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濂浦炽”大厝与正阳门、颐和园的一些事

2012-06-16 17:08:39来源:福州日报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林浦,留存着南宋端宗皇帝行宫、朱熹讲学的濂江书院、始于明代的尚书文化等遗迹,为诸多旅游者所欣赏、称道。村中那座建于清末、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豪宅,俗称“濂浦炽”大厝,也越来越被有识之士关注。人们呼吁,应把它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存,以展示近代中国建筑和人文精神的丰富多彩。

      “濂浦炽”大厝肇始人林秉珰,字松卿,号永茂,又名林寿熙,小名“炽炽”,当地人均以“濂浦炽”称之。他从小聪明伶俐、善解人意。15岁离村去福州三保木材行当学徒,因勤奋励进,深得老板器重,委以记账、档手之重任。出师后,他看到木材行业的发展前景,便联络几位至亲,合资开办了谦记木材铺。没几年,生意兴隆,规模扩大,买卖做到北方,在天津开了分号,逐渐成为八闽巨商、全国颇有名气的木材商。

      林秉珰谙熟商家发展之道。他在行商之中,结交了福州同乡,官拜顺天府府尹、商部侍郎、邮传部尚书的陈璧。正是依靠这个关系,他干了一生中最为得意的3件事:一件是承揽了重修颐和园的木材供应;另一件是为重修正阳门捐了一笔巨资;再一件是为自己捐了四品候补道员。这3件事使他名利双收,密切了与朝廷及某些要员的关系,特别是与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关系。

      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焚烧和损毁了正阳门和颐和园。1901年两宫回銮后,决定重修这两个地方。林秉珰看到这个既可发财又得风光的机会,便通过袁世凯、陈璧的关系,承揽了重修颐和园的木材供应。当时,福建大山里有许多上等木材,只要水陆兼程,运到北京,就赚大钱。重修颐和园,木材很紧缺。昆明湖西堤外孤岛上曾有一座3层高的治镜阁,后来拆毁了,许多人都以为是八国联军干的。其实,是修园子时拆掉的,把大梁高柱挪作它用。林秉珰把木材供应这件事做好了,自然得到慈禧太后和朝廷的欢心。

      正阳门在都城九门中,有高控中枢,内向“拱卫宸居”,外向“隆示万邦”的国门地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清廷下诏,派直隶总督袁世凯和顺天府府尹陈璧“核实查估修理”。当时,清政府一时拿不出钱,只好由袁世凯带头倡导各省大员捐资助修。但在人心离散的局势下,捐资之议应者寥寥。清朝最后一位直隶总督、时任漕运总督的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里记述,自己拿出9500两“养廉银”,并凑整一万两“作为报效重修正阳门城楼之需”。

      《濂江林氏族谱》记载,林秉珰为修正阳门也主动捐了一笔钱。正阳门竣工时,刻石记录捐资者名单。遗憾的是,这块碑现在找不到了,也不知林秉珰捐了多少。《北京正阳门》一书介绍:“这次修复正阳门,统共用银四十四万三千两。”

      林秉珰在承揽重修颐和园木材供应中发了财,便在老家林浦村大兴土木,修了“濂浦炽”大厝。豪宅修成了,他也没住几天。因为,据说有人举报,他在承揽木材供应中,夹带营私,以此牟利。实际情况是,陈璧事发,他受牵扯;议处期间,突然亡故。时为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初八日,寿仅43岁。关于他的死因,坊间有种种流传。有说当时刚好由陈璧主审,陈璧私下问他要命或要钱,结果他选择了“吞金自杀”。秉珰死因,无史料佐证,至今仍是一个谜。但上述流传不可信。查《清史稿》及光绪、宣统两朝的《上谕档》,陈璧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增设商部时任右侍郎,十一月迁商部左侍郎。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迁升邮传部尚书。宣统元年一月十六日遭御史弹劾,十八日即以“开支用款颇多糜费,前后所调各员不免冒滥”之由被革职。这些史实说明,从职责管辖看,陈璧不可能是主审官;林秉珰临终前,陈璧已革职,也不可能接触他了。

      林秉珰墓地现在湖地里村。墓地原有一块神道碑,上书“清诰授资政大夫直隶候补道秉珰松卿林公神道”。如若是临难自尽,朝廷不可能给予“诰授资政大夫”的追封殊荣。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林秉珰曾孙曾在神道碑旁留影,只是驮碑的赑屃头被砸了。后来,这块神道碑移到林浦村口道旁,与其先祖林瀚尚书之侄、明代潮州府同知林庭模的墓道碑排列在一起。

      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史观。林秉珰作为商人,为经营和发展,他有逐利迷金一面。但他为重修正阳门、颐和园出钱出力,对弘扬中华民族正气,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起了积极作用。对此,后人应予以敬重和铭记!

作者:林章清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