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福州民俗重元宵

2011-10-24 16:14:18来源:文化生活报
 
  
  福州自古以来民间十分重视元宵节,明代王世懋(1536—1588年)太仓(今江苏)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来福州担任福建提学副使。他对福州等地区的山川名胜、风土民情、掌故轶事等十分感兴趣,并写了多部著作。他在《闽部疏》中说:“闽俗重元宵”。明代谢肇制(1567—1624年),长乐人。他在《五杂俎》中也说:“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燃灯节。福州民间的这种燃灯活动,最早始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流传至今福州(也是全省)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宋代淳熙年间福州太守梁克家《三山志》卷四十“土俗类”记载:“上元,灯球,燃灯,弛门禁,自唐先天(712—713年)始。本州(福州)准假三日。”按旧例,官府及在城里的乾元、万岁、大中、庆城、神光、仁王等大的寺院,都挂“灯球、莲花灯、百花灯、琉璃灯及置盆景”。有的寺院在大门口左右树立一丈多高的灯杆,“簇百花其上,燃灯烛十余炬,对结彩楼,争靡斗艳。”此外,还剪纸作木偶人,作爬竿、攀索以及飞龙、戏狮等,让百姓观看。有钱大户人家,还在门口设东西看台,城门彻夜不关,“远乡下邑来游者,通夕不绝。”
   
  同时,福州在鼓楼谯门,设在彩山,搭戏台,集俳优艺人在台上演奏音乐,表演歌舞。“州人士女,却立跂望,排众争观以为乐。”由此可见福州古时元宵节之盛况,在全国都很有名。因此,历代以来便留下了许多吟颂元宵的诗篇佳作。
   
  宋代担任福州司理的王子献有一首最早描述福州元宵节的诗:
   
  春灯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
   
  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
   
  管弦喧夜千秋岁,罗绮填街百和香。
   
  欲识使君行乐意,姑循前哲事祈禳。
   
  这首诗全面描述了福州元宵灯会的盛况。诗中的“元夕纷华盛福唐”的“福唐”指福州在唐代曾有“福唐”之别称。而“鳌山耸处现祥光”的“鳌山”是福州民间独有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即把家里珍藏的盆景泥塑、古玩、文物等都拿出来摆在桌子上,陈置于厅堂里让人参观。尤其是泥塑都是彩色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八仙过海、四大金刚、四大美女、十二生肖动物、西游记、水浒传、西厢记、三国演义里的人物等,还有宝塔、金桥、假山等配上五彩蜡烛熠熠生辉,非常好看。
   
  另一位司理方孝能诗曰:
   
  街头如画火山红,酒面生鳞锦障风。
   
  佳客醇醒春色里,新妆歌舞月明中。
     
  薄薄春衫新缕金,樽前风细怯轻阴。
   
  酒香隐约生红粉,正与桃花共浅深。
   
  灯外风摇沽酒饰,月中人数买花钱。
   
  少年心绪如飞絮,争逐遗香抢坠钿。
   
  以上这三首诗,生动地反映出当年福州元霄之夜,万人空巷,大家纷纷上街观灯,如“新妆歌舞”表演,男的脸上带着酒气味,仕女们在拥挤中丢掉了耳坠玉钿,少年们争着抢捡遗宝的场面,活灵活观。
 

  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生活最安定的时代,所以元宵节也过得特别热闹。但是,尽管社会再富裕,还是会有穷人的。据地方志记载,宋代元丰(1078—1085年)中,刘瑾(另说是蔡襄)任福州太守,元宵节规定“不问贫富,每户科灯十盏。”有一个书生叫陈烈,他在鼓楼上的一盏大灯笼上题了一首诗:
   
  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
   
  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刘瑾听到有人反映,立即收回决定,并向陈烈表示感谢。
   
  明代嘉靖年间,著名抗倭民族英雄张经(1492—1555年),号半洲,福州洪塘乡人,他先后率军在浙江后塘湾、嘉兴市北等地大败倭冠。被称为“东南第一战功”。同时他挥戈北上,保卫祖国西北边疆,征战沙场,多年元宵节都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他在一首吟元宵的诗中写道:“闽南风物重元宵,五夜张灯满市桥。若乙华裳当此夕,老亲应会一身遥。”诗中流露出他虽身在异乡,却倍加思念故乡“五夜张灯满市桥”的情景。
   
