿出自己从网上抄录的乡味浓浓的春联对句,摆开红纸写了起来。看到自己写的春联墨迹未干便被村民们取走,虽然寒风把王冰的手冻得通红,但他心里仍是热乎乎的。
王冰说,为了明年春节下乡活动时送去更多老百姓喜欢的春联,他现在不仅备好了宣纸,还在搜集一些好词好句。“这些春联给老百姓带来的不仅有喜庆,还倡导了爱国爱乡、孝老孝亲等文明乡风。能把文明送进农家,我觉得很有意义。”
陈超然:拗九节里学煮粥
“今年拗九节,我亲手为爷爷煮了一碗热乎乎的拗九粥,爷爷连夸我孝顺。”福州十六中初三(6)班学生陈超然笑着说。在这位懂事的独生子女看来,除了拗九节,敬老尊老还要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天。
福州传统上有个特别的节日叫拗九节。每年农历正月廿九,出嫁的女儿要做一大锅卤肉和一大锅加入花生、荸荠、桂圆、红枣、红糖、芝麻的甜粥带回娘家,孝敬父母。自2005年起,我市把拗九节定为“孝顺节”,倡议市民在拗九节这一天,给父母送拗九粥,陪老人进行一次体检、看一场文艺演出、逛一次公园等。6年来,拗九节成了福州最富人文情怀的“新”节日。
与很多“90后”一样,家住仓山的14岁少年陈超然以往对拗九节和拗九粥一无所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给敬老院老人送粥活动,他决定今年要自己动手做拗九粥给爷爷吃。今年拗九节的前一天,他拿着在网上抄来的配料表,到小区附近超市买了一堆原材料,然后回家开始煮粥。陈超然回忆说,自己送上拗九粥时,爷爷那激动的眼神让他深有触动。“我只是给爷爷做了一碗粥,他就感动成那样,他对我做了多少事情却从不求回报,我以后要更加孝敬他。”
王伟:清明上网祭亲人
虽然现在清明节都会放假,但短短的一两天对在榕务工的河南安阳青年王伟来说,要回乡扫墓不现实。于是,他学会了网上祭扫,去年和今年的清明节,他都是在网上完成了对爷爷的祭祀。
就近找个网吧,上网进入“无尽的爱纪念网”,王伟在他爷爷的墓碑前上香、献花、留言。王伟说,清明祭奠先人表达的是一份心意,用什么样的祭祀方式都差不多。既然无法回家,那就到“网上祭堂”,为先人献一束花,写几句思念之语,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悼念方式。
王伟还说,现在都提倡低碳生活,清明扫墓年年烧纸钱,其实挺不环保。网上祭祀是一种低碳的方式,既节省时间,又环保经济。他介绍,工厂里不少务工人员还相约清明节在网上纪念革命先辈,只要点击鼠标、敲打键盘,就能为革命先辈献上一束鲜花,点一支蜡烛,写下自己的感想。
网上祭祀这种绿色环保的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榕城年轻人的青睐,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福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甘满堂认为,网上祭祀符合现阶段大力提倡的文明祭祀,随着网络的普及,相信这一新兴祭祀方式会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
刘木松:端午入水赛龙舟
市有各类龙舟3000多艘,闽江沿岸各乡镇都有龙舟,龙舟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每到端午节前后,民间都自发组织龙舟竞渡等活动。仓山浦下龙舟队就是技艺精湛的龙舟队之一,在刚结束的2011年中国龙舟公开赛邵武站比赛中,这支队伍不负众望勇夺冠军。
浦下龙舟队队长、浦下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木松说,他们的龙舟队成立于1984年,近几年获得过多次全国冠军。“浦下有6个自然村,每个村都有1~2条龙舟。每年4月起,各村就组织人员加紧备战端午节的龙舟赛,算起来共有两三百号人在划龙舟,队员从小学生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有。”
刘木松说,龙舟队的训练十分艰苦,每天划船距离通常在1万米以上,在烈日下暴晒六七个小时,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有些人大腿、臀部磨烂了,手指疼得连筷子都拿不起。对这些,队员们毫无怨言,为荣誉而战,各村队员比任何时候都团结。
划龙舟给村民们带来了热闹的端午节氛围,丰富了群众的体育活动,更有意义的是,通过这个活动达到了民情上传下达的效果。“有时候村民不理解拆迁政策,队员们就趁着训练的机会沟通交流,结果疑虑打消了,感情也拉近了。”
施爱华:合唱节连通两岸
海峡两岸合唱节举办至今年已是第四届,在福州和台湾之间轮流举办。今年5月举办的合唱节上,由福建省歌舞剧院附属合唱团副团长施爱华带领的合唱队伍摘取了最高奖——金茉莉奖第一名。“合唱节拉近了两岸同胞的心,是以歌会友的好平台。”施爱华说。
为了备战今年合唱节比赛,春节过后到4月底,每天19点整,施爱华都会准时来到福建大剧院合唱团排练场地,准备乐器、摆放乐谱、调试音响。50多名团员在她的组织下放声歌唱,优美的旋律回荡在空中。
施爱华说,由于合唱节是在台湾新竹举行,不少榕城观众未能一睹精彩演出,回榕后合唱团又在福州举办了汇报演出,市民叫好声一片。
在福州,像施爱华这样热爱合唱、热爱音乐的市民还很多。温泉公园、西湖公园、五一广场、闽江公园……合唱团队的歌声此起彼伏。他们热爱歌唱,热爱生活,他们为福州的群众文化生活新增了“激情广场大家唱”这个走向全国的品牌。合唱节为这些合唱团队提供了展示风采的平台,更为两岸民众的心灵沟通架起了桥梁。
