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古戏在福州
在今年6月9日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上,福州除了在三坊七巷、南后街举行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外,还在凤凰剧院展演专程从泉州来福州演出十分古老经典的宋元南戏传统剧目《朱文太平钱》、《莲花落》、《入山门》、《桂英走路》、《十朋猜》、《大闷》、《赏花》、《井边会》、《裁衣》、《十桥入窑》等罕见的七、八百年前精彩的梨园戏,让福州观众大饱眼福。同时,连续三天举行梨园戏非特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会上有来自台湾著名的戏剧家、大学教授曾永义、王秋桂、蔡欣欣,韩国汉阳大学吴秀卿教授,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舞美专家、研究员龚和德,与来自四川、江西以及我省戏剧界的专家学者100多人。
梨园戏是我省五大剧种之一(其它四个是闽剧、莆仙戏、高甲戏、芗剧)。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梨园戏这个剧种名称既古老又很奇特。众所周知,我国地方戏剧种现存已知的有300多种,它们都是以产生的地区名称来命名的。如形成于福州的叫闽剧,形成于上海的叫沪剧,形成于四川的叫川剧,形成于北京的叫京剧,形成于安徽的叫微剧,形成于武汉的叫汉剧等。然而,为什么形成于我省泉州的地方戏不叫泉剧而叫梨园戏?而“梨园”这名称本身是指“戏曲”,是个“统称”,怎么来作为一个地方戏的名称?这至今仍成为一个迷。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明皇玄宗李隆基时代,当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歌舞盛行。玄宗皇帝十分喜爱音乐歌舞,而且自己还会化妆粉墨登场,表演丑角。当时宫廷里蓄有许多歌舞音乐艺人。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和宫女数百人于梨园学歌舞,有时亲加教正,称为皇帝梨园子弟。”这是说当时皇帝教艺术人演出的地方是在皇宫里一个梨园内表演的。于是后人便叫戏曲界为“梨园”,叫艺人为“梨园子弟”。而我省的梨园戏便是沿袭这种古称,正说明这个剧种的古老。
另外,唐代的音乐,随着中原人士大量入闽,他们带来了十分古老的南音,这种音乐到了泉州便在民间流传并保存至今,而且这种南音成了梨园戏的主唱腔,同时,至今梨园戏仍称艺人为梨园子弟。笔者曾在一本古籍中发现这样一句话:“福建地僻海隅,系古避乱之地,易藏古物。”这句话对于我省至今仍保存七八百年梨戏,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梨园戏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一个剧种分三个流派(笔者认为是三个路子)分别是“上路”、“下南”、“小梨园”。它们唱的音乐唱腔都一样,可就是演出的传统剧目不一样,各有自己保存的一套。俗称“十八棚头”,(即各有18本看家戏,代代演出不辍),例如,“上路”流派的有:《朱文太平钱》、《赵真女》、《王魁》、《刘文龙》、《王十朋》、《朱买臣》等,全都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剧目。(南戏是南宋时期形成于我国东南沿海,用南曲演唱的戏,它是我国戏曲成熟的标志)这些七八百年前的戏,在我国其它省份早已失传绝响,唯独保存在我省泉州梨园戏(还有莆仙戏也保存一部分)里,所以梨园戏被我国戏剧界专家视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因为七八百年前的戏至今还能在福建舞台上看到,这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基地,尤其是《朱文太平钱》被视为“海内孤本”。因为在《永乐大典》卷13989“戏文”中只存目而无文,而在钱南扬教授《宋元戏文辑佚》中,也只收集到《朱文太平钱》的三支残曲,到底《朱文太平钱》内文如何一直无人知晓。1953年梨园戏老艺人许书美在晋江县民间地摊上,偶然发现一本清道光年间抄本《朱文太平钱》,欣喜万分。这次人们在福州看到的《朱文太平钱》就是根据这个古本进行整理演出的,十分难得。这个古本现在被视为珍贵文物,保存在省艺术研究院里。
“下南”与“小梨园”这两个“流派”与“上路”流派一样,也有各自的“十八棚头”18本看家戏。由于过去戏班里的艺人大多是没文化的,为了让艺人记住自家的18本戏的名称,戏班老板便编出各自的联诗口诀。例如“上路”派的:“二苏程鹏举,三朱尹刘林,姜曹杨文使,三王赵孙蔡。”诗诀里的“二苏程”即《苏秦》、《苏英》和《程鹏举》,“三朱”即《朱文太平钱》、《朱寿昌》、《朱买臣》,“尹”是《尹弘义》,“刘”是《刘文龙》,“林”是《林浦》“姜”即《姜明道》、“曹”即《曹彬》,还有《杨文使》。“三王”即《王十朋》,《王魁》、《王祥》,“赵”即《赵盾》,“孙”即《孙荣》,“蔡”即《蔡伯喈》。
下南流派的剧目如《范睢》、《岳霖》、《周武德》等十分罕见,文词通俗,保留浓厚的地方乡土气自息。
