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山与石仓园
妙峰山山麓树着一块石碑,上面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题写的“妙峰山”3个大字。虽然这只是米芾书法的“集萃版”,但米芾确实为妙峰山题过“第一山”3个字。
妙峰十景美不胜收
古代的洪塘乡称方乐里。方乐里有一座山叫妙高峰,也称妙峰山。山高约300米,迂回连绵十余里,深谷流涧,古木苍郁,结秀在洪塘江的北岸。山上有宋天圣七年(1029年)建的妙峰寺,朝则云雾缭绕,晚则松声悦耳,被称为“榕城西来第一禅林”。山之北有个“仙人坪”,相传,古代有异人在此结炉炼丹,后羽化登仙。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有“第一山”题刻。妙峰山还有“晒云岗”称绝:长岗与朝岚交映,暝烟共夕照争辉,远望之若金沙无数,闪闪发光。妙峰山是一座美丽的山,有敛迹寮、回龙井、三笑石、相见峰、棋盘石、寒山岩、凤朝峦、跨虹岭等景点,古代称“妙高峰十景”。俗话说:妙高十景,晒云为最。其实除了晒云岗和仙人坪,其他的8个景点也美不胜收,而且都有诗述之。比如,写“敛迹寮”的诗曰:“蓬窗深掩绝中边,半在山巅半水巅。但得此间眠稳当,免教虚费草鞋钱。”写“回龙井”的诗曰:“古甃寒泉彻底清,翔龙回顾独惺惺。自从一吸灵泉后,长伏门前静听经。”8首诗皆为妙峰寺灵谷和尚所写,表现妙峰的绝美景色,十分有韵味。
人文兴旺独领风骚
洪塘乡的人文非常兴旺。据《洪塘小志》载,自明代至清代就有29位进士,为福州地区绝无仅有。有趣的是,他们大多在妙峰寺里读过书。明天顺八年,林王比成进士后,以亲老归养,家居17年,在妙峰寺设学,传授《易经》,其弟子以《易》登第者众,因此福建“易学”独盛于东南。其中最为辉煌的是翁正春,状元及第,终官太子少保,病逝时,崇祯皇帝特下二道《谕祭文》,称正春“清标亮节,笃行贞心”。
张经是洪塘乡最冤的一名进士。他官拜兵部尚书、七省经略,奉旨北行,拟与“狼兵”联合抗击川沙洼的倭寇。因“狼兵”未到,不敢擅自出击,被弹劾“养寇糜财”,“用兵不力”,被斩首示法。以后张经之孙上疏辨冤,才予平反,称他有“东南第一战功”,赐“金头御葬”,墓在福州西郊黄店山。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为悲壮的是曹学佺。曹氏本已圈定状元,因会试策问“车战”,学佺答:“臣南人也,不谙车战,请以舟战论。”因详陈舟战法。考官以为“不合成例”,遂以卷首面一字加竖,为十名。后来学佺著《野史纪略》,又以“私撰国史罪”被害罢官。崇祯帝自缢后,学佺在家也投池自杀以尽其忠,幸被家人相救。唐王在福州即位时,起用学佺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不久清兵入福州,学佺再次自缢于家中,砚盒里留有“生前一管笔,死后一条绳”,算是诀别。
曹学佺别业石仓园
曹学佺生前在妙峰山下依山筑屋,建有20余亩地的“石仓园”。据说有万石之多,这便是“石仓”的由来。其中有一块硕大的寿山田黄石为镇园之宝。学佺偶然得之,置于石仓园内,于是“田黄石”大著于世。
清林枫《榕城考古略》说:“(石仓园)在洪塘山麓。明曹学佺别业,有浮山堂、石桥、林赋阁、春草亭、石仓、诸江亭、长至台、石君、听泉阁、夜光堂、梵高阁、淼轩、梅花馆、林亭、涧室、荔枝阁、碧泉庵、竹醉亭、琴书社、南池诸胜。绿沼翠岩,奇花异草,与四库图书照耀烟波之上。”既为曹学佺别业,其中之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雪洞和花草树木等20景,自然都由曹学佺亲自布置和命名。非但如此,曹学佺还一一写诗自题,曰《石仓园自题》,每景4句。如《石桥》:“呼舟水尚涸,曳枝在石桥。楼台深树里,灯火露山椒。”《春草亭》:“石壁横岸口,长廊春草生。媿无谢家咏,宿此空含情。”
曹学佺为明末著名的诗人,著有《历代诗选》。他对自己家园的设置和描述自然是特别用心的,因此《石仓园自题》诗对福州诗坛的影响特别大,几乎人人能吟诵。学佺的许多诗友还特地慕名到石仓园拜访,明林鸿有《过曹能始石仓园》诗曰:“径绕寒园转郁纡,夹隄山色望中殊。草堂似卜东西让,画舫如过里外湖。”至清代还有曾兆霖的诗说:“碧园春草夜光堂,万卷图书万石旁。《儒藏》欲修功未就,孤臣遗恨在曹仓。”
曹学佺在石仓园里置四库图书达一万多卷,欲修儒藏,与道释鼎立,惜未能如愿。但他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即组织现在被称为闽剧前身的儒林班。《福建通志》说:“石仓园,设池馆林木之胜,且蛾绿粉黛,出入肩随,歌童狎客,晨夕满座,自以为乐。一时仕宦及墨客诗人游闽者,无不倾倒。”这就是“儒林班”平时的活动实录。曹学佺有《石仓园元夕行》诗说:“石仓元夕有灯事,词客城中联袂至。夜光堂上光陆离,听泉阁前乐鼎沸。”以后“儒林班”发展为闽剧,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仓园和它的主人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