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闽都文化谈往

2012-03-01 16:56:01来源:文化生活报

   私塾又叫“人家斋”
   
  在乌山上有一座古老的道山观,经过整修后,现在被作为“闽都乡学讲习所”的所在地。每年都聘请许多文史专家学者到这里讲课,听众男女老少都有,讲的内容都与福州乡土文化有关。有的讲师还用福州话讲课,更具有“虾油味”,亲切感与趣味性。该讲习所至今已有5年了。今年正月初六上午,闽都乡学讲习所的师生们,聚集在道山观里,举行一场仿古的“拜师礼仪”,把“拜师”与“拜年”结合起来,增添了今年春节的喜庆气氛。
   
  首先,老师与学生先向孔子像祭拜,随后学员进入讲堂向老师拱拜。学生代表将一斗米送给老师作为学费,而老师则回馈一把芹菜与青葱。米象征老师生活不断炊,芹与葱比喻学生学习勤(芹谐音)奋与聪(葱谐音)明。
   
  这种古老的仪式,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如今的学校,是从明清时代的书院衍变而来的,而书院又是从更早的私塾演变而来的。笔者今年77岁,在解放前的童幼时,就读过私塾,也像这次道山观上举行的“拜师礼式”一样。
   
  私塾作为普及平民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福州在明清时代已遍及城镇乡村。因延请教师到家里来授课,所以福州人便叫私塾为“人家斋”。直至解放前仍存在。私塾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官办的,一种是民办的。民办的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人家,往往聘请专人到他们家里教子弟读书,教师素质比较高,培养出来的弟子质量也比较高。另一种是平民式的,地点选在某户人家有空余的房间里,聘请当地秀才来教书,学生多是附近乡里邻居的孩子。笔者当年是在家附近的一个名叫福康药店里读私塾的。该店有四进,后面腾出一间作为教室,学生只有四五个。记得老师身穿一件灰色长衫,脚穿布鞋,每天早上讲课前要领我们先向墙壁上张贴的一张红纸,上写“至圣先师香位”焚香膜拜,然后向我们讲授《五言杂字》、《三字经》、《千字文》等,这种私塾我只念一年就不念了,以后便进入平民小学念一年级。先父生于清末宣统二年,童年也受到私塾教育三年,算是“毕业”了,16岁就开始当学徒,过着自食其力、养家糊口的生活。过去的私塾教育很严格,尽管只念三年,但一般人都会打下很好的国学基础与写一手端正的毛笔字。
   
  笔者自小生活在台江区白马河畔的泰山庙附近。据地方志记载,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人张一琴,为志社社长,他曾在义洲泰山庙里设私塾10年,生徒很多。当时著名文人林纾,未中举时因家庭贫困,也在台江横山庙里设私塾授徒,靠教书维持生计。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初,台江区有私塾62所,学生达2179人,塾师75人。当年11月,政府对私塾进行审查换证后,私塾便渐消失了。

  “光禄吟台”题刻轶闻钩沉
   
  福州“三坊七巷”中的光禄坊,旧名“闽山”。后人多认为该地宋朝时,因程师孟曾以“光禄卿”的身份来福州任知州,一天到坊里的法祥院游览,见寺后有块大石头,便题“光禄吟台”四字,故此坊便取名为“光禄坊”。事实并非如此。早在清朝福州人郭柏苍、刘永松编写的《乌石山志》里,就指出了这种说法的四种错误。
   
  其一,年代有误。在题有“光禄吟台”大石头的右边,有一行小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仲秋,提刑知州事程师孟书。”考查历史,程师孟,字公辟,江苏人“他于宋朝景祐元年(1034年)中进士,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卿的身份到福州任知州。他在福州前后只有三年,于1071年离榕赴广州。可是,那块大石头的题款时间却是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刻的,前后时间相差48年之多。也就是说,宋嘉定十二年程师孟早已不在福州,怎么会亲自题刻呢?
   
  其二,官职有误。程师孟从来没有任过“提刑”官职。
   
  其三,“光禄吟台”四字不是“程师孟书”。考其错误原因在于程师孟到法祥院游览时,寺院僧人为了推崇这位福州最高行政长官,便在程师孟走后,叫人刻上“光禄吟台”四字,故非程师孟笔迹。程师孟自己有诗说:“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证明“光禄吟台”四字系僧人所刻,目的是想以程师孟的名气为寺院增光。
   
  其四,张冠李戴。就在刻有“光禄吟台”大石头下,有一石,“方平如砥”,上面也刻有一行字:“雪楼,程师孟书”。考其史实,“雪楼”是元朝人程钜夫的住处,明显把元朝雪楼主人程钜夫与宋朝程师孟混淆了。

      林则徐纪念馆里的怪石兽
   
  在位于福州澳门路的林则徐纪念馆里,曾在通道两旁,左右均对称立着一对石人,石马、石羊和两只石雕的怪兽。这两只怪石兽均呈蹲坐式,身躯与尾巴很像老虎,因此往往被人叫做老虎,其实不然。这种立在历史名人祠堂或陵墓前的怪石兽,名叫狻猊(读“酸倪”)。它最大的特点是头部像猫,耳小而尖,眼圆而大,嘴角带微笑,十分可爱有趣。在我国古籍中,对于这种兽类说法不一,一说是狮子,一说是野马,更有说是“龙的第八子”。
   
  说“狮子”的,出自西域,后传入我国。唐朝诗人戴叔伦在诗中有“猊座翻萧瑟”句。说“狻猊”是“野马”的,出自先秦古书《穆天子传》:“狻猊野马,走五百里。”说“狻猊”是“龙的第八子”的,出自明朝《升外集》:“俗传龙生九子不成,各有所好,八曰狻猊,好烟火,敢立香炉。
   