“小梨园”流派传世剧目有《吕蒙正》、《蒋世隆》、《刘知远》、《郭华》、《董永》等,都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文词典雅,表演细腻。值得一提的是,“小梨园”属于豪门富室的家班,历代班主都是以契约的形式在民间收买七、八岁至十一、十二岁的贫苦人家的子弟到富人家里组成儿童班,学演梨园戏,供富豪人家娱乐。富豪人家太太、小姐住在深闺宅院,平时不能外出到戏院抛头露面混在人群中看戏,所以才想出这种成立家班的方法,并在府第大院里建造小型戏台,与福州三坊七巷里的“水榭戏台”一样。由于戏台小,他们演的都是文戏,没有武戏。加上他们年纪很小,所以称为“戏仔”,又因他们一个班出场演员只有生、旦、净、末、丑、贴、外七个角色,所以又称为“七子班”。这些小孩子五年至十年后,已经长大成了,班主就叫他们“散班”各自去找门路。而班主又重新招聘组织童龄班以供继续在家里娱乐,这种文化现象,在全国各地实属罕见。而大人演出的“上路”、“下南”派则称“大梨园”。
到了明代,梨园戏进入了最繁盛时期,其音乐声腔被称为“泉腔”,与明代我国著名的“四大声腔”(弋阳腔,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相媲美,并创作出以泉州书生陈三与广东潮州姑娘黄五娘在一次元宵灯会上相见而生戏剧性的故事为题材的《陈三五娘》(又名《荔枝记》、《荔镜记》)。由于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跨省界的,所以广东潮州也有这个传统剧目。该戏于明万历年间由我省麻沙出坊刊刻出版。1956年10月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梨园古戏开新花,进入一个创作、演出、研究的新时代。著名的剧作家王仁杰创作的新编古装戏《节妇吟》,获福建省第17届戏剧会演剧本一等奖。1988年又获首届中国戏剧节、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他创作的《董生与李氏》在我省首届百花文艺奖中荣获一等奖。其主演著名女表演艺术家曾静萍获福建第一个全国戏剧梅花奖。
此外,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它还保存许多古老有趣的习俗。梨园戏经常被人家请去作生日庆贺寿诞演出。首起在锣鼓经敲响之后,先要演“贺寿”节目,贺寿有大小之分。“小贺寿”即表演“八仙庆寿”场面。因梨园戏只有七个角色,扮“八仙”缺一个,就由其中的一个角色手上抢“孩儿爷”凑数。“大贺寿”场面较热闹,有唱词、道白。由李铁拐登场引各仙上,最后以“弄仙姑”(李铁拐戏弄何仙姑的表演)作结束。
贺寿后接着演“跳加官”。先由一个演员扮天官,头戴假面具,身穿大蟒袍,头戴官帽,手持木笏,上台作请神、拜寿、升官、晋爵等舞蹈动作。最后从袖中抖出一红布条,上写吉祥贺语。祝东家“福禄双全,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跳加冠毕,主人会向台上跳加冠扮演送红包。
我国民间有“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祖师”之说。诸如茶叶祖师是陆羽,豆腐祖师是刘安,酒的祖师是刘伶,理发祖师是吕洞宾等。而戏曲界祖师则多供奉雷海青,梨园戏称之为相公爷。民间传说唐明皇时,有一位苏丞相之女,终年深居闺房。一次春暖花开时节,奶奶与丫环邀小姐到后花园游春赏花。小姐见有一株花结出红艳艳的果实,便随手采几颗放入嘴里吞下,不久,小姐便开始怀孕,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此事被丞相发现,认为女人末嫁而孕是件见不得人的家丑。于是待小姐分娩,见是一个男孩,丞相便叫奶妈趁夜黑,把婴儿丢弃到郊外一块水田旁。过几天,丞相与小姐都非常想念这个男孩子,便叫奶妈到田里去寻找这个被丢弃的孩子。想不到奶妈在田旁发现这个弃婴还活着,而且旁边有几只大螃蟹吐着泡沫喂养他,认为十分神奇,于是便把这小孩抱回府里。但是,由于这个小孩是由螃蟹喂大的,所以长大后一直不会说话。等到十八岁那年,唐明皇做梦游月宫,听到天上音乐便取回了乐谱,但无人识别、演唱,于是张榜天下招贤识别天书者。皇帝特命丞相专办此事。丞相正在苦恼时,突然这个年已十八岁的哑巴,便开口大笑,并说他认识这“天书”,于是承相便带这个神奇的“外孙”去朝见皇帝,并在宫殿里演奏月宫音乐。唐明皇非常高兴,便赐他为状元,并封他为翰林院大学士,在皇宫梨园里教乐土宫女演奏。
不久,“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唐明皇携爱妃杨贵妃及高官们逃往四川,安禄山在宫中把苏丞相的外孙(此时已取名雷海青)抓起来,并令他与其它宫女为叛军演奏歌舞。雷海青当场将手中的琵琶向叛贼安禄山头部掷去,可惜未中,雷海青被捕,并被处车裂酷刑而死。“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明皇回到长安宫中,听到乐师雷海青壮烈牺牲的消息悲痛不已,便封雷海青为“天下梨园都总管”,意思是天下戏班的祖师爷。于是梨园戏,以及福州的闽剧、评讲戏,四平戏等许多戏班艺人,都供奉雷海青为祖师,并塑像朝拜。由于雷海青显圣时,他背上插的那面绣有“雷”字的上半部“雨”字被云遮住,所以民间又称他为田元都。又由于他生前是由螃蟹的唾沫喂大的,所以在塑像里,他的嘴巴边上要画一只螃蟹,这便是掌故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