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福州古都文化

2012-02-09 10:30:35来源:福州社会科学

    [提要]古代都城保存了国家历史发展中许多重要而直观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信息,是国家历史的缩影。福州一直是福建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福州建城2200多年的历史上,曾先后为闽越国都、闽国国都、南宋行都、南明行都、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首都。在这五度为都的历史上,两度为超过15年的地方政权之都,三度为时间较短的临时政权之都,但都为后人留下了不同历史时期丰富而深厚的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福州 五度为都 古都文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众多的都城,它们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延续着中华文明。据史念海在《中国古都文化》一书中的统计,我国“内地各省市共有15年以上的古都53处,涉及的王朝或政权172个;不足15年的古都计有79处,涉及的政权90个……几宗合计:共有古都164处,涉及的的王朝或政权269个”。都城是古代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军事战略指挥中心。在中国历史上,有国家就有都城,王朝的更替与都城的兴废基本上是同步的。因而,古代都城保存了国家历史发展中许多重要的信息,是国家历史的缩影。

  福州在福建历史发展上,一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福州建城的2200多年历史上,曾先后为闽越国都、闽国之都、南宋行都、南明行都、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首都。在这五度为都的历史上,两度为超过15年的地方政权之都,三度为时间较短的临时政权之都。

      一、闽越国都(公元前202-前110年),闽越国以福州为都,称东冶。

      (一)建国立都

  公元前334年,楚灭越,越族子孙散入东南沿海一带,其中一部进入福建,后与闽族逐渐融合为闽越族。传至无诸创立闽越国,称闽越王。《史记》载:“闽越王无诸……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率越……从诸侯灭秦。……汉击项籍,无诸……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今福州市)”①。 无诸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受封后在冶山周围建造闽越国都城,后人称为冶城,这是福州历史上首度为都。

  (二)雄踞一方

  闽越国建立后,大兴冶炼业,推广铁器具,发展生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闽越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当时制造的铁器农具有犁、锄、锸、镢等,铁器工具有斧、锤、凿、锯、环、环首刀、曲形铁条等,兵器有矛、刀、剑、匕首、镟等,这些铁制器具的大量生产和使用,说明闽越国已拥有十分发达的冶铁技术。此外,还有较为发达的建筑业、纺织业、造船业、制陶业和交通业。在闽越国92年的历史中,经济得以较快的发展,国势日益强盛,并拥有相当强大的军事力量。闽越国是福建历史上割据时间最早最长的地方政权,也是最为强盛的诸侯国。闽越人民既传承了福建远古闽族文化,又吸收融合了中原汉族文化,从而创造出灿烂一时的闽越古国文化。

  (三)国亡都毁

      无诸是西汉王朝首封的少数异姓诸侯,他在位时,闽越国与汉朝中央政府保持着良好和睦的关系。无诸死后,其子孙频发战争,曾北并东瓯,南击南越,百越臣服,周边的刘姓诸侯也以财物珍宝交好闽越国。闽越国逐渐成为南方的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也成为西汉王朝的心腹之患。无诸的后代东越王余善最后发展到私刻“武帝” 玺,② 自立为帝,发兵反汉。这时的西汉王朝经过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国富民强,进入 鼎盛时期,汉武帝不能坐视各边远地方政权的日益强大,在击败北方匈奴,解除北方边患之后,“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浮海从东方往;楼船将军杨仆出武林;中尉王温舒出梅岭;越侯为戈船、下濑将军,出若邪、白沙。”③ 四路大军共数十万人围攻闽越国。在汉军大兵压境和分化瓦解下,闽越繇王居股和部分贵族联合杀余善后降汉。汉武帝为彻底消除后患,“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之间”。④ 焚毁闽越国的城池宫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闽越国即被汉朝所灭,福州作为闽越国都城存在了92年。

