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福州民间宫观文化艺术

2012-04-23 16:16:11来源:文化生活报

    民间宫观艺术,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文化,它与人类的历史几乎是同步形成的,在那漫长的岁月里,深入到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了社会民俗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则被外国学者视为“国教”。它尊崇的是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李耳)为祖,除了弘扬“道”的事物本源与运行规律及其法则外,在艺术上更具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福州地区的宫观艺术,除遵循着宗教总的格范外,并具有自己的地域性特点,以充分体现民俗文化的意蕴。

  一、宫观音乐
   
  在宫观音乐上,包括诵经、赞礼以及各种祭祀仪式与活动,概称为“道场音乐”、“法事音乐”。它由器乐曲与声乐曲两个部分组成,器乐中以钟、磬、鼓、木鱼、云锣等打击乐器为主,并配以笛管、二胡、三弦等弹拨乐器。
   
  声乐部分则以高功法师领唱,众道徒齐唱,其间也有跟戏曲表现一样,间杂以道白。而器乐演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过门、队形变化以及唱曲的伴奏上。
   
  福州东门著名宫观欧阳公主宫,成立有福建省第一个全真道音乐演奏队,组织严整。当器乐与声乐演奏时,跟闽剧的传统乐队排列一样,分硬爿与软爿而坐。唱赞者道服统一,以道教法事情节组合串联,各种诵、赞、颂、偈等道曲的说唱形式、听起来抒情悦耳别具风格。一般曲调都比较舒缓,让人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消除紧张烦燥。让人进入一种超脱的境界,有心灵和谐美之感,这便是宗教音乐的一种神韵与魅力。
   
  由于宫观音乐来自社会,来自民间,它除了总的共性与统一性外,又具有地方性、多样性与通俗性的特点,这方面在福州道教音乐中尤为突出。它直接从福州民间曲艺音乐“十番”中吸取艺术养份,以达到让群众喜闻乐见的目的。
   
  所谓“十番”,即由笛、笙、椰胡、云锣、杨琴、木鱼、拍板、汤锣、钹、小鼓等十种乐器轮番演奏而得名。“番”者非“外来”也,而是轮番反复的意思。常用的曲牌有[万年欢]、[千秋岁]、[朝天子]、[蟠桃会]、[南靖宫]等十大套。从这些曲牌名称上,也可分析出它跟道教的关系。
   
  诸如[万年欢]、[千秋岁]等都带有祈望人生长寿的含义,而[蟠桃会]便会联想到道教名神天上王母娘娘千年才结出的长寿果,它本身就带有浓郁的民间传说。
   
  此外,还有所谓“引头”、“穿腹”、“全夹”、“煞尾”等各种节段,灵活穿插在各曲子中,多用于民间农历六月社火时演奏。清朝《停云阁诗论》中有少翁写的一首《放灯词》:“里社荫浓绣彩苔,神祠光焰烛三台;十番鼓乐前村去,一簇衣香载月来。”详细描绘了十番曲艺音乐为民间社火活动演出的生动情景。这种音乐大体形成于清初,已有300年的历史,当年最有名的是茶亭的“十番”。此外,在“拔亡”、“做七”、“荐幽”道场完成之后,夜间还演唱方言“洋歌”曲调。这“洋歌”便是从闽剧四大调门中来的,它是平讲戏的主要曲调,曲调有30多支。福州宫观音乐中所出现的“洋歌”,直接从民间洋歌社引进的,用“洋歌”意取《论语》中的“泰伯章”:“洋洋乎盈耳”句,表示此曲音韵洋洋洒洒,悦耳动听。主要内容组成的有十大牌。为[一封书]、[太师引]、[风入松]、[鳌头金柱]、:七言词(又写作“清言词”)[归田]、[紧中慢]、[香罗带]、[锁南枝]、[二别]等。十中牌有[扑灯蛾]、[十三腔](又写作“习小腔”)、[平和]、[滴水](即“笛子”)、[看相]、[驻云飞],[浪淘沙]、[出坠子]、[无常叹]等。此外还有“四大景”、“一枝花”、“真鸟仔”等轻松活泼的小调。由于配搭得好,加上伴奏乐器多种,既有金革,又有丝弦,吹拉弹打,互相协奏,所以十分和谐,使曲艺音乐在另一种文化载体上得到了依托,得到了流传。
   
