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汤门风景旧曾谙

2011-10-12 15:17:39来源:文化生活报

  洗澡,古人称“沐浴”,广东人称“冲凉”,天气再冷也照冲不误,而福州人称之为“洗汤”。夏天傍晚也得洗汤,说是这样可驱汗气。汤,热水之谓也,开水叫“滚汤”,冷水则简称“水”。到大桥头或西河等江河中游泳称“去洗水”,而闽南语则实实在在叫做“洗身躯”。
   
  古时福州除了东西南北四门以外,还有汤门、斗门、水部门等小城门,都在东向。其中汤门就是因为周围有大量温泉而得名。
   
  千百年来,福州人得天独厚享受着这种地热矿泉。不曾考证也不知始于何朝代的大大小小的汤池店(澡堂)开设在汤门附近,因为这儿温泉最集中,离地表最近。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到福州时,在水部还有一家“龙华泉”汤池店,台江码头还有一家叫“南星”的澡堂,其温泉水是否由城里引去,则不得而知。
   
  澡堂附近总是开设着理发店、小吃店,这是迎合着老福州人“剃头连洗汤,完后点心吃一碗”再回家的习惯,多么悠闲惬意的生活方式。福州人称理发为“剃头”。剃头这一行业是从清顺治入关后才有的,随着多尔衮颁布蕹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关内男性汉人头发前半部分都随着明朝的灭亡而被强制剃得精光,后半部分都得像满人那样梳理成辫子。而头发总是会长的,隔一定时间又要再剃一次,于是代人剃头兼刮脸、掏耳朵的剃头师傅便应运而生。他们总是挑着一副剃头挑子,一头挑着一只小炭炉,上面支锅烧热水洗头用的;另一头是一只带抽屉的小柜子,同时也是客人的坐凳,屉里装满了剃头用的“家私花”:剃刀、剪子、粉扑、耳扒等等。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即源于此。晚期的剃头挑子还多了一面镜子,让客人照照自己的尊容,瞧瞧还有哪点不满意,这是民国以后向西方学来的。
   
  第一次进澡堂是父亲带我去的,他是“老客”,并稍有洁癖,每次必自带毛巾、肥皂,而且固定去一家中档的、比较卫生的澡堂。买了票之后,就选择一处较偏僻的位置坐下宽衣解带,此刻就有服务生前来上茶水,提供木屐和消毒过的毛巾,同时收走票据。小孩随大人来是免费的。不同的澡堂,竹躺椅的张数、汤池的大小不尽相同,但客人看中的不是这些,而是“汤”好不好,是否及时换“汤”,服务态度如何,等等。
   
  我在父亲“唔使惊羞礼”的鼓励下,扒光了身子,和所有的浴客们一样,全裸地钻进水温较低的水池,只露出胸部以上。大伙你看我、我瞧你地开始使劲搓着身子,嘴里还“啊、啊”地喘着气,发出惬意的声响。有人还自言自语地大声喊出:“啊,今旦汤野好!”

  汤池是一个大同世界,不分尊卑老幼,在这里一律平等、赤诚相见,毫无隐私可言。曾经有外地人不习惯当众全裸而穿着内裤下池,立刻被人疑似有神经病而投以异样目光,最后为了不被驱逐出池,不得不拿掉那块遮羞布。池子有约定俗成的“池规”,如:不许抹香皂、不能搓洗衣物等,要做这些事情都得上旁边的淋浴处,冲洗干净再下到第二个池来泡。一般澡堂都有三个大池,温度最高的池约有60~70℃,因少有人浸泡,所以也最干净。第一个池一般都是洗第一遍的,到中午时水面都浮满了污垢,澡堂里都用特制的长木片将垢泥撇去,更换新汤。所以“老客”们洗汤都要赶早,享受“头一过”,迟去洗“剩汤”那是不得已的事。
   
  福州汤池店一般都有按摩师兼搓背,多花几个钱就可躺在池边,由他替你捏背捶腿,技术熟练的还会拍打出有节奏的响声,成为澡堂里特有的“打击乐”。修脚师却少见,福州人似乎不需要这行业。在那个年代,对于月收入三、四十元的市民来说,雇人搓背无疑是一种奢侈。
   
  传说日本人男女同浴,福州人向来是不耻的,老人家常说“日本仔有礼没体统”。但是对幼童却无禁忌,经常会见到有父亲抱着三、四岁的女童下到男大池来,有时孩子还被烫得大哭。小男孩也可由母亲带着进入女大池,都不足为奇。由此亦可反映出当年物资生活匮乏,家居条件差,有的家长为省钱图方便,也是无奈之举。
   
  汤门外有一口“义汤”井,也是令人难忘的一道风景。“义汤”就在古三座的旁边,是专供乞丐或流浪汉免费洗澡的温泉。
   
  儿时记忆中的古三座在通往火车站方向的公路边,距离扎堆的某某“居”、某某“泉”等澡堂群比较远。四周都是菜地、田野,远处有农舍,古三座就建在几棵榕树下。

      有一天冬日和煦,父亲带我去古三座,出了汤门不远的路边就是“义汤”池。那是一口只有半个羽毛球场大的矩形池子,四周用花岗岩条石砌边,池子里的温泉在冷空气中向上蒸腾着热气。池子内外约摸有十几二十个人,有的只露出头,双手在水下搓动;有的坐在池边捏脚抹肥皂。他们的破旧衣服堆放在池边的草丛中。他们也许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也许是还为明日无米下锅而犯愁的穷父亲,但此刻都在尽情地享受这天赐良泉。有两个八、九岁大的小男孩居然从池中一跃而起,光着屁股一直嬉戏到田埂的那一头。
   
  昔日的古三座简洁、清静,而且汤好,唯一的缺陷就是位于沙包土马路边,偶尔汽车驶过就会扬起一阵尘土。原始的汤池店都是用竹木支起高高的竖井架,像塔吊那样,由人工向地层深处汲取温泉,注入汤池。因此澡堂云集的汤门一带真是井架林立,而古三座周围似乎没有这样的景象;义汤则是自然涌出的温泉——谁还会贴人工去为不收费的义汤舀取温泉水呢!
   
  温泉是越深入地心温度越高,越近地表温度越低,过去汤井一带的居民或农家都可在房前屋后的小渠里用热水洗菜洗衣物,令人羡慕。福州的温泉硫磺等矿物质含量比较高,有益人体皮肤健康,但浓度高的泉眼却能嗅到一股特殊的气味。瞧那些从汤池店出来的人,一个个容光焕发,精神抖擞,皮肤烫得红红的,见到熟人就自豪地大声说:“我今旦去洗汤!”冬天洗完温泉澡,全身暖洋洋的,连羊毛袷(毛背心)都少穿;夏天洗完温泉澡,则祛除一身臭汗和疲劳,在竹躺椅裸身躺下,盖上一条浴巾,徐徐微风中呼呼入睡,真是“神仙不如我”!
   
  星移斗转,世事变迁,今日汤门已经是高楼矗立,车水马龙。温泉还是那股温泉,古三座则面目全非,而“义汤”曾几何时已销声匿迹,无从查寻了。因仿白居易之《忆江南》,填词一首以志之:汤门好,风景旧曾谙。冬沐全汤暖似春,夏浴温泉爽胜秋,能不忆汤门。

作者:施昌寿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