  二、闽国国都(909-945年),闽国以福州为都。

  (一)偏安东南,封王立都

  闽国为五代十国之一。唐末,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兄王潮从王绪起兵。后因故部下兵变,推潮为主,审知为副,入闽尽有今福建全境。《新五代史》载:“唐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唐亡,梁太祖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⑤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受后梁太祖封为闽王后,在福建创立闽国,以福州为都。王审知治闽16年,他奉行保境安民政策,“时四方窃据,有劝其称帝者,太祖曰:‘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也’”。⑥王审知治闽期间,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对于王审知的德政,宋太祖赵匡胤予以高度褒奖,开宝七年(974年)下诏重修唐闽忠懿王祠,并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

  (二)治闽有方,政绩显著

  1、筑城修路,开辟海港。王审知先后于天复元年(901年)、天佑三年(906年)、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筑罗城,挖护城濠,建去思桥、津通门,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建沙合桥,开河引闽江潮水贯城。还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称。

      王审知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保证货运畅通,并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即甘棠港,“招徕海中蛮夷商贾。”⑦使福州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等地都互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商贸活动频繁。

  2、劝课农桑,发展手工业。王审知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招抚流民,开荒造田,鼓励种茶,减轻赋税,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在闽北山区办有众多茶厂,其中:官焙38处、民焙1336处。在福州,建炉治13所供铸造用。在建阳发展陶瓷业。在汀州置铅场以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福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和谐社会。

  3、重人才,兴教育,传承文化。“审知为人俭约,好礼下士。……唐时知名进士,皆依审知仕宦。”⑧当时避乱入闽的有杨沂、徐寅、杨承休、郑璘、韩偓、归傅懿、杨赞图、郑戬等,均受聘为闽国官员,还礼聘福建知名文人翁承赞为相,黄滔为节度推官,发挥他们的才干。王审知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相当于现在的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⑨任用黄滔等为“四门博士”。还在州设州学,县设县学,乡僻村间设私塾,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后来东南文化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于天佑元年(904年),组织大批文人学士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充实编史资料,如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王审知不仅尊重义存、师备、神晏等宗教界名流,还大力扶持宗教文化,先后兴建和修复了260座寺院和6座塔,为保留和传承文化作出了贡献。

  (三)骨肉相残,国灭都废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后,其4个儿子和1个孙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攻杀,相继嗣位称王称帝,骨肉相残, 20年中,政局混乱,战火不止,民不堪扰,国力衰败,终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闽国为南唐和吴越所灭。闽国时据五州(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统治区域与今福建全境大致相当。闽亡后,南唐得建、汀、漳三州;吴越国得福州;闽旧将留从效得泉州,南唐授其为清源军节度使,承认其割据。至此,宣告王氏对福建统治的结束。

     三、南宋行都(1276年5月至10月),南宋端宗以福州为行都,称福安府。

  (一)南逃福州勤王

  南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兵围京都临安,南宋遣监察御史杨应奎向元军献传国玺和降表,希望能保存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两广、两淮、四川等州郡,“是夜,丞相陈宜中遁,张世杰、苏刘义、刘师勇各以所部兵去。”⑩在此危难之际,度宗庶子吉王赵昰,被进封为益王,出判福州,信王赵昺进封为广王,判泉州。朝廷希望让二王经略闽、广,以图恢复。此时除闽、广两省外,半壁江山尽陷于元。驸马都尉杨镇及杨淑妃弟杨亮节、广王母俞氏弟俞如娃三人护送益、广二王离开临安行都。时益王仅8岁,广王仅5岁。元丞相伯颜得此消息,即派部将范文虎领兵追赶,杨镇用缓兵之计,牺牲自己,使杨亮节等人背负二王在山中隐藏7日,终于脱险抵达温州。陆秀夫和张世杰也先后赶到。陈宜中出逃时率领舟师,恰好停泊于温州附近清澳。于是大臣们便拥戴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为副帅。同时发布檄文,诏示各地忠臣义士紧急勤王,并决定将元帅府迁往福州。

