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共建共享“有福之州”

——福州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家园纪实

2012-01-31 10:56:59来源:工人日报

      1月14日,由福建省福州市总工会主办的“幸福福州·共建共享”2012年春节优秀农民工返乡包机欢送仪式在长乐国际机场举行。首批150名湖南籍农民工代表兴高采烈地坐上了福州至长沙优秀农民工免费返乡包机。来自湖南的陈康、张婷这对新婚夫妇第一次坐飞机回家过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们终生都会记住这风光而体面的回家之旅。”他俩身上还带着企业的招工信息,准备带更多的老乡一起来福州创业、安家。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有福之州”美誉,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大潮中,始终注重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和利益追求。一个个惠民政策、一项项民心工程、一笔笔民生投入,点点滴滴地改善着人民的生活,温暖着职工群众的心。“深入群众接‘地气’,融入群众做朋友”,正越来越成为福州城市管理者的主动追求,共建共享和谐家园,也演化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为。

  更加优美,珍爱共同家园

  环境给人以第一印象。这座以“榕树”著称的城市,随着城市化步伐提速、人口容量渐增,很多“绿色”一度消失了,福州市内河也一度成为“排污渠”、“臭水沟”。市容市貌既是这座城市的“软肋”,也是这座城市群众关注的“焦点”。

  福州市管理者顺应民心,展开了优化美化城市的“大会战”,清违复路,还路于民;清违复岸,还岸于民;清违复绿,还绿于民。仅2008年、2009年两年,福州市就投入12亿元,征地增绿、拆房建绿、拆墙透绿。推进75条内河综合整治,通过截污、清淤、引水补水、驳岸整治等措施,安泰河、白马河、港头河、磨洋河等重点景观河道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琴南书院、二梅书屋,小巷悠悠,庭院深深,茗香阵阵,而这些场所离福州市商业最繁华的东街口不到200米,同样,在东街口东北角,去年又增加了一块3000多平方米的绿地。寸土寸金,没让房地产商涉足,而给市民以自在的休闲空间、宁静的文化空间,舍与得之间的选择,折射出福州市管理者的眼界。

  目前,福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2平方米,绿地率37.1%,成为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在城区,出门步行500米便有公园、绿地和广场。福州这座美丽榕城、水城正优雅地走近市民,走近职工。

  家住安泰河畔的福建机器厂退休工人杨依声不无感慨地说,小时候,常在河边嬉水,长大后,从河边走过都得捂着鼻子,如今又能看到水中鱼了。这位土生土长的福州人,在步入晚年后,又幸运地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回归。

  优美不仅仅指的是市容市貌,也包含工作和生活环境。“职工公寓要有卫生间,要配备电风扇或空调、洗衣机;职工食堂饭菜多样,顾及各地口味;职工文化娱乐场所齐全,要有棋牌室、图书馆、篮球场、各类学习教室等。”在市容优美的前提下,福州市提出了职工生活环境建设。企业家也作出了积极呼应:清禄鞋业公司投入500多万元为职工食堂和车间安装了空调;飞毛腿电子公司投入300多万元新建了职工电子书屋和羽毛球馆;九洲通医药公司投入200多万元新建了职工活动室……

  “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把群众当亲人,做到重实际不图虚名,求实效不做虚功。”管理者的要求,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周围的一切。

  2011年底,经过12年的长途跋涉,福州市终于迎来了“文明城市”奖牌。

  2012年1月13日,福州市人民政府与5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投入1200亿建设福州市大都市区,目的是让市民生活得更美好。

  更加幸福,共享发展成果

  共享源于实惠与安定。

  2011年9月17日,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在上任伊始就调研市场供应,对抓好“菜篮子”工作、稳定市场价格作出指示。随后,福州市出台措施对5种蔬菜、4种猪肉实行协商价,并通过开设平价菜店,开通“菜篮子”社区平价直通车等手段,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控,从而让福州菜价一直保持在合理水平,老百姓从中得到了最大的实惠。类似的实惠还有很多。虽然,就财力而言,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福州不算“富”,但保障民生却很“阔”,居民生活水平指数居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第3位。

