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剧种在福州(上)
民族英雄林则徐千古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已成为福州城市精神的表述语。它反映出福州人不排外,善相处,包容性强的广纳襟怀。早在明清时代,江苏的昆山腔(今昆曲、昆剧)、安徽的徽调(今徽剧)以及由江西弋阳腔而演变的四平腔(今称四平戏)分别由苏、皖、赣三省千里迢迢传入福州,并被闽剧所吸收、融汇,使闽剧成为一个多声腔的地方大剧种。
文人雅士钟情昆剧
昆剧是我国现存的古老、最优雅的一个地方剧种,它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400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从发祥地苏州传入福州。最早发现记载的是明万历二年(1574年),杨四知在福州担任福建巡按,监察御史时,他在《兴礼教正风俗议》中写道:“闻之闽歌,有以乡音歌者,有学正音歌者。” 这里的“正音”,指的就是昆剧,因为昆剧是用“官话”(又称“官音”)演唱的。万历年间,福州人邓原岳在《西楼集》卷十《闽中元夕曲》中,有一首诗描绘福州元宵节闹市演唱昆曲的情景:“今霄雨霁动新凉,短拍长歌夜未央;学得昆山齐按拍,还珠门外月如霜。”诗中的“还珠门”,即今福州鼓楼前。而在江苏、四川、浙江、江西等省从政多年的福州名人曹学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遭奸臣魏忠贤迫害,被削职遣返故里。他在闲居福州西郊洪塘村时,便组织了府中僮婢办起了演唱昆剧的“儒家班”,又称“儒林班”,邀请社会上的艺伎前往演唱。据《福建通志》“曹学佺传”记载,当时他“构筑石仓园,设池馆林木之胜,且蛾缘粉黛,出入肩随,歌童狎客,晨夕满座,自以为乐。一时仕宦及墨客诗人游闽者,无不倾倒。”明末,曾在福州任福建按察使的周亮工,常被曹学佺作为贵宾请去观看昆曲演唱。他在《闽小记》里记载:“能始(按:曹学佺字“能始”)家有石仓园,水土佳胜,宾友歙集,声会杂进,享诗酒谈燕乐,近世所罕见也。”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秋节后一天,曹学佺在福州城内乌石山凌霄台宴请从江苏远道而来的著名戏剧家屠隆和福州推官阮自华,并带家班前去演出:“明月悬为幔,华灯绕作屏。闾阎有歌曲,醉里也堪听。”当屠隆要离开福州时,曹学佺又由家班演唱昆剧为他送行:“阳光歌罢渭城朝,恨结云峰黯不消。半岁简出催去棹,满囊诗卷滞征桡。难试别泪江头雨,新长离愁铎作潮。暂借余闲聊卜夜,传奇高演烛高烧。”可见当年的盛况,一时被传为佳话。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冬天,许多福州的名人雅士会集在西郊石仓园的夜光堂里,观看曹府儒家班的演出。吴兆在《列朝诗集》中写道:“粉黛钗横影,雕窗烛散辉。不堪弦歌歇,残月尚栖帏。”当年参加演出的多是女演员,现已知名字的有文娱、玉翰、小双、小环、芝卿、小苏、长君、乔氏等人。她们除常在石仓园自娱自乐演出外,还经常被曹学佺带到官宦府第演出,有一次,曹学佺带女演员卓长君等人到三坊七巷光禄坊里的陈泰始家演出。陈泰始万历年间曾在江苏嘉定县担任过县令,平时喜欢昆剧,因与当朝宰相不和,引疾返乡。他也在衣锦坊家里蓄有“一部歌童”,经常演出昆剧以自娱,自己还扮演大花角色,因而有“陈大花”外号,其它被戏称“陈大花宅”。他与曹学佺的家班互相往为,交流演艺。当年在福州演出的昆剧传统剧目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位于光禄坊里明末书法家许目溪私人园亭“紫藤花庵”里,演出了汤显祖的《邯郸记》、曹学佺石仓园里演出的《紫玉钗》以及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昭君出塞》、《呜凤记》、《彩毫记》、《蔡襄》、《子都》、《卓文君》、《女运骸》等。
由于昆曲用苏州话演出,声调柔软优美,而福州话则比较高亢,为了适合福州方言演唱,曹学佺与一班文人雅士一起研制一种新腔,把昆曲中有代表性的曲牌唱段抽出来,融汇在一起,如将“桐城”、“苏落”、“双叠翠”、“玉娥郎”、“四不象”、“桂枝儿”、“耍孩儿”、“青江引”、“三句半”、“银柳丝”、“古儿天”、“六娘子”等13种腔调合成一种调叫“十三腔”。并用福州方言来演唱,十分成功,后来成为闽剧“逗腔”中的有名腔调传唱至今。