  (二)登极定都福州

  三月间,他们沿闽江进入福州,驻跸于濂浦(今福州仓山南台岛东北部城门镇林浦村)。是时,军队尚有十数万人,民兵二十余万人,淮兵万余人,乃削平其山驻扎,故名平山,此亦“平山福地”之由来。“五月乙未朔,宜中等乃立昰于福州,以为宋主,改元景炎,册杨淑妃为太后,同听政”,年仅8岁的益王赵昰在福州登极称帝,是为端宗,以福州为行都,“改福州为福安府”,取“至福而安”之意。原大都督府衙署充作宫殿,名曰垂拱殿。加封广王赵昺为卫王,授陈宜中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李芝庭为右丞相,陈文龙、刘黻为参知政事,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分道出兵”,“入江淮招豪杰”,“如温州募兵”,福州一时成为南宋朝廷抗元救亡的中心。

  (三)南宋悲壮落幕

  景炎元年(1276年)十月,元兵水陆并进逼近福州。福建制置使王积翁叛变,充当内应,“大军至福安府,知府王刚中以城降”,秀王與睪战死。景炎帝赵昰在左丞相兼枢密使陈宜中、副使张世杰的护卫下,从濂浦登舟南下泉州、潮州。左丞相陈宜中见大势已去,“入占城(今越南境内),遂不反。”幼帝赵昰因经不起逃亡奔波,于景炎三年(1278年)4月“殂于碙洲(今广东省雷州湾),其臣号之曰端宗”。端宗在位3年,终年11岁。

  端宗死后,大臣陆秀夫等人拥立卫王赵昺,1278年5月,赵昺登极,年号“祥兴”,但并未给他带来吉祥和复兴的机会。1279年3月,在波涛汹涌的南海上,厓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被元兵团团围住,绝望的丞相陆秀夫背着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昺跳海而亡,帝昺号怀宗,在位2年,终年8岁。“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快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已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南宋就此彻底落下其悲壮的最后一幕,宋朝灭亡。

  (四)林浦人杰地灵

  当年百万元军压境,驻跸林浦行宫的宋末君臣和宋军匆匆开拔,留下了让村里人整整食用三年的粮食。村里的人感激皇帝的到来所带给他们的幸运和荣耀。所以,当元军打来后,村里的人将原来皇帝的行宫改为“社庙” ,以表示对已故南宋君臣的怀念,后被元人摧毁。重建时,为避朝廷猜忌,改为“泰山宫”。但所祀的并非一般泰山庙中的东岳顺天仁圣大帝及温、康都统等神像,而是南宋君臣,亦以神代人。从此,林浦村每年定期举行“迎泰山”活动,抬出童子泰山以及文丞相、张将军等神像上街游行,以激扬民族正气,表达怀念之情。

  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林浦村,这里有“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是人杰地灵的文化之邦。《榕城考古略》载:林浦是“明尚书林瀚所居,三世五卿,为闽中望族”。宋明两朝,林浦文风昌盛。林浦村头,有座皇帝赐建的“尚书里”石牌坊。村里有林浦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按封建规制,百姓宗祠叫祠堂,皇家宗祠叫太庙,据传因尚书林瀚夫人与皇后结为姐妹,所以,林家祠堂可以称为家庙。林浦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中的一副楹联写道:“进士难进士不难难的是七科八进士,尚书贵尚书非贵贵的是三代五尚书。”这联说的是明朝时,乡里林氏家族连续数代中进士,并位居尚书。“七科八进士”指的是从明代林鏐开始,子林瀚、孙林庭木昂、林庭机和一个同族兄弟、曾孙林炫、林燫、林烃四代八人蝉联科第。“三代五尚书”说的是林瀚任吏部和兵部尚书,林庭木昂任工部尚书,林庭机任礼部尚书,林燫任礼部尚书,林烃任工部尚书。“明代三世为尚书,并得谥文,林氏一家而已。”从林瀚及子林庭机到孙子林燫先后担任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明史》称:“三世为祭酒,前此未有也。”林浦村街市中有座木牌“进士坊”,建于明正德年间,后经明、清两代数次重修,上面记录林浦林氏家族自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至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15名进士名字。

