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拨开鼓岭的云雾

2012-03-27 11:03:54来源:福建日报

宜夏别墅,1992年这里曾接待过加德纳夫人。

当年遗留下的“Kodak”招牌

古井

鼓岭邮戳

      2月15日,美国华盛顿万豪饭店马歇尔厅,灯光熠熠。美国友好团体在这里举行午宴,欢迎习近平副主席到访美国。演讲过程中,习近平向中美来宾生动讲述了一段他在福州任职期间中美友好交往的佳话。鼓岭——这个动人故事的发生地,光彩夺目地出现在太平洋两岸人民视线的焦点中。这个鼓岭,她在福州。

       A 一对美国老人的“乡愁”

      1902年6月16日开办的鼓岭夏季邮局,是中国最早的邮局之一,也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五个夏季邮局之一。

      在彼时夏季运营的日子里,这里每天都会不断向世界各地发出各类电报、包裹和信件。每一封从这里送出的信件都会被打上“KULIANG”(鼓岭)的邮戳。谁也不会想到,一封1911年从这里发出信件上的邮戳,为解开一对美国老人对中国数十年的“乡愁”做出了最完美的注脚。

      这对美国老人加德纳夫妇正是习近平讲述故事中的主人公。

      加德纳先生1901年至1911年随父母一起在福州居住,每年夏天在鼓岭上的快乐时光,成为他返回美国仍念念不忘的珍贵记忆。奈何世事沧桑变化,后在加州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的加德纳先生一直未能有机会重返鼓岭。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友好关系,但加德纳每况愈下的病体已不能支撑他跨越重洋旅行。直到弥留之际,加德纳口中仍喃喃念着“鼓岭”。

      加德纳先生去世后,与丈夫情深意笃的加德纳夫人下定决心要为其夫一圆返回中国故园的心愿,数次来到中国寻找“Kuliang”。但由于她手边关于中国的线索太少,前几次沿着中国长江的寻找都徒劳而返。1990年的一天,加德纳夫人在家中寻找到了一张上贴11枚中国邮票的发黄纸张,在与她熟识的中国留学生钟翰的帮助下,终于确认邮票邮戳上的“KULIANG”正是福州的鼓岭。

      “她激动得手舞足蹈,眼泪刷刷直淌。”钟翰在后来的回忆文章《啊!鼓岭》中这样描写加德纳夫人当时的情态。这篇文章在1992年4月8日《人民日报》登出后,为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看见。习近平放下报纸,马上指示有关部门与加德纳夫人取得联系,热情邀请她访问鼓岭。

      这一年的8月,加德纳夫妇数十年的“乡愁”终于一朝得解。在习近平安排下,加德纳夫人来到福州,终于登上丈夫生前念兹在兹的鼓岭,这个她曾在梦境中无数次描摹过的美丽“故园”。

      “那天,鼓岭有9位年届九旬的加德纳儿时的玩伴,同加德纳夫人围坐在一起畅谈往事,令她欣喜不已……”

      2月15日的华盛顿饭店马歇尔厅,700多名来自中美政商各界的来宾,听着习近平娓娓讲述的这段中美友谊的佳话,无不被深深打动,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B 探寻历史的痕迹

      是怎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竟能让一位美国老人终其一生魂牵梦萦?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让中美两国人民无不为其深深动容?带着好奇与感动,记者踏着初春雨后的泥泞小路,走上鼓岭。

      春雨绵绵的天气,正是鼓岭云雾最盛的时节,在不断的行走中,在当地居民的讲述中,鼓岭的真面目宛若娉婷少女徐徐掀开蒙面白纱,向我们展示出清丽容颜。

      75岁的郭祥书一家是鼓岭宜夏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一家人住在石头建成的两层楼房里,日子过得平淡安然。外来人很难想到,他们家这栋房子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是当年外国人在鼓岭兴建别墅时,他爷爷建的。

      晚清年间,大量生活在福州的外国驻华外交人员、医生、传教士将鼓岭视作避暑胜地,是这段历史的缘起。1886年,美国人伍丁在鼓岭修建了第一座别墅。其后,英法美日俄等20多个国家的在华人士纷纷在鼓岭修建别墅,建起教堂、万国公益社(公众聚会休闲场所)、网球场、游泳池等配套设施。