  福州元霄节观灯除了城里的南后街(三坊七巷)之外,城外南台的观灯活动也十分热闹。
   
  清代乾隆年间翁若梅,字贤达,福州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进士。他在《停云阁诗话》卷三中收入一首《台江元夜即事》诗:
   
  夜色溪光一道斜,长桥星火接人家。
   
  水中爆响千声竹,天外春飞万朵花。
   
  大地笙歌迟玉漏,画船笑语暖灯纱。
   
  柳梢岁岁团圆月,旧梦新欢两鬓华。
   
  这二万年前的民俗诗,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信息,即台江地区的元宵灯节有一个特点,即当时已出现有闽江游船了:“画船笑语暖灯纱”。游船上挂着用绸纱制作的花灯。万寿桥(今解放大桥)上许多人在桥上往桥下放鞭炮:“水中爆响千声竹”,好比天上开放万朵春花,很有特色,别有情趣。
   
  台江地区元宵之夜还有一个十分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就是社火巡游,有迎尚书公的,有迎陈靖姑的,有迎吴颜爷的,为它处所罕见。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中举人的福州人吴玉麟,字协书,号素材。他在《南台上元夜竹枝词》写道:
   
  上元十五月团圆,灯市丛深且往观。
   
  共说今宵是大夜,门书赐福视天官。
   
  福州民俗称正月十三为小夜,有“伴夜”之称。认为是日是天官生日,降人百福,许多人家便写“天官赐福”四字,贴在门上。
   
  迎神赛社各纷纷,火炮笙歌声遏云。
   
  十里春阴迷皓月,千家灯采涌红灯。

  台江地区的民间宫观多达数百座,元宵节期间纷纷举行踩街庙会,名曰乐神,往往通宵达旦。
   
  临水诸宫灯烛辉,佳人群聚暗相祈。
   
  绣鞋争脱藏红袖,还插请花满鬓围。
   
  临水宫供奉的是民间妇幼保护女神陈靖姑,陈靖姑文化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首诗,说明了二百年前福州民间在正月十五陈靖姑诞辰之日,又是元宵佳节,举行“请花”活动。所谓“请花”即在临水宫陈靖姑塑像前摆放两种颜色的鲜花,一为白色,象征男孩;一为红色,象征女孩。新婚夫妇,或多年未生育的妇女,便于元宵之夜到宫里去“请花”,请白花生男孩,请红花生女孩。说明陈靖姑作为生育之神是不分男女的,所以福州民谣有“生男生女都一样”,没有“重男轻女”之嫌。
   
  还有一种活动也非常有特色,即迎吴颜爷。“吴”即“吴阳”。据宋代梁克家《三山志》卷二十秩官记载:粤衍侯,吴阳。阳前在汉,汉使归谕余善,余善诛,汉封为印石侯。”说明“吴阳”历史上是有这个人物的,而且因诛杀叛臣(闽越王)余善有功被封为“侯”。然而,在台江中选地区民间传说“吴阳”与“颜平圣”两人均为闽王王审知时代的部将,为开发台江,两人率卒镇守中选一带,帮助乡民开辟港道,建造舟船,发展水上交通,因而有功。但是吴、颜两将平时喜欢饮酒,每饮必醉,所以往往误事而失职,故被王审知禁止,只许他们在元宵之夜喝酒。于是吴、颜两人便利用元宵节之夜喝得酩酊大醉。他们逝后,乡民为纪念他们生前有功于民,便建“吴颜爷庙”,每年元宵节期间将吴颜神像抬出,扮演者一路上抬神舆前进数步,又重倒退数步,有如吴颜爷喝醉酒的形象一路游行,引来众人争观。所以清乾隆时吴玉麟在诗中写道:
   
  扶肩携手步跄跄,路滑偏惊凤袜伤。
   
  闻道闯神前面到,一行金鼓乱鸳鸯。
   
  说明争观迎吴颜爷游行的观众中,还有许多女性,在游行队伍前后拥挤,其壮观可想而知。
作者:刘湘如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