     四、南明行都(1645年6月至1646年8月),南明隆武政权以福州为行都,称天兴府。

  (一)定都福州,号召抗清

  《明史》载:“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陷南阳,……十七年,京师陷,福王由崧立于南京。”清顺治二年(明福王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渡江南下,攻陷南京,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被俘殉国。福王政权镇江总兵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入闽,在南安伯郑芝龙、福建巡抚张肯堂和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拥戴下,“奉王称监国。闰六月丁未,遂立于福州,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以福州为行都,封黄道周为武英殿大学士,张肯堂为兵部尚书,郑鸿逵为定虏侯,郑芝龙为平虏侯。隆武政权建立时,其辖区除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外,还兼有安徽、江西、湖北的一部分,拥有军队30万人左右,实力比同时并存的浙东鲁王政权强大得多。隆武政权建立之初,朱聿键力图有所作为,集廷臣议抗清战守,即位不到半个月,即下诏亲征。隆武建国的消息传开后,得到各地义师和南明官兵的热烈响应,大多接受了他的领导。而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在新的形势下,也捐弃前嫌,主动与南明政权联合,投入抗清斗争。

  (二)名分之争,力量分裂

  《明史》载:“先是,靖江王亨嘉僭称监国,不奉聿键命……而鲁王以海又称监国于绍兴,拒聿键使者。”南京沦陷后,清军很快就进入浙江,占领了杭州、嘉兴、湖州等地。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在浙中义师和南明官吏、缙绅张煌言、钱肃乐等的扶持下,明太祖第十世孙鲁以海于绍兴监国,建立政权。鲁王政权当时控制着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和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的部队,实力还相当雄厚。鲁王监国之初, 钱肃乐、张煌言领导义师与方、王所部官兵紧密配合,曾一度打过钱塘江,收复了一些州县。但由于方国安、王之仁把持有限的兵饷财源,拒不分给义师,使抗清力量分裂。又由于鲁王与福建隆武政权争名号、君臣之分,势同水火,分兵抗闽。因而给了清军充分的时间准备。顺治三年六月,清军乘天旱水浅,抢渡钱塘江,直攻绍兴,方国安望风而降,温州、台州、金华很快陷落,鲁王在张名振保护下浮海逃命。

  (三)受制郑氏,无功而亡

  隆武帝朱聿键是南明诸帝中比较有为的一位,他早年饱经忧患,知道民间疾苦。建立隆武政权后,他即积极策划设防,以天兴、建宁、延平、兴化为上游,汀州、漳州、邵武、泉州为下游,各设巡抚。在闽北自仙霞岭以外,设垒170处驻兵防守。同时编练军队,积极准备北伐。但隆武朝廷的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郑芝龙手里,他无意抗清,拥立唐王朱聿键,只是为了借其旗号进一步扩张政治、经济权利。因此,他虽拥兵数十万,却对当时在大江南北与清军作战的义军坐视不顾,黄道周见时局危急,请求督师北伐,郑芝龙对黄道周的北伐不予支持,不派军队,不发粮饷,终致黄道周在江西婺源全军覆没,被俘遇害于南京。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军攻灭鲁王政权后,挥师南进直逼福建。郑芝龙认为隆武帝已失去作用,便与洪承畴暗中勾结,兑现其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师撤水师的降清诺言,尽撤浙、闽交界天险仙霞岭200里防线之全部守军,使清兵得以不战而长驱直入福州。“八月聿键出走,数日方至汀州(今长汀)。大兵奄至,从官奔散,与妃曾氏俱被执。妃至九泷投于水,聿键死于福州。”郑芝龙不听其子郑成功等人的苦苦相劝,丢弃部下,剃发献印降清。隆武政权就此倾覆,历时一年零三个月。

     五、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首都(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以福州为都,称特别市。