  由此看来,此怪兽的特点一是跑得快,“日行五百里”,故用以比喻名人死后依然声名远扬,二是此怪兽“好烟火,立于香炉”,故后人把它立于祠堂、纪念馆或墓前,好让后人供祭。另据孔子门生《尔雅释兽》载:“狻猊如虢猫,会吃虎豹。”故借以比喻那些历史名人之威武声望。

  福州民间的米时粿
   
  福州民间的风味小吃十分丰富,仅用粮食制作的点心就不下数十种。对这类点心,福州人称之为“米时粿”。“米时粿”这两个字,在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出版的《辞源》和新近出版的《辞海》里,都找不到这个名称,连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也没有“米时粿”这两个字。由此可见,这是福州人自己“创造”的文字。
   
  “米时粿”一般由粳米或糯米伴糖做成的,所以在福建民间叫“年糕”’为“糖粿”。“米时”与“粿”的区别在于“米时”的外面滚沾有炒过的豆粉或花生粉、芝麻之类。“米时”都是呈圆形的,如果经油炸过,就叫“烀油米时”。
   
  从福州到闽南都有一种叫“白粿”的食品,大都是用上等粳米经过蒸炊之后,再反复舂打以增强其粘性,然后用木刻的模具压印出来。福州的白粿,形状呈长条,每条传统规定一两,10条即1斤。莆仙地区的呈四方形,表现上有花纹,并在正中点上红色,以示吉利;而泉州石狮的叫“甜糯”,每块有巴掌大,甜软可口,弹性极强,带有香味,便于携带。最近福州地区还生产出圆条形的白粿,跟香肠一样,生食煮吃都很方便。
   
  此外,福州还有时令应季的粿,如清明时节的清明粿,夏天的绿豆粿,冬天的芋粿;萝卜粿(俗称“菜头粿”)、金瓜粿、番薯粿等,都很有地方特色。

  福州的“兴化古道”
   
  “兴化”是莆仙地区的古称,然而,在福州市南台中段闽江南畔,却有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古码头,地名叫“兴化道”。为何在福州省城会出现“兴化”这个地名?原来早在几百年前,凡从莆田、仙游到省城福州的兴化商旅,有两条古道可通,一条是从莆田、仙游经福清县过闽侯县抵达乌龙江南岸的峡南,然后渡过峡口才能到达福州。而这条路由于乌龙江在峡南这一地段风大流速、漩涡浪急,不少船。在此打转并沉入深不可测的峡底,于是这里成了闽中、闽南北上福州的“百慕大”地区。
   
  到了明朝,兴化行旅曾改道而行。宁愿从县城出发,走白(沙)永(泰)古道,虽是山路但也仅有三十公里,然后过永泰县的葛岭到闽侯县的南通乡,沿宽阔而浪平的南港抵达对岸的福州阳岐村。于是,古代的兴化商旅当他们平安抵达这里时,便在阳岐村的岸上建一座纪念宋代莆田民族英雄陈文龙的“尚书祖庙”,庙后为“妈祖亭”。
   
  如今,几百年过去了,但“兴化古道”犹在,石砌的古码头遗址与四周的古树依稀可辨。站在这“兴化道”上,往对岸眺望,便是闽侯县的阴岐村。于是,“兴化道”所在地的阳岐,与闽侯的阴岐,阴阳对应,遥相眺望,被古人视为一道风水。

  太保古亭与银青大道
   
  瓜山,在福州地域历史文化上,是一处颇为著名的地方。它位于闽江南港之畔的南通镇。据明代《闽都记》记载,因三座山峦分脉延伸而下,形状如瓜,故名“瓜山”。北宋年间,潘姓人从河南荥阳避乱入闽在此肇基,开垦种植,发展生产,造桥设渡,办校兴学,已有千年的历史。元代文人郑潜曾在此办义学与公益事业。明代徐火勃在《舟次瓜山》中吟道:“郑公渡口石桥斜,山色重重碧似瓜。遥望炊烟青不断,蓼花深处见人家。”好美丽的田园风光。
   
  瓜山村里,有一古老的小街巷。巷里有座古亭曰“太保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该亭是为纪念唐末李存孝而建的。李存孝原名石敬思。一次,李克用牧羊时遇猛虎,石敬思勇杀猛虎,保住了羊群。同时他因武艺高强,为国立下战功,因而被以后当上后唐太祖的李克用收为义子,改名李存孝。李克用已有12个儿子,故李存孝被称为“十三太保”。尤为难得的是,“文革”期间,该古亭被当地群众保护下来,亭上尚存林森、萨镇冰、何应钦等人于1933年亲笔题写的青石柱联,成为难得的文物。萨镇冰的对联是:“秉正除邪资保障,降魔卫道镇闾阎。”林森的对联是:“护国显威灵万姓仰瞻叨福庇,降魔昭赫濯千秋俎豆答神庥。”都带有祈求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瓜山村千百年来,田畴村落间只有田埂羊肠小道,交通十分不便。1992年,一对老台胞夫妻回乡谒祖时,见村里交通不便,就慷慨解囊,从镇上修建了一条长3公里多的水泥大道,取名“银青大道”。“银青”是纪念北宋年间潘姓始祖当上“银青光禄大夫”的潘文振(“光禄”为皇帝顾问,“银青”系从三品高官),他落籍瓜山,繁衍后代而命名这条路的。如今,这条大道把瓜山自然村像瓜藤一样牵连相通,并在道路中每隔一段都建一座风雨亭,让路人休息,欣赏远近田园风光。

作者:刘湘如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