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龙地名与掌故
福州不但是一座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濒江临海、山青水秀的“有福之州”,而且是一座“虎踞闽江口(有五虎山、五虎礁),龙盘榕城内”的吉祥之城市。到今天,在福州城里保留着许多与龙有关的地名和有趣的掌故。
福州“龙”的势脉,发源于城北。在北门外新店镇之北鼓岭下,有一个地名叫龙头村,说明福州“龙首”之所在。村的附近有“涧田”,北面是座“龙窟山”。明朝福州人王应山在《闽都记》载:“龙窟山在五都,其南为涧田山。”山下就是龙头村。
福州的“龙”从这里出山,向西南方向逶迤蜿蜒。在新店战坂到湖前这一段土地上,就有两个古乡村,一叫“龙峰境”,一名“龙兴境”。龙兴境入境处有条路叫“官路”,是处古驿站,始辟于宋代,是八百年前福州官员与举子上京赴考的必经之路,它越过鼓岭,往闽东方面行走,最后经福鼎县出省进入浙江,然后进入南宋临时国都杭州(时称临安)。
为了保佑出入福州城北驿道人员的平安,在那里建有一座大王庙与拿公庙,大王指乡神,而“拿公”俗名卜福,系唐朝(一说宋朝)闽北邵武县拿口村人,死后被尊称为“拿公”。他年轻时曾在闽江口一带过着撑船摆渡生活。
元朝末年,朱元璋抗兵大军南下,派大将军汤和率大批船队从浙江沿海南下进攻被元兵统治的福州城。汤和船队到达闽江口时,曾派使者到福州城劝元军投降,可是使者却被元兵杀害,于是汤和大怒,下令进功福州城,并说:“入闽不留一人”,准备屠城。但由于汤和船队不识地形航道,加上五虎门、虎礁阻挡,整个船队在闽江口滞留不得入港。此时,拿公显圣。据清道光年间福州人林枫《榕城考古略》卷下记载:拿公担心一旦“屠城”,福州会死许多人,于是便“乘巨浪驾小舟,诣和营曰:君号令中,今易一字,吾导他港以进。和许之,遂导由粗芦门入。”所谓“君号令中,今易一人,吾导他港以进”就是对汤和说,只要将你的号令中“入闽不留一人”改一个字,我拿公便为你导航入港。汤和答应,问拿公改那个字,拿公说,将“不留一人”改为“不杀一人”。汤和当即答应,于是船队由拿公引航入港,军队迅速在今台江区帮洲洪武道登岸直达南门,攻下福州城。为应拿公许诺,入城秋毫无犯,避免了一场兵灾。如今,就在当年汤和登岸处,当地老百姓为纪念拿公“一字救万民”的功绩特建一座庙宇,名叫“龙台拿公祠”。
在福州鼓楼区北门,有一个地名叫“龙腰”,位于屏山之西,古迹有龙舌泉,又称苔泉。泉水从岩壁裂缝涌出,注入井中,微呈澄蓝色,清冽甘甜,终年不枯。宋朝福州知府蔡襄任知府,盛赞龙舌泉,常命人汲取烹茶。《大清一统志》记载,因井在龙腰山,称之为“龙腰井”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屏山东麓,有个地名叫“龙峰境”。境里建有一座明末的古建筑“龙峰泰山庙”。庙的前殿两侧墙壁上,保留有巨大的水墨壁画。上画清朝福建十府二洲的城隍官的形象,如今,一般人只知道福建别称“八闽”,即指全省有八个府,这种建置始于明朝。可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却由八个府[福州府、兴化府(今莆田地区)、建宁府(今建瓯)、延平府(今南平)、汀洲府(今长汀)、邵武府(今邵武)、泉州府、漳洲府]增加了一个“台湾府”,归属福建管辖,台湾官员由福州派驻,故此时福建别称“九闽”。到了清朝雍正时,在闽东北区设“福宁府”(在今霞浦),故此时福建别称“十闽”。
由于龙峰泰山庙保存有“台湾府”的古壁画,它不但证明台湾不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而且与福州有着悠久历史地缘关系,十分难得,为全国所罕见。