  (一)福建事变,定都福州

  1931年“9·18”事变后,国民党推行不抵抗政策,把淞沪前线英勇抗击日寇的第十九路军调往福建与红军作战。日军侵占东北三省的消息传开后,激起十九路军广大将士的愤慨。第十九路军将领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的抗日要求和行动得不到蒋介石的支持,与蒋的矛盾日益激化。1933年6月1日,《塘沽协定》签订后的第二天,蒋光鼐、蔡廷锴在福州发表通电,反对蒋介石对日妥协。接着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下,10月26日,十九路军代表徐名鸿至江西瑞金与中国工农红军代表潘汉年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1月20日,“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在福州南校场召开,出席大会的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和海外华侨的100多名代表,十九路军官兵和福州农、工、商、学、妇女各界民众代表,共数万人。大会通过了12项决议案及建立人民革命政府提议,并发表《人民权利宣言》。11月21日,蔡廷锴等人宣布脱离国民党,另组产生人民党。11月22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告正式成立,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黄琪翔、萨镇冰、徐谦、李章达、何公敢、陈友仁等为政府委员,李济深为主席。同时颁布一系列政纲,决定以福州为首都,更定年号为中华共和国元年,以上红下蓝中嵌五角黄星旗为国旗。撤销福建绥靖公署,成立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蔡廷锴任总司令。人民革命政府把福建划为闽海、延津、兴泉、龙汀四省。闽海省辖闽侯、长乐、福清、连江、罗源、古田、闽清、屏南、永泰、平潭、霞浦、福鼎、福安、宁德、寿宁。任命何公敢为省长。

  (二)遭蒋镇压,闽变失败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遭到蒋介石政府的舆论攻击和军事镇压。11月,蒋介石发表《告第十九路军全体将士书》。同时,财政部、广东均停拨对闽协饷,从经济上围困“闽变”政府。国民党海军奉命封锁闽江海口,国民党调20万兵力入闽,进攻十九路军。空军连日轰炸漳州、福州。12月下旬,蒋介石从杭州到闽北,指挥对闽作战,蒋鼎文、张治中、卫立煌等率北路军主力11个师经资溪、光泽和上饶、浦城两路入闽。又令福州马尾海军陆战队派飞机30多架参与对十九路军展开围歼。并派特务潜入十九路军内部,策动兵变。次年1月1日,国民党军对福建人民革命军发动总攻。第二路军蒋鼎文、第四路军张治中及第五路军卫立煌3部7个师开进福建境内。16日,国民党军占领福州,福建人民政府各机关撤往漳州、泉州。21日,国民党军占领漳州。蔡廷锴退抵龙岩。十九路军将领沈光汉、毛维寿、区寿年、张炎等向蒋军投降,通电脱离福建人民政府,“闽变”失败,福州历时3个月的国都使命也就此结束。
 
    注释:

①[汉]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979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982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982-2983页。
     
④[汉]班固:《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63页。
      
⑤[宋]欧阳修:《新五代史·闽世家》,中华书局.1974年,第845页。
  
⑥[清]吴任臣:《十国春秋·闽一·太祖世家》,中华书局,2010年,卷九十第1319页。

⑦[宋]欧阳修:《新五代史·闽世家》,中华书局,1974年,第845页。

⑧[宋]欧阳修:《新五代史·闽世家》,中华书局,1974年,第845页。

⑨[宋]欧阳修:《新五代史·闽世家》,中华书局,1974年,第845页。
 
⑩[元]脱脱:《宋史·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二王附》,中华书局,1985年,第936-938页。   

[元]脱脱:《宋史·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二王附》,中华书局,1985年,第940页。
        
[元]脱脱:《宋史·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二王附》,中华书局,1985年,第940页。
   
⑬[元]脱脱:《宋史·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二王附》,中华书局,1985年,第940页。
 
⑭[元]脱脱:《宋史·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二王附》,中华书局,1985年,第942页。
           
⑮[元]脱脱:《宋史·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二王附》,中华书局,1985年,第943页。
  
⑯[元]脱脱:《宋史·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二王附》,中华书局,1985年,第944页。
         
⑰[元]脱脱:《宋史·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二王附》,中华书局,1985年,第945-946页。  
     
⑱[清]林枫:《榕城考古略·郊垌第三》,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82页。 
     
⑲[清]张廷玉: 《明史·林瀚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4430页。 
  
⑳[清]张廷玉:《明史·林瀚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4430页。
     
[清]张廷玉: 《明史·朱聿键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608页。
   
[清]张廷玉: 《明史·朱聿键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609页。
        
[清]张廷玉:《明史·朱聿键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609页。
    
[清]张廷玉:《明史·朱聿键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610页。
      
福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大事纪》,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205-208页。

      (作者系福州市政协文史学宣委副研究员)

作者:赵君尧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