  “洋歌”在民间运用广泛,它被道教音乐吸收时,则只奏不唱,演奏者多按工尺谱演奏法进行,俗称“夹贯”。
   
  在唱赞音乐上,它跟演奏的器乐曲不同,多由道长领唱,众人合唱,不少词句都通俗明晓,跟道教内容结合很紧。如[万象巍巍]“万象巍巍一洞天,宫里会群仙,楼台光明三清界,花卉香浮五色妍。紫金炉内焚着清静香,解脱香……大众登坛虔供养,列圣留恩降吉祥。(此曲1956年中央广播电台与全国侨委会联合来闽灌制成民间乐曲的唱片,并在电台上广播过)。
   
  此外,还有专门演奏,劝人禁戒酒、色、财的[酒色财气箴]、劝人醒悟的[步苍苔]等等曲调,具有社会教化作用。

  二、雕塑艺术 

妈  祖

      列宁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神是最完美的人的形象”。确实如此。所以民间宫观里所雕塑的神像,均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充分反映人神的一致性,因此在雕塑艺术上,表现得特别典型而生动,既威严,又慈祥;既虚远,又实近。福州民间信仰中的众神祗,许多都是历史上的名人。诸如被视为“妇婴保护神”的陈靖姑,是唐末五代福州仓山下渡人,因“脱胎抗旱祈雨”与毒蛇博斗而牺牲,人们尊称她为“临水奶”,她的形象塑造十分慈祥,全身立像,发挽髻,手上抱一女婴,背上背一男婴,表现人类生育繁衍后代的最朴素的母爱思想,十分感人。被视为“海上和平女神”的妈祖林默娘,其雕像则系坐像,仪态端庄,脸型丰满,眉毛修长,眼略下视,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可以从敦煌壁上得到反映,说明盛唐时期我国妇女的仪容,同时表现她救难佑民的胸怀。

陈文龙

      供奉南宋时代民族英雄的陈文龙尚书庙,奉祀宋代为民抗旱的张慈观的“张真君殿”,奉祀唐末五代救民于兵火的“照天君庙”以及裴仙宫里的裴真人、福建都城隍里的城隍汉代忠烈周苛、闽王庙里的开闽始祖王审知、白马王庙的闽越王等,都是历史上的名人或乡贤人物。他们由于生前为民做过不少好事,而死后才被供奉作为纪念的。这些神像多以木雕,端坐或上漆彩/或贴金箔,均肃穆威严、忠厚仁慈,体现出神的人格化。因此,这些神像雕塑都非常现实,贴近生活,给人亲切感与尊严,让人产生崇敬心理。而那些七爷、八爷、牛头、马面的雕像,则采取想象与夸张的手法,或瞪眼怒目,或呲牙咧嘴,或头角峥嵘、或黑脸如炭,或红脸似血,或手持钢叉,或手握斧头,或手拿令牌,或手拉铁链,给人一种威慑的力量。这种形象的塑造,虽与其它正面神像形成反差对比,但都起到了惩恶扬善的目的,产生出艺术的特殊感染力。我们通过宫观里神像的雕塑艺术,可以发现民间艺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增强了解民俗艺术的意蕴与人格化的目的。
  
  此外,民间宫观在石雕艺术上也很突出,诸如龙柱、石狮、石轮等,都十分精美,讲究线条,注重敦重。石狮在宫观中很突出,福建多山多石,石料资源丰富,质地良好,从福州到闽南都有许多雕刻石狮的民间艺人,而以闽南泉州,惠安一带技艺最为精湛。宫观里的石狮选材严格,多用青石,它属于一种装饰艺术,起到圣地的互衬作用,但具体雕刻各有不同,或立或蹲,或正面或对视,有的张口,有的闭嘴,讲究的嘴里雕空内含有一活动的小球。身躯有的光滑,有的螺纹卷毛,颈部有的还系有响铃,可以看出每个部们都经过石雕艺人精心设计的,直接反映出艺术家的审美情趣,有的还具有文物价值。与石狮相搭配是石鼓,也是左右两个,相对而立于宫观的大门口,给人以稳重之感。有的石鼓四周还刻有花卉图案,线条清晰柔美,对于研究本地美术史是一个难得的资料。