福州“龙”还延伸到南门外,直冲到南台。在今台江区延平路之东侧,有一座山叫“龙岭”,现为福四中所在地。是古代福州“南台十咏”之一的“龙岭樵歌”景点。相传两千年前的汉朝时,闽越王余善曾在山下钓到一条白龙,所以这条江取名“白龙江”,即今台江(闽江流经福州被仓山岛阻割而分流,向北的叫白龙江,往南的叫乌龙江)。余善将钓到的白龙,养在山上的一口水井里,这口井现在仍保存完好,井栏刻有“钓龙井”三个大字。笔者念中学时,曾听到一个十分有趣的关于钓龙井来历的故事:古时山上有一座古庙(在今钓龙井旁)。每天清晨或午后,庙里和尚常在那里汲水。由于时间久了,旧的木桶坏了。有一天,和尚买来一只新的木桶打水。而这只新水桶是油漆红色的,像一颗发亮的宝珠。当和尚用力往上拉绳的时候,感到越拉越重,抬头一看,晴朗的天空霎时乌云翻腾,雷声轰鸣。这时和尚有点紧张,以为暴风雨即将来临,两手越拉越快。等他把水桶提上来的时候,只见水桶里有一条又粗又长又重的铁链,顷刻间变成一条巨龙,沿着山坡冲上天空。随后云散天开,和尚才从惊呆中醒来。此后,当地老百姓便把这叫作“龙岭”,这口井叫做“钓龙井”。有人还说,如果把扁担扔进井里,这条扁担会从白龙江对岸的仓山龙潭窟下浮出来。
龙潭窟是福州“龙”潜藏的地方。《藤山志》卷二记载:“龙潭角(龙潭窟的俗称),在黄柏岭下,水深莫测,相传潭下有龙,有闾山法门。”唐代有次三年天大旱,当地女子陈靖姑曾在龙潭角祈雨。今建有“陈靖姑祈雨处”与临水宫。
此外,福州许多区都有有关龙的地名。如鼓楼区井大路的龙山巷,它是闽山延伸的支脉。在东街口附近有大龙湫港与小龙湫巷,两巷细长相似,有如两条龙须。古时,二巷近处还有两条东龙须河与西龙须河。在东泰路与仙塔街之间,有条巷叫“登龙巷”,因宋代樊仁远、樊仁达两兄弟中举登科,故而得名。因福州话“登龙”与“灯笼”谐音,到了明代,这条巷便由“登龙巷”转音俗称为“灯笼巷”。铜盘路中段西侧有条“白龙路”,梅峰宾馆北有“龙峰”。
古时“境”的范围很大,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在福州晋安区,北门外直至森林公园一带,古称“兴龙境”,它是福州“龙脉”兴起的地方。在森林公园之北山谷中,有个地名叫“龙潭”,是古代官民祈龙降雨抗旱的地方,留有“祭雨台”石刻。
在仓山区元朝时有“十里社”,旋即易名为“十境”,其中就有一个“登龙境”。每境都建有一祠,故今人仍称“十境祠”,成了仓山区一个十分古老而有名的地名。此外,仓山区还有“龙桥北境”,“龙津庵”、护龙庵、“龙津浦”等。
在晋安区,有双龙溪,溪畔有双龙庵,还有龙首涧,阉建于明初,已有六百年历史。龙首涧系宋代状元许将的读书处。
在台江区,有苍霞洲的白龙路、白龙桥;后洲的透龙街,新港的龙津一巷、二巷,洋中街道的秋龙巷,帮洲的福龙道以及五龙塘、龙头桥、龙卧铺等。
在马尾区,有龙台村、迴龙桥。该桥位于闽安镇邢港,古代叫迴港,弯弯曲曲,犹如一条龙,九曲三十六湾。清道光年间林枫《榕城考古略》云:“水出衡山之龙溪,曲折三十六湾,合流而注于江。”登龙岭位于上岐与君竹两峰交界处,像一条飞舞的游龙;古时常有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沿着蜿蜒如龙的山路登山游览。登龙岭上留有宋代宝佑元年(1253年)的摩崖石刻“登龙”两个大字。琅岐岛上有龙井,抗旱不竭。
1988年4月3日,中共福州市委、市府为促进马尾开发区发展,决定在上岐村卧龙山征地63亩建度假村。现改名为卧龙山村。
值得一提的是新发现的一条信息,仓山区潘墩村,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龙前社”的地名。2011年4月初,有人在三坊七巷的宫巷建设工地的废弃石堆中,发现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龙前社”三个大字。内文是捐款者的姓名。笔者认为这是清代为当地人为建一座庙宇而捐建的。那么,为何这块原来在仓山潘墩的古碑,会场出在城内三坊七巷里?原来不久前仓山潘墩村拆迁,该刻有“龙前社”的石碑,被人当作一般石料变卖,被三坊七巷某工地的施工单位买来作为鄢家花厅里天井的铺石用。想不到这块“废石”,却是百年前的一块带“龙”地名的文物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