值得说明的是,到了清末同治年间, 唱昆剧的儒林戏与唱江湖调的江湖戏、唱洋歌调的平讲戏开始融为一体,福州民间称为“前三合响”,到了光绪年间“前三合响”又得到发展,并出现“榕腔”这个名称,于是宣告闽剧的正式形成。
走村串寨的四平戏
四平戏古称四平腔,盛行于明清时代,以“亦文亦武、雅俗共赏”而著称。明末嘉万时从江西与浙江传入了福州十邑的福清、平潭、古田、屏南等地。因各地方言不同,在福清、平潭称“词明戏”,在民间南称“庶民戏”,在宁德称“素平戏”、“说平戏”。清末以后,该剧种在外省突然消失,全国戏剧界专家都认为这个古老剧种已经消亡了。可是意想不到的是,笔者于1981年8月在赴闽东地区进行地方戏曲与民俗文化调查时,意外并戏剧性地在屏南等地发现了四平戏,于是一时轰动了全国戏剧界。从1981年到1983年,笔者先后6次到屏南县,并深入到十分偏僻的一个叫“龙潭里”的山凹里,进行采访调查、研究。发现该村从明末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存着古老的四平戏,且代代相传已有十七、八代之久,传承不辍,令人惊喜。尤其是龙潭村全村100多户1000多人全都姓陈。戏班有个严格的班规团约:“只准传媳,不准传女”,怕女儿出嫁会把技艺带走流失到它乡。据老艺人说,传统剧目有100多个,常演的有《演香破洞》、《宝莲灯》、《白兔记》、《刘锡乞火》(《华山圣母》)、《王十朋》、《全十义》、《杀狗记》、《拜月记》、《中三无》、《彩楼记》等,这些都是宋元南戏与明代传奇剧目,并在老艺人家的屋梁上,发现躲过“文革”时“破四旧”而幸存下来的20多本手抄的清代四平戏剧本,成了全国独有的珍贵戏文物。
龙潭村四平戏的演出也很特别,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会帮腔,一唱众和,气氛十分热烈。全村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唱戏。相传有一户人家的儿子外出晚归,敲门时用戏里的唱段来唱,屋内的老母出来开门时,也用戏里的唱段来对答。更有趣的是,如果戏临开场时,某个角色演员突然身体不适,或家中有事临时未到,这时台下便有人自告奋勇上台扮演,可见龙潭村四平戏之普及。
龙潭村的四平戏表演十分独特而精彩,跑龙套的“穿花”舞蹈变化多姿,尤其双方对打的场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丑角表演插科打诨,常会临场发挥,用本地方言谐音逗趣,甚至用人来当道具,如弯腰拱背当桌子,两人直立当门扇,久坐不动当神像等,不但节省了道具的制作费用,还少了搬动的不便,而且保留了宋元南戏的遗风。
此外,龙潭四平戏还保存有真刀真枪的表演技艺,演员能从五张高叠的桌子上,手持短把,翻身而下。而台沿正当中,插着两把刀,演员的头部要正好翻落在这两把利刃之间。凡表演这种特技的艺人,班主都要跟他签订生死合同书。如果成功,加倍赏银;如果不慎丧命,便赔付一口棺材。由于这种特技十分危险,以后便失传了。然而,真刀真枪还有使用,一来体现演员的技艺高超,二来作为戏班翻山越岭、走村串寨演出时,途中对付土匪、强盗的自卫武器。
四平戏还流传许多有趣的戏谣民谚。如“唱得切、宝带别”,说的是《宝莲灯》(又称《赠宝带》)是一出重头唱工戏。
“第一好,苏秦唐二嫂,伯喈红带袄”。说的是《苏秦》与《蔡伯喈》中的“唐二嫂”与“红带袄”的这两个唱段最好听。
“会唱是芦林,不会唱是啼人”。说的是《芦林会》这个剧目,唱得好十分感人,唱不好像是在哭啼。
“龙潭四平好,武戏武松杀嫂,文戏扇坟取脑,半文半武关公送嫂。”这三本戏是龙潭四平戏常演的保留节目。“龙潭本姓陈,世代学四平”、“请戏无处寻,龙潭找四平”、“玉洋出茶瓶,龙潭好四平”“看戏屏南班,下酒老鼠干,零吃地瓜干,配粥豆腐干。”等都反映屏南龙潭的四平戏在福州十邑乃至闽东、闽北地区都非常有名。
由于四平戏艺人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外出演出,走村串户,翻山越岭,流动性大,所以外地人往往叫它为“江湖班”。民谣唱道:“临门唱,江湖班,戏台搭在后门山。丈夫去做戏,妇女管田山。虽过六月四,还有八月三。”最远的地方它们还到江西、浙江去演出,所以影响很大。由于四平戏有不少音乐曲调十分优美,容易流传,传统剧目又十分丰富,所以清末以后便被闽剧所吸收,不少艺术元素融入了闽剧,但作为独立的古老剧种却完好地保存在屏南,并有半专业性质的剧团存在,所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