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理论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马尾船政人物和辛亥海军起义

2012-03-26 17:08:32来源:文化生活报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九江起义相继成功后,清政府震惊异常,忙派荫昌率北洋大军南下,又令袁世凯出山,统率段祺瑞、冯国璋等部队进攻武汉。海军提督萨镇冰和荫昌同时接到清皇朝的圣旨,令其星夜率舰驰赴武汉,水陆两路,夹击革命军。萨镇冰不敢造次,即电告在山东附近海面进行夏季演习的“海容”、“海琛”号巡洋舰火速驰往武汉,自己则带副官汤芗铭乘“楚有”舰,从上海出发,沿长江日夜兼程也赶往武汉,驻泊在汉口的刘家庙江面,命令戒严江面:不准任何外来船只靠近军舰,也不许官兵离舰登陆,只是没有目标地向空中放炮。但萨镇冰听从汤芗铭谋略,竟偷偷派一个叫刘伦的轮机兵摇一艘小舢板,乘着夜色上岸,找一个叫汤化龙的人联系。原来这个汤化龙就是汤芗铭的哥哥,原任湖北谘议局局长,湖北光复后为湖北军政府政事部长,自然说了许多革命军的好话。刘伦回到“楚有”舰,把在岸上看到的、听到的都做了汇报,还带回一封汤化龙给汤芗铭的信。汤芗铭看了,就交给萨镇冰,只见信上写:“武昌起义,各地响应。正义事业,势在必成。望弟同海军袍泽早日反正,同立殊勋。”第二天,黎元洪又派朱孝先送来一封密信,称萨镇冰为老师。过几天再派一个瑞典人轲斯送一封信来。信里说:“而今同胞万声一气,吾师不出,如四万万同胞何?刻下形势,吾师既出则义旗所至,山河改观,亿万同胞有救矣!时乎时乎,吾师一出,名正言顺,实胜汤武。何也,盖汤武救民,犹自为帝,吾师救民必不让华盛顿专美于前也!”黎元洪原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萨镇冰原毕业于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与严复等人第一批留学英国,回国后曾在北洋水师学堂当过教习,因此萨镇冰与黎元洪有师生之谊。但萨镇冰仍然不置可否。
   
  连日来,萨镇冰的优柔寡断叫清政府十分不满。清政府本来就不十分信任他,几次都想把他换下来,只是苦于满人虽多,却无法找到一个比萨镇冰更恰当的人选:一则萨镇冰的资格最老,曾参与两次大海战,二则海军里多闽人,只有萨镇冰能够服众,所以海军提督一职暂时还是非他莫属。现在到了紧要关头,清政府一边在利用他、考验他,一边派几个满人到舰上去,说是协助工作,实际上是监督萨镇冰的行止。舰上的满人自然对萨镇冰的表现很不高兴,想有所动作。汤芗铭看在眼里,急在心中,要抢在满人的前面,首先发难,忙同“海筹”舰管带黄钟瑛等人找萨镇冰说话。萨镇冰说:“你们的来意,我很清楚。大清的气势已去。你们就率舰举义,投向革命去吧!但我力不从心,将回福州养老去了。”遂令黄钟瑛代理舰队司令。11月11日萨镇冰乘“江贞”舰离开武汉,打出信号灯:“我去矣!尔等好自为之。萨镇冰。”不久,萨镇冰从“江贞”舰下来,乘一艘小舢板,登上等待在江心的一艘商船去了。
   
  萨镇冰字鼎铭,福州人,1872年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船政后学堂第二届驾驶班,1877年3月28日,抵英,与严宗光、林永升、叶祖硅、何心川和方伯谦等6人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1878年7月,派英海军练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时已经为清政府的海军提督。虽然在辛亥起义中,萨镇冰以一个清海军大臣的身份没有投身到革命起义中来,但他最终选择放弃镇压革命,退身于局外,十分难能可贵。而且他把自己的权力交给黄钟瑛,由黄钟瑛发动了海军的九江起义。

      黄钟瑛也是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年),考入马尾船政后学堂第十一届驾驶班。毕业后,在“靖远”、“威远”、“康济”舰当舰员。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黄钟瑛调到“飞鹰”、“福靖”舰任枪炮员。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起,历任“海琛”、“海天”、“海筹”各舰的船械、驾驶和副舰长。光绪三十年(1904年)提升为“飞鹰”舰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镜清”舰长兼海军部参谋。不久,调任“海筹”舰长。因其认真负责,纪律严明,知人善任,关心官兵疾苦,倾向革命,深受官兵尊重和爱戴。
   
  当日,黄钟瑛与汤芗铭等人送走了萨镇冰。立即把“海筹”、“海容”、“海琛”三舰起锚从刘家庙撤离,向九江方向驶去,驻泊在九江江面。他召集各舰官兵发表长篇演说:“诸君有志革命,以求复兴我中华,一定要铲除旧习,严于自治,决不可损害军人的名誉,给人民带来耻辱。这是我对诸君的厚望。”官兵们无不感动,异口同声地说:“一切听从你的指挥!”于是,黄钟瑛率舰赴九江。当时的形势,九江全城都在军舰大炮的射程之内,一旦开火,九江的革命必将功败垂成。但奇怪的是,海军就是不开火,也不撤离。九江金鸡坡炮台朝着“海容”舰附近试发几颗炮弹,在江面上激起高高的水柱。“海容”舰立即挂起白旗,并打出旗语说:“愿意合作,来找林森。”林森大喜。他知道,黄钟瑛是福州同乡,汤芗铭又是汤化龙的弟弟,都是革命党的好朋友;二则海军反正,陆军无援,武昌的危机就迎刃而解。现在还暂时用不着那么火急火燎地率领五十三标的军队到武昌去。
   
