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艺术在福州
我国的早期话剧是于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民国元年(1912年)前后,闽籍留日学生在日本新剧运动的影响下,加入了第一个演出话剧的团体——春柳社。他们回闽后便在福州组织文艺剧社,第一次公演《北伐》剧目。福州人林天明在该剧中任导演、演员与舞台美术于一身。
从1913年至1916年,林天明在福州组织文艺剧社,在东街口文艺剧场演出,先后公演了《爱国魂》、《血手印》、《落伍》、《卖国奴之末路》、《军人之妻》以及根据福州名人林纾翻译的法国名著《茶花女》改编成的同名话剧。
民国八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上海的民兴剧社来到福州演出话剧,成了第一个在福州演出的外省话剧团体,其演出虽然没有音乐唱腔与乐器伴奏,但情节生动,布景写实,道具很像,贴近生活,内容反映时人时事,加上演员穿戴时装,不再男扮女妆,使福州的观众大感新鲜。当时除了最受中小学师生的欢迎外,连闽剧界的艺人也组织前往观摩学习,大开眼界。当时民兴剧社在福州演出了《西太后》,《箱尸案》、《空谷兰》、《珍珠塔》等剧目。其中《箱尸案》,还被闽剧移植改编,并由郑奕奏主演。而郑奕奏主演由话剧改编成闽剧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节目是《新茶花》。它描写年轻的新茶花被人拐卖,身陷妓院的故事。剧情中有一场是新茶花手弹风琴边唱边诉身世,十分感人。但要求扮演新茶花的演员一要会弹风琴这个洋乐器,二要会简谱(过去闽剧艺人学的是工尺谱),郑奕奏不畏艰难,把风琴抬到宿舍里,每天晚上苦练到下半夜二点,并请人教简谱。经过一个多月的刻苦学习,终于成功上演,一时轰动榕城,连续满座达二三个月之久。于是民间流传“奕奏自弹西洋琴,满台泪洒新茶茶”的佳话。
在话剧艺术的影响下,福州闽剧舞台上曾一度出现过编演时事戏的热潮。紧接《新茶花》之后,郑奕奏第二个誉满榕城的仿话剧、身穿时装演出的剧目是《孤儿血》。郑奕奏扮演剧中的女主角郑桃珠。该剧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游览福州鼓山时,产生爱恋,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故事。奕奏声情并,唱表俱佳,故引起了里巷阖闾传唱不绝,红极一时。其中的主要唱段,连理发店的师傅和拉人力车的工人都会哼唱。闽剧四大名旦之一、省闽剧“老艺人之家”会长黄荫雾回忆说: “有一天夜晚,我从福州城里回南台,一位拉黄包车的,居然唱起《孤儿血》中的‘见报章’唱段来,而且走板行腔,具有郑派”的味道。”他说: “拉车跑累时,哼几句郑腔,能解除疲劳。”可见郑奕奏的艺术魅力之大。这出戏当时“善传奇”班常在南台瀛洲戏园演出,观众踊跃,许多人买不到票,一直站在门口等退票。福州解放前戏院有规定,凡戏演到最后一场时,大门便打开,可让无票的人随便入场观看。但郑奕奏主演的《孤儿血》却不一样,戏快演完了,场外还有许多人愿意拿出五分钱(当时叫银币半角)来买一张站票,入场“尝一尝尾味”,引以为快,过一下“戏瘾”。当时剧场每月演二十几场,一直连演一、两年而不衰,当时百代、高亭、联声等唱片公司,都曾将他的唱腔灌制唱片,畅销海内外。可见话剧艺术对闽剧产生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是福州话剧的发展繁荣时期。当时仅福州市内就有“流星”、“新月”、“学苑”、“时代”等话剧团体,上演了《芦沟桥》、《生死线》、《为国牺牲》、《新战士》、《还我河山》等节目,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我国的罪行,宣传我国军民奋勇抗战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福州中学的师生还用方言演出了《反走私》、《渔村劫》、《中国妇女》等剧目,扩大了在民众中的宣传与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位福州小学教师创作的《保卫福建》,取材我省人民抗日斗争的动人事迹,现实性强,又富有地方题材特色。此时,福州英华中学、华南附中迁到内地古田山区的师生,先后排演了《国家至上》、《最后一计》等,推动了古田县的话剧活动。
1937年秋,长乐县苗圃主任项德崇(即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与民众教育馆馆长陈似云、作家陈婴子等组织起“明天剧团”,深入到城镇乡村演出《枪口对外》、《杨子江暴风雨》、《可爱北平城》、《喷火口》等话剧。项德崇还在演出之前向广大观众介绍抗战形势;演出后又专门组织妇女宣传工作,动员女职工、女学生,家庭青年妇女共有30多人参加各种宣传演出活动。
同时,福建省抗敌后援会等团体还先生出版了《抗战剧作选》半月刊、《抗敌戏剧》月刊、《剧教》月刊、《福建剧坛》半月刊、《剧友》半月刊等和24个单行本,发表大量话剧作品,供各地演出。在福州出版的《福建民报》、《南方日报》还专门开辟“戏剧”专栏,起到了教育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的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世纪五十年代初,福州开始出现第一个专业性质的话剧演出团体,如1949年由山东国防剧团为基础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文工团,随军进入福州后改编为福建省委文工团,在福州演出话剧。与此同时,解放军第10兵团、31军、28军、29军等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也在福州等地演出《思想问题》、《龙须沟》等剧目。
1952年,福建省委文艺工作团改编者为福建省话剧团,团址在今白马北路。从此,福州的话剧进入了创作的时代。反映地方题材与闽台关系的剧目纷纷上演。如1954年以螺洲橘乡农民农业合作化生活为题材的《种橘的人们》,同年9月参加华东区话剧会演,荣获演出奖。1955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影片,改名《闽江橘子红》,许多镜头均在螺洲拍摄。
由省文化局局长陈虹等人创作的反映九龙江地区农民发扬“丢卒保车”精神抗旱引水夺丰收的《龙江颂》,1963年参加华东区话剧会演,并选调到北京作汇报演出,获文化部创作奖与演出奖,“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改编为京剧“样板戏”,并拍成电影。
改革开放后,以福州马尾港为背景,反映中日两国阔别35年的夫妻重逢,引出一个异国情侣恩恩怨怨感人故事的《泪血樱花》,由福州作者郑锡同、陈健创作,由福州市人工团首演,后又由省话剧团演出,获得很大成功。1979年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调演,由福州市文工团与省话剧团联合演出,获文化部创作奖与演出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擅长及时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话剧得到了空前的繁荣,除了省话剧团(现为省人民艺术剧院),创演“探索剧”、“课本剧”走入校园、福州市文工团(现为福州市歌舞团)编演小品走进基层,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外,福州市的三山艺术团,各大专学校的业余文艺演出团体也都喜欢编演话剧。据1956年至1997年统计,全省共创作演出的话剧(包括小品)节目达500多个。
2000年由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沧海争流》获得文化部第9届“文华奖”。同时在南京举行的第6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中,荣获本届艺术节大奖。
由文化部、重庆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第六届优秀话剧展演于2010年4月2日在重庆市举行。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原创的反映冰心及其父母之乡的大型主旋律话剧《我的父母之乡》以独树一帜的舞美灯光和精湛的演技,入选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