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洲”与“屿”
福州是一座美丽水城,千里闽江穿城而过。市内河流纵横如网如织,湖塘溪浦犹如碎玉,故被人誉称“东方威尼斯”。千百年来,闽江上的洪流不断夹带着大量泥沙,在流经福州今南台地段时,冲积成一大片、一大片的陆地,水涨时淹没,水退时露出,人们称它为洲。八百年前,台江区小桥一带还是沙洲,故小桥又有“沙合洲”之称。
自明代以后,这些洲便大量出现,据笔者统计,仅台江、仓山、马尾、晋安四区就有40多个。其中台江的有义洲、帮洲、瀛洲、苍霞洲、鸭姆洲、鳌峰洲、三县洲、后洲等,仓山区的有下洲、新洲、螺洲、新泰洲、新垱洲、流尾洲、门前洲、草地洲、大干洲、沙门洲、方岐洲、霞洲、龙溪洲、浦下洲、江边洲、新积洲、上洲、三边洲、牛墩洲、祥坂洲、马榕洲、江中洲、横江洲、鸡屎洲、吉祥洲、中洲、桔园洲等。
晋安区的有协洲、快洲等。
马尾区的有祖洲、鲤鱼洲、青洲、凤池洲等。
以上这些洲,自明清以来逐渐连成一片,洲已经实际上成为了陆地。如台江区的义洲、帮洲、苍霞洲、瀛洲、后洲等等,不但至今仍保留洲的旧称,而且还有鲜为人知的有关“洲”的掌故来历。
台江区的“义洲”。相传明代的时候,洲上有一位船家女子名叫刘芳,因感当地经常发生水灾,洪水淹没田园,于是她便发明用竹枝插在沙岸边以阻缓洪水,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义姑”,便取名“义姑洲”,简称“义洲”。另有一种说法,古时每逢汛期,南台海防防汛处便派出锣夫驻守洲上,如遇汛情便打锣示警,故称为“锣夫洲”。由于该洲处于其它洲的外围,又被称为“外洲”。因福州方言“外”与“义”同音,故称为“义洲”。白马河从义洲穿流而过,河上建有一座清同治年间的铁蓬顶石桥,是古代闽县与侯官县的分界处,解放前是南台的城乡交接处,又是“台江十景”之一的“白马观潮”所在,同时又是全国“三大木材集市”之一。另一处“台江十景”之一的“苍霞晚照”,指的是“苍霞洲”。它位于台江区南部江滨地段。该地名原叫“仓下洲”,所谓“仓下”是该洲因面对“仓山”的对江下面而言。明清时,从洲地农田,渐变为民居街市,并改“仓下洲”为“苍霞洲”。站在洲边望仓山落日晚霞满天,成了“苍霞晚照”的一个景点。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林纾的故居就在苍霞洲,他在自题所画《忆苍霞洲故居》诗中吟道:“道人种竹满霞洲,七月新凉似晚秋。记得四更凉雨过,居然披上木棉裘。”我们今天从这首诗里可以发现一百多年前的福州台江苍霞洲一带,由于种满翠竹,即使炎夏七月,仍有晚秋一样的清凉。
最有意思的“三县洲”。它位于今台江区与仓山区上渡闽江中,是宋元时期由闽江水长期冲积而成的一块狭长的沙洲。当时有的人在洲上开荒种田,有的人行船捕鱼,有的人插竹围地养鸭,于是经常发生争地纠纷,由于该洲归属一时难以判定,于是当时福州府治内的有怀安(县治在今农林大学附近)县、闽县与侯官县,便由福州知府出面协调,这块洲地由三县共有,故名“三县洲”。如今三县洲上建有立交的三县洲大桥。
在“三县洲”之东,有一座建于六百多年前元朝的大石桥,俗称“大桥”,正名“万寿桥”(系桥畔万寿寺方丈王法助募建)。解放后改名“解放大桥”。该桥是福州古代通过仓山的必经之桥。然而,该桥的一端不能直接架接到对岸的仓山,只因江心隔着一座沙洲,俗称“中洲”。据《藤山志》记载,为了从中洲岛到达仓山方便,元初,由船户集资,用木头建一座木桥。当时还不见有什么正式名称。到了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盐商在仓前山下建食盐仓库,始称“仓前桥”。明万历三十年(1609年)五月被洪水冲毁,乡人及各船户集资修建,改为石木结构,到清代乾隆辛末(1751年)七月,再次被大雨洪水冲圯。随后有何际逑、何际选两兄解囊重建改为石桥,因桥夹在洲之中,一头通过洲与大桥(即今解放大桥)相接,一头跨过江与仓山相连,故名为“中洲桥”。民国二十年(1931年),建设厅嫌其狭窄,扩大桥面,铺以水泥,即今之桥面。但因“中洲”又象闽江下游台江与仓山之间的小岛,所以福州老百姓仍叫它“中洲岛”。
在闽江出海口,南面紧贴壶江岛是一块长方形大洲,地图上标名乌猪洲,因洲上长满芦苇草,远望好比巨大的覆盖草垫,故民间俗称其洲为“草垫洲”。洲上还流传着许多与孙悟空有关的民间神话传说,并在东北端建有圣王庙等古迹。
福州的“洲”都是几百年来闽江水冲积而形成的,所以具有沙中有土,土里有沙,土质松软,土力肥沃,水分充沛等特点,非常适合农作物尤其是经济作物的生长。