  林森放下了心,要同吴铁城等人一起上“海筹”舰对黄钟瑛等人表示欢迎和慰问。马毓宝怕其中有诈,不让林森上舰。林森说:“森多年来一直与闽人海军将领有来往,与萨提督是故交。舰上一定还有不少闽籍海军官兵。我一上舰,定能与他们沟通关系,且黄钟瑛与我是福州同乡,诸位大可不必担心。此行必能成功。”马毓宝只好又派龚少甫与其同行。
   
  当日下午,三人乘一艘小艇,登上“海筹”舰。想不到,林森等人一上了“海筹”舰,军舰上的清朝黄龙旗顿时降了下来,接着鼓号齐鸣,海军官兵们整整齐齐列成两排,鼓掌欢迎。这自然是黄钟瑛的安排了。林森即发表一通激情洋溢的讲话。他说:  “清晨金鸡坡炮台向海军发炮,确系一场误会,我代表九江政府向大家道歉。但事情已经过去了,海陆军应该协力同心,再勿滋事。”说话的时候,情发肺腑,哽咽失声。又说,“诸位不仅要为自己着想,更要为九江十数万百姓考虑。一旦战端开启,九江城毁了不要说,九江守军也要反抗;诸位在江中阵亡者,家中一定还有家小,日后可如何生活?”肝胆相照,声泪俱下,让许多的海军官兵都深受感动。最后他说,“以后各位官佐不必担心生活问题。你们的全部军饷,均由九江商会解决。只要各位同意加入革命,一切都好商量。今天先来专程请诸位到九江商会联欢。”话罢同各舰官兵握手言欢。舰上舰下,爆发一阵又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接着的是同黄钟瑛等海军的头脑们协商组织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各选派五人,假招商局客厅为会所。
   
  林森离舰时,全舰皆欢欣鼓舞。黄钟瑛命令:鸣炮十七响致敬。
   
  黄钟瑛率舰起义后,为辛亥革命做了几件事:第一,参与赴江西安庆平乱。辛亥革命时期,江西军阀黄焕章乘机率部在安庆骚乱,大肆抢掠。黄钟瑛奉命率“海筹”舰载九江司令李烈钧与部队赴安庆平乱。李烈钧率兵登岸后,黄钟瑛留在舰上镇守江面。为严明防范,黄钟瑛几个昼夜没有歇息,由于水陆配合作战,安庆乱事得到了平息。第二,赴大通(安徽同陵)安抚军民。当时,安徽虽然宣告独立,但都督辜负众望,已出走。黄钟瑛则率“海筹”等舰支援安徽,去打通(铜陵)安抚军民。第三,率舰攻打南京。安抚稳定后,黄钟瑛又率第一舰队参加进攻南京张勋所率清军的战斗。张勋所部慑于舰炮威力,仓皇北渡,南京即于十月二日(12月2日)光复。第四,率舰队溯江北上,支援武昌革命政权。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十一日,清军攻入汉口。十月八日(1月27日),汉阳又失守,武昌危如累卵。黄钟瑛得黎元洪的命令:毁掉清北军南下必经的第一、第二两道铁桥等。黄钟瑛将命令通告全军,并指定由“海容”、“海筹”、“海琛”三舰每日轮流前往轰击。由于舰队的援助,局势得到了稳定。随后,黄钟瑛率“海容”、“海筹”、“海琛”等舰东下,在高昌庙下锚,以便进坞修整,听候北伐。
   
  南京民国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命黄钟瑛为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
   
  在海军九江起义中,还有许多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的学生,诸如刘冠雄、蓝建枢等人。
   
  刘冠雄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后学堂驾驶班,曾留学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回国后任北洋水师“靖远”舰帮带,参加中日甲午海战,因战败,被解职还乡,1904年叶祖硅奉命重建北洋海军,刘冠雄被任命为“海天”舰管带。但“海天”在运送军需至江苏顶星岛时,遇雾触礁沉没,又被革职,后经沈瑜庆多方救助和北洋大臣袁世凯奏保才获准免罪,仅以革职了之,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受命入江防舰队。辛亥时,江防舰队由黄钟瑛领导起义,刘冠雄也随队参加起义,因其时位不尊,职不显,未有太多的记载。至南北议和成功、袁世凯政府成立,一跃而成海军总长,而后又当闽粤海疆巡阅使,受熙威将军。

      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从1866年开始培养众多的“船政人物”,组成中国的第一支海军。以后中国海军也以闽人为多,因此在辛亥海军起义中,“船政人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九江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吴铁城总结九江起义的重要意义说:一、九江是紧接武汉的大商埠,为军事重点,也是江防重镇。武汉得此响应,成犄角之势,顿增声威。扬子江下游各地,多藉九江方面互通声气。二、当清廷增援鄂境,武汉一隅,寡不敌众。等到汉阳复失,情势更险。九江乘机出兵,南昌、安庆相继反正,下游接续响应。十月三日,上海宣布光复。声威所夺,清廷为之震慑,知大势已去。三、海军方面,因九江光复,所有海军舰队前来合作。从而海陆军联合力量,以援鄂、援皖,促进革命大局的奠定。

作者:林荫予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