      据资料显示,1935年,鼓岭共建有国内外别墅366座。为了方便避暑游客,政府专门设立鼓岭夏季邮局、警察所,开办了教会附属学校,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善的避暑假区。

      在今天,鼓岭仍处处可见过往那段历史的痕迹——

      依山而建的宜夏别墅虽有百年历史,仍保存完整,阳台、走廊、挑窗等结构一如从前,并在加德纳夫人1992年到访时作为接待处所;

      现在被作为“宜夏村老人活动中心”的“万国公益社”,房子的屋顶、廊柱、窗户等鲜明的西式风格也得到了保存;

      在邮局遗址附近的一口古井壁上“本地外国公用”的字迹仍模糊可见;

      曾繁华一时的商业古街也似乎在通过留存的老旧楼房店面向来人诉说那段历史;

      还有游泳池、网球场、教堂等多处古迹均清晰可辨……

      郭祥书指着家对面的一片荒地告诉记者,那曾经是古街店面所在地,当初热闹的时候,百货店、食杂店、肉店、书店等各种店铺应有尽有。老人说到兴起,还拿出藏在家里已经有近百年的、一块全英文“柯达”胶卷广告牌,那是曾经租住他们家房子开店的照相馆留下的。当时这些店铺与邮局等公共设施一样,端午节上山开张,中秋节关闭下山。

      “我小时候每天下午4点钟就去网球场捡网球,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在絮絮的讲述中,郭祥书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一个个阳光明丽的夏日。

      值得期待的明天

      每天早起游泳、打网球,然后去邮局发电报、寄信,下午可以去爬山、拍照,还可以去商业街逛街,晚上去“万国公益社”跳舞、看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滑稽戏”的戏剧,如果是寒冷的夜晚,还可以在家中围着壁炉烤火看书……

      这是今天的我们凭借遗址可以想象出的一个彼时住在鼓岭的外国人一天的生活。

      由晋安区退休中学高级语文教师魏键搜集到的材料,我们可知:商务印书馆、珍寿堂药房、绍瑞镶牙店、世界书局、开明书局等老字号店铺在鼓岭狭长的商业古街中店铺林立;当时福州仓前山的同昌、泰森、德记三大水果蔬菜行,每日上午10时送货到古街代理店,再分送到各家,一天需要宰杀四五头牛才能满足客户需求;悠扬的钢琴声不时从别墅中飘出,在街市上空回荡。

      真实的历史往往比我们纸上可见的文字更为温暖可感。村民郭祥交说,前几天,一位在鼓岭上住过的德国医生的孙子又重返儿时住地,还来他家看望了他。“他已经有80多岁了,我差点认不出来,但是他跟我说‘种痘’,我一下就想起来了。”郭祥交愉快地回忆着,“他奶奶是当时省立医院的医生,人很好,那时候义务帮村民种痘、治疗。”

      在一旁听他讲述的郭祥书听到这也一下想了起来:“你说的是李碧夏医生吧?是啊,她人很好,我妹妹小时候一次半夜肚子疼就是她给治好的。”

      在鼓岭上,这样因为避暑居住而结下中外深厚友谊的故事还有很多。在一次次当年外国人后裔的回访,一次次本地人对回忆的找寻间,源远流长的友谊深深植根于人民心间。

      1992年陪同加德纳夫人寻访鼓岭的刘景国,是鼓岭本地人,还担任过鼓岭乡乡长,对这片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说到鼓岭的明天,刘景国满怀期待:“希望鼓岭未来的开发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所有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优势,真正成为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一座桥梁。”

      拨开鼓岭的云雾,你会发现这是一片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深蕴的土地。

      “……满植苍松翠柏,微风穿林,涛声若歌。至于涧底流泉,沙咽石激,别成音韵,更足使我怔坐神驰。我往往想,这种清幽的绝境,如果我能终老于此,可以算是人间第一幸福人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庐隐这样描绘鼓岭。

      今天,当历史的大手在微妙的起承转合间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鼓岭推向全世界人民瞩目的舞台,人们在惊诧于她芳华初绽的美丽的同时,亦会深深地期待:明天的鼓岭会更好!(记者 林蔚 通讯员 王斌青/文 郑宗灿/图)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