  ——解决出行难。建设地铁一

  号线,建成三环路,改扩建福飞路等36条主干道,投入LNG公交车,开辟新的公交线路,增设公交专用车道;

  ——解决入学难。在全省率先

  实现“双高普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公众教育满意度列全国省会城市第3名;

  ——解决就医难。以步行15

  分钟距离为半径的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13%;

  ——解决住房难。建立了以廉

  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限价房等3个层次为核心的完整住房保障体系,仅去年全年动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4444套,增长16.7%;

  ——解决保障难。在全省率先

  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首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让空巢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政府提供的无偿服务;

  ——解决就业难。全市累计开

  发社区就业岗位5万多个,50%以上的“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60个社区率先建成充分就业社区。

  2010年底,在福州打工多年的农民工许明新搬进了东山新苑三期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他说:“有了保障房,就像有了根,心就定下来,从今往后,这里就是家了。”

  共享源于和谐与双赢。

  “企业的工资标准要与职工民主选出的代表协商,涉及职工权益的经营事项要向职工公布。”2010年10月,福州市正式出台了《福州市和谐企业创建工作评估细则》,将“和谐企业构建指数”列为各县(市)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与社会治安、行政办事效率等重要指标同等分值。

  目前,全市1万多家企业参与和谐企业创建,推动了劳资双方的互利共赢,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通过开展“当好主力军,奉献促跨越”劳动竞赛、技能竞赛、技术创新等活动,为企业培养了更多的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实施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和集体合同“彩虹计划”,实现了企业效益与职工工资同步增长。

  “引导企业实现企业与职工、与环境、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福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郑湘国说,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就是推动职工和企业在共建的基础上共享发展成果,凸显宜居城市的和谐底蕴。

  工资协商了,报酬合理了,企业和谐了,劳资融洽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就有了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也就有了保证。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益民说,要更加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更加有效地维护职工权益,更好地让发展成果公平地与广大职工群众共享。如此,和谐才不会是海市蜃楼。

  更加公平,实现人文关怀

  市民不仅仅指生于斯长于斯的老福州,也指为这个城市盖过楼、修过路、种过花、操着南腔北调的外来工,“背井离乡小人物”的幸福程度,不仅证明了这个城市的发展速度,也检验着这个城市的文明高度。

  1月2日,全长49公里的福州三环路通车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手”提前8年串起了三环这个圆。52岁的老吴从河南来到福州,就一直在三环路准安大桥建设工地做钢筋铺设工作。工程完工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坐上车到大桥“兜兜风”,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福州市管理者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广大职工,特别是外来工,他们是福州建设的参与者,也是社会进步的见证者,更是和谐家园的创造者,他们理所当然要成为城市文明的享受者。城市不能也不会忘记他们。”

  从“和谐榕城,有我一份”十佳外来工之星评选的当选者的经历可以触摸到外来工与福州相融相伴、共生共长的轨迹。当选的十佳之星都有一个共同感受:成功,除了自强自信外,还需要有爱心的环境。

  外来工之星的评选,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作为评委的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健深有感触:“作为福州人,我们有理由向外来工表示敬意,福州的未来同样属于他们。”家住仓山的魏孝光写下了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诗:但愿榕树下的城市,成为外来工不再漂泊的岸、永远牵挂的家。

  2011年10月18日15时58分,“情系海西·爱在榕城”2011年新福州人集体婚礼在闽江公园隆重举行。100对新人是在榕务工者,来自15个省市。他们在“娘家人”——婚礼主办方福州市总工会的帮助下,记住了这座城市给他们带来的足以铭记终生的幸福时刻,也记住了这座城市曾经给予他们的梦想、光荣和体面。(工人日报记者 肖玉保 吴铎思 特约通讯员 丁文清)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