  三、绘画艺术
   
  绘画艺术在宫观里也同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在福州仓山区白泉庵古迹与台江区帮洲广慧庵古迹里,都可看到大门两扇的门神彩绘,即神荼、郁垒,十分威武;墙上则绘画差役手持竹棒、作惩审恶人的姿态,十分有力,给人以震憾与威慑的力量,也增添了宫观庙宇的肃穆性与神圣感。因此说宫观里的绘画所起的作用不是一般绘画的审美情趣,而是心理的祈求与心灵的感应。

      在福州东门外的东岳庙里,甬道的入口右墙壁上,新近发现了一组难得的壁画,系明末的作品,原先在”文革”中被石灰粉刷覆盖,近才被洗刮重新现出,共有三幅,每幅画5个人,有男有女,笔触细腻,人物均作舞蹈状,服饰上系有彩带。反映妇女孕育的艰难。尤其是福州十邑中的古田临水宫后殿的长幅壁画,最为壮观。它把陈靖姑从闾山学法、抗旱祈雨,斩蛇除妖,直到得道成仙的经历过程,都以绘画形式表现,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高超绘画技巧,这种用壁画来描述一个人的生平事迹,这在我省绘画美术史上还十分罕见。

  四、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在民间宫观也十分引人注目,由于宫观与寺院一样带有旅游文化属性,所以宫观里的书法便成了供人们欣赏的一种艺术品和临摹物。

     

      宫观书法集中在石柱楹联、戏台戏联、名人题字以及碑刻等方面。福州威肃路的裴仙宫,几乎成了书法展览厅。石联、竹联、木联琳琅满目,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题的“墨林荟萃”与肖心涛行书“妙启玄机”的青石匾格外引人注目,张格心副省长的楷书《裴仙师其人词》五言古诗:“闽垣肃威路,榕树千载陈。真人裴仙师,显赫感威灵。香火绵不断,护国复佑民。先贤留墨宝,永世得垂名。”此外还有90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朱棠溪的楷书“古树美景著千秋,胜地清香溢百星”,全国道教协会副会长谢宗信的中堂行书“抱元守一”,全国书法一等奖14岁陈敏的楷书对联和名家山水国画,以及新加坡、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的侨胞的题联,洋洋大观,令人目不暇接。整个宫观宛然一座艺术殿堂,给人古香古色、高雅脱俗之美感。福建建都城隍庙的新对联,由卢美松、刘湘如等撰文,蒋平畴等五位青年书法家与虞孝龙等用楷、篆、魏碑等体书写镌刻。纪念宋代民族英雄陈文龙的尚书庙,石联甚多,其中保存有民族英雄林则徐亲笔撰写的:“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百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严复也为尚书庙撰写三副对联。其中一副书道:“入我门来,总须纳于扪心,细检生平黑籍;莫言神远,任汝穷奸极巧,难瞒头上青天。”另一副写道:“十万家饭美鱼香,唯神之助;百余乡风清魔伏,为民所依。”这些名人对联皆分别用真、行、草等书法书写,诗文相得益彰,各臻其妙,溶历史、文学与艺术为一体,成了难得的文物。
   
  此外,一般民间宫殿都建有戏台,戏联成了一个特有的文化艺术,给人心跨越时空的感受。
   
  综观上述,民间宫观文化艺术同样包括文学、戏剧、音乐、绘画、舞蹈、雕塑等多种文化形式与表现手法,即有静态,又有动态;即有时间,又有空间;即有入世,又有出世,它的感染力与魅力比起其它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更为强烈,其影响是潜移化的,甚至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心领神会”便是最好的注疏。

作者:刘湘如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