福州西郊洲田生长的甘蔗十分有名,每年秋冬时节甘蔗收获开榨,十分热闹。蔗农们把砍下的甘蔗经压榨出汁,然后倒入大锅熬煮,压板成红糖,俗称“洲板”。色呈金黄,表面天然光亮如油抹过,糖味香甜且无杂质,是制作年糕上等红糖。此外,“洲板红糖”具有易保存、不变质的特点,还有中药配味的作用。
螺洲的“洲”非常适合福桔生长,所出产的桔子个粒不大不小,皮薄色红,酸中有甜,甜里带酸,帮助开胃消化,加上易于保存,时间可达数月之久,是福州老百姓过年必备的水果,同时也是供奉祖先、神明的吉祥供品,还是送给亲戚朋友的吉利礼品。
近现代诗人林頳在《累江八咏》中吟道:
天色渔家晚,沧浪唱不孤。
鸦志莲浦月,雁语桔洲芦。
说明螺洲又有“桔洲”之称,桔林棲飞雁,听鸦声,俨然一幅水乡洲渚画卷。
福建逸仙艺苑诗社、福州盖山榴峰诗社社长黄万春,在《围垦沙洲》一诗中吟道:“五载筐箕百代功,断流投石显神通。春风玉树三千亩,再现环洲桔子红。”把当年荒滩沙洲开垦成几千亩的桔园风光表现出来。
原福建省副省长温附山在《螺洲》一诗中吟道:
“巍巍五虎山,高高临江楼。
点点江上帆,绿绿柑桔洲。
王维画不得,杜甫诗未收。
独我揽斯景,悠然消百忧。”
除了“洲”,福州还有许多叫“屿”的地名。“屿”与“洲”的最大区别在于“洲”是由闽江水冲积而成的沙洲。而“屿”一般是原先的沼泽地或湿地,三面有水,一面连岸,水陆交通方便,经开发后,都成为自然村落,如晋安区的竹屿、横屿、前屿、后屿、瓜屿、鼎屿等;仓山区的吴屿、盘屿、台屿、照屿等。在闽江出海口,有琅岐乡的过屿、海屿、白猴屿、南龟屿、北龟屿等。有的“屿”很小,如西湖公园里有开化屿、谢坪屿、窑角屿等。
在这些“屿”中,最有意思的是在福州民间广泛流传的有首民谣:“竹横前后屿,柳倒大小桥”。所谓“竹横前后屿”,指的是现晋安区岳峰镇和鼓山镇的竹屿、横屿、前屿与后屿这四个屿(村),这四个屿距离都比较相近,人们经常往来。把四个屿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成了“竹竿横在前后屿”上。而“柳倒大小桥”,则与“竹横前后屿”相对偶,指的是柳桥、倒桥、大桥、小桥这四座桥而言。
此外,有的屿还是福州民间传统工艺、食品的名产地。如后屿的“线面”,横屿的“三刀”(厨刀、剪刀、刨刀)等独具风格,始于宋代,已有八百多年之历史。由于线面煮时要用滚汤捞,故宋时称为“汤饼”,并由福州流传到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福州许多“屿”中,以竹屿最为出名。它位于福州东门外,古时因广种竹林而得称。原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的夫人丁一岚,1979年回竹屿探亲时说:“我们竹屿村,在古代就建有书院,又出了这么多名人,可称中国文化之村。”她所说的“书院”即建于宋代的“东野竹林书院”。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元代邓定、陈北山,明代宰相叶向高、状元翁正春等名人都在竹屿讲学过。明代万历年间,邓原岳曾邀请著名学者谢肇淛、曹学佺、林宏衍、陈荐夫、徐熥、徐火勃等七人在竹屿结社吟诗作赋,人称“后七贤”。明代嘉靖年间还出过状元陈谨。近当代邓拓之父、近代海军司令邓家骅,曾得到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树于牌匾“义声载道”立于书院中。
此外,竹屿至今还保存一批文物古迹。其中有始建于宋代的“东野竹林书院”,尚存竹林草堂石碑。2001年经过重新修复,成了村文化教育基地,张挂历代与竹屿有关的名人画像照片。有建于明代嘉靖七年(1528年)的古木牌坊一座,横额书:“兄弟亲友”、“父子贤良”八大刻字,此乃福州仅存的一座明代木牌坊,已有四百多年之久。还有建于宋代的赵公俊古墓。赵公俊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四弟赵匡美的六代孙,相传系赵氏八闽的始祖,有建于明代的拿公庙。“拿公”名卜福,闽北邵武拿口村人,故被尊称“拿公”。早年在闽江口摆渡为生,因显圣“一字救万民”,而被福州人民尊为神,建庙纪念。
此外,村里还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坊兜桥,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邓拓故里的邓氏宗祠等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