吴宝贤:芒果节叙邻里情
历七夕是我市的邻里节。自2006起,源自“草根”的邻里节文化被进一步挖掘、传播和推广,成为增进邻里和谐、构筑文明社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5年来,我市及各县(市)区每年都举办邻里节活动。邻里节正值芒果飘香时,晋安区茶园街道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树种和水果正是芒果树和芒果。抓住这一特色,街道在邻里节基础上开展了芒果节活动,15个社区的群众品尝着芒果,欣赏着文艺节目,感受着邻里之间的和谐互动,芒果节成了独具特色的邻里节。
今年87岁的吴宝贤老人是茶园街道评出的“十佳邻里”,也是社区群众公众的“芒果王”(最具爱心的好邻里)。他数十年如一日,自费安装电灯,照亮了漆黑的过道,方便了邻里行路。“记不得换过多少次灯泡,也算不清付了多少电费。”老人的老伴说。
“回家的灯”温暖了邻里的心,在今年的芒果节上,小邻居程子涵特意制作了一个“守望果”来答谢吴爷爷。“吴爷爷夜夜为我们点灯,照亮我们回家的路,我要把‘芒果王’评给他。”子涵动情地说。把社区当作自己的家,小区公园的石凳、石桌倒了,吴老伯请人修好;别的楼里水管被偷了,渗水严重,吴老伯就牵头筹钱,主动垫钱修好……对这些事,吴老伯总是强调“不值一提”。
方炳桂:中秋“摆塔”求福旺
今年中秋节,出自台湾食品雕刻大师黄铭波之手的十二生肖盐塑来到榕城,这是黄铭波特别为参加今年福州大饭店中秋“摆塔”活动而赶制的,也是福州大饭店在“摆塔”中首次加入台湾元素。自从福州1999年恢复“中秋摆塔”民间习俗以来,福州大饭店已连续10多年开展这项活动。这一活动能坚持下来,全靠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老先生的指导。
方老说,中秋“摆塔”是福州特有的民俗,相传起源于明代。当时倭寇屡犯闽海沿岸,戚继光奉旨来闽抗倭,在一次战斗中,戚家军重创入侵之敌,获得全胜。捷报传来,正逢中秋佳节,民众无不欢欣鼓舞,除以食物慰劳军队外,有的人家还把家藏珍品搬出摆于厅堂,以示庆祝。这一风俗延续至“文革”中断。
恢复“摆塔”习俗那一年,福州大饭店从天津购回几十套泥人用于“摆塔”,方老个人也拿出了珍藏20多年的福州手工艺泥人。“福州泥人手工艺几近失传,在中秋‘摆塔’中能看到天津泥人与福州泥人同台展示,实属难得。”一位老福州见此情景感慨地说。
方炳桂说,福州百姓中秋“摆塔”除了纪念戚继光,也象征求福旺。“摆塔”从农历8月初开始,中秋进入高潮。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发展,今年的“摆塔”还引来了对岸的精品,中秋佳节也有了两岸一家亲的味道。
赵光辉:孝亲敬老大明星
鼓楼区军门社区每年重阳节都评选“孝亲敬老”明星,为社区老人组织文艺演出,带他们上影院看电影。去年社区评出的“孝亲敬老”明星是家住安泰中心的赵光辉。这位孝女为了照顾91岁的痴呆瘫痪母亲,放弃了收入可观的工作,辞职在家做起全职保姆。
今年52岁的赵光辉在家里姐妹中排行最小。由于两个姐姐出嫁后离娘家较远,1993年起,赵光辉就主动承担起照料双亲的重担。“赵光辉是我们社区出了名的孝女,她父亲去世之前病了好几年,由于大小便失禁,她天天都要洗尿布。”军门社区一位工作人员说。
2006年,赵光辉的母亲突然患上老年痴呆症。两年后,一次意外的摔倒使老人瘫痪在床。为了全身心照顾母亲,赵光辉毅然辞去工作,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母亲身上。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赵光辉夫妻俩对患病长辈没有一点嫌弃。母亲的床铺干干净净,房内也没有任何异味。赵光辉对母亲的孝顺也感染着自己的女儿。“人总有老的那一天,我不过是做了为人子女应做的事。女儿说等我老了,她也要这样孝敬我。”赵光辉说。
郭晓莹:读书节成新名片
“蒲公英的种子在不同的家庭播撒,亲子阅读在榕城蔚然成风。”我市第五届读书节活动评出的“十大读书明星”、福州教育学院副教授郭晓莹认为,富有特色的读书节活动有效激发了市民的阅读热情。
2009年5月,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郭晓莹主动走进钱塘小学三年(2)班,给女儿所在班级带来了一节儿童阅读课。作为语文工作者,她还鼓励和发动班级的其他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不久,钱塘小学正式成立“蒲公英故事家族”,聘请一至三年级的36位家长为首批“蒲公英故事家族”成员,营造了一股浓浓的读书氛围。
现在,郭晓莹正以学校、绘本馆、童书馆、阅读吧为基地,在市内乃至全省推广儿童阅读和亲子阅读。“孩子们亲切地称我们为‘故事妈妈(爸爸)’,蒲公英的种子在不同的家庭播撒,亲子阅读蔚然成风。”郭晓莹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正是一批像郭晓莹这样的热心阅读爱好者,推动着“书香榕城”悄然兴起。如今,福州读书节已成为一年一度的群众性文化盛宴,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记者 李白蕾 温海龙/文叶义斌 廖云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