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百年建筑 接续千年文脉
历史上的福州曾有过几度里程碑式的繁华:西汉的无诸立国,开启了闽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起始点:西晋的严高迁城,代表了中央皇权对闽地的直接管辖,并以城市规划的概念建城,垫定了城市未来的走向;唐末五代的王审知大治,不仅超强势地南迁来中原的血缘,而且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新理念,是一次最具历史意义的融合;南宋朱子理学的创立,让以闽学为代表的闽文化在半壁河山的南宋王朝有了积极的话语权。而清末“五口通商”之后,洋务运动时代东南一隅的福州开了中国近代“放眼世界”风气之先河,走洋、做商贸、开学堂、办工厂、建洋房、讲外语、译西学,连福州方言都嵌入了英文单词,而福州人在观念上的创新与变革正是划时代的一环。近代福州是怎么样的一段历史?为什么会如此这般?成了福州历史最值得研究、探讨的话题。
三坊七巷无疑是这段历史的活化石。一部三坊七巷史承载了半部中国近代史,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共识。查禁鸦片、五口通商、洋务运动、甲午海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抗日战争……哪一个历史环节没有三坊七巷人的身影在推动中国历史的社会进程。三坊七巷的每一座名人故居、特色建筑、每一条坊间小巷都通达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一个重大事件都牵动了三坊七巷的神经。整理修复后的三坊七巷已成为或正在成为这段历史的“展示厅”,承担了讲述闽都历史文化的“主讲人”。通过对个人命运和事件的叙述和解剖,我们看到的是一部生动的历史。
如果,把三坊七巷比作福州文化的“客厅”,那么,福州文化还应该有“后厅”、 “花厅”、“别墅”、 “店面”和“工厂”。
与三坊七巷以一条安泰河相维系的朱紫坊是城市展示生活功能的“后厅”。乘一叶扁舟,穿过榕荫下的若干座小桥,这里夹河道的古榕树在唐宋时代就被写在诗文中,溶化在历代文化人的记忆里。河畔的朱紫坊街区连带花园弄,如果能保留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传统生活民居,或者疏散人口,降低居住密度,就能让“小桥、流水、人家”加上灰墙、黑瓦的古韵在这里重现,成为与三坊七巷紧密关联、相互陪衬又互为补充的一块充满人气活力的城市传统街区。作为朱紫坊内部核心的芙蓉园便成了城市“花厅”的一部份。
上下杭街区所依托的大庙山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王朝对无诸闽越王的册封。二千多年前,西汉王朝的册封使就是在闽江人海口仙岛般的临水高台上,授予闽越首领无诸以闽越王的称号。因为此举顺应了历史潮流,让闽地更进一步地融入汉文化,有惠泽闽人闽地的功效,后人在山上建大庙以纪念,这小山头从此有了惠泽山、大庙山的大名。五代萧梁王朝对王审知册封闽王的事件与这片土地也存在关联,当年刚刚被萧梁王朝册封为闽工的王审知护送梁王朝册封使萧项和翁承赞回朝,从三山罗城来到惠泽山下的新丰市堤,闽王专程为王朝使者把酒饯行、吟诗唱和。上下杭尚未浮出水面便两次聆听了帝王的礼乐和颂歌。“全闽第一江山”下的上下杭从宋代浮出水面,先是通达临江码头、集市的两条沙痕,作为艄公、水手、商人、码头苦力行走的道头,其后成为街区。从它诞生起便与码头商贸联系在一起,因地处城南紧靠江岸码头,是闽江上游山货与海洋泊来海珍的集散地,在近代史上它是闽江人海口的商业中心。江岸的建筑或依山而筑、或曾经临水而居,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亦商亦居。它们集店面、仓储、居住为一体,有的还带有作坊功能,明显地打上近代商贸文化的烙印。横跨上下杭的大建筑在这里是一种典型。数百平方米的商人大厝其建筑规模完全可与官宦人家的宅院媲美。
商人们为了更好地居住谋生,或按行业或按籍贯组成商帮、行会,建立同乡会性质的联谊组织。他们修路、搭桥,举办消防救火演练等公益活动,并维护同业利益、促进行业团结、改善商人与政府关系。街区中二十余座商会会馆建筑和民间信仰建筑成了亮点。这里的“原住民”血管里流动着的从商的血脉是福州人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里将成为城市的商业“门面”。
烟台山的小洋楼群是近代史上中外文化大撞击的印记,是这座“五口通商”城市不可被切割的文化记忆。不管如何评价那段历史,十七个外国驻福州的领事馆,几十座西式洋行、学校、宗教洋楼,上百座中西合璧的砖楼民居都曾经点缀着、或者至今沧桑而立在这片起伏的山坡地上。世界的著名商贸企业曾在这里落户,在中外文化史上留名的约翰·汤姆森、保罗·克洛代尔……在这里孕育作品留芳人间。在人类走向全球化经济时代,“海纳百川”的福州必然要淡定地容纳下它们。蕴藏其间的人文故事是属于福州的,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将它们作为世界级的“别墅”加以保存吧!
十九世纪的造船业是世界各国工业发展的标志性产业,马尾船政从办学堂、造船舶,到造就中国近代海军,在中国工业发展史、教育史、海军史上创造了不计其数的奇迹。厂房、水坞、码头、绘事院……有的较好保存,有的还有使用功能。而相类似的同时代建筑,在海外不少已绝迹。不要让厂房停下它机器的轰鸣,也无须让它成为单纯的工业展览馆,可以将重型船舶的生产基地迁出,保留一座还能生产小巧精致船舶的老工厂,兼备工业旅游观光的功能。如果在每艘出品小艇上自信地铆上“马尾1866”的标志,福州会因马尾而自豪!
多方位、多视角地保护并修复近现代优秀建筑,全面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让我们站在今天的福州,找寻历史的闽都,留住千年的文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