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州的方言熟语歌谣看福州人的个性特征
探讨福州人个性特征的途径有多种,而借助对福州的方言歌谣、熟语的分析,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福州的方言歌谣、熟语是由众多的福州人经长期的共同参与、创作、修改而形成的,同时又是由众多的福州人将其流传于后,故其中所体现出的情感、心理、个性特征,就不可能仅仅属于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属于众多的福州人。那么,从流传于今的福州的方言歌谣、熟语所折射出的福州人的个性,都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福州人最明显的个性特征是好戏谑,且善于戏谑。具体说,就是地道的福州人很喜欢、且很擅长于用一些土得掉渣、俗而近野、形象如见、谐谑生动、有的甚至令人捧腹的方言歌谣、熟语来自我解嘲,或嘲笑、讽刺、揭露某一种人或某一种事。
“拾猪屎碰着猪病泻” (本文所举福州熟语、歌谣,均须用福州方言念读),“八背(倒霉)煮水都会夹鼎(粘着锅底)”,这是福州人在碰到人生不如意事、遇到沟沟坎坎时,常用来自我解嘲的熟语。熟语中的靠“拾猪屎”以肥田以养家糊口的人,以及那位“煮水”者,真是运气不佳、倒霉透顶,但这些在生活中形成的熟语却反映了福州人善于自我解嘲的个性:一方面坦率承认自己倒霉,但另一方面,却不因倒霉而哀叹,相反,这些谐谑而生动的熟语却很可能给倒霉者带来轻淡的一笑,从而使他获得心理上的一定程度的平衡,即使这平衡仅仅是短暂的,也比无休止地怨天尤人好一些。此外,福州的其他一些熟语,则更体现出福州人在自嘲中还隐含着乐观情怀的个性特征:“坎爿(小瓦片)也中垫桌骹(脚)”、“乞食(乞丐)伓(不)过烂柴桥”。一方面自嘲自己如小瓦片之被人遗弃,如乞丐之沦为社会最底层,但另一方面,又相信自己至少还有垫桌脚的作用,相信明天或许能看到希望。其他如“留命看太平”、“活礼(助词)若伓乐,死礼硬核核(硬梆梆)”等,也都是这种个性的体现。
福州人好戏谑、且善于戏谑的个性还体现于那些用以嘲笑现实生活中有较明显的这缺点、那毛病的人的熟语、歌谣中。这类熟语、歌谣不仅数量多,而且嘲笑的对象相当广,据笔者粗略统计,约有40多种人都在被嘲笑之列。如“真鸟仔(即鹊鸲、俗称粪坑鸟,一种形似喜鹊的小鸟),飞过溪,时(找了)一只( 一个)老妈(老婆)勿会开通(不开窍)。十二月皮袄掏(拿)去洗,六月天火笼抱礼烘。”这是嘲笑脑子有点不清楚的“老妈”,“吓一吓,鹅变礼鸭”,这是嘲笑胆小怯弱者、或对现实中的某一个人特别恐惧害怕的那种人;“鬼囝(小的鬼)无(没)见过大猪头”,这是嘲笑没见过大世面的人;“上半冥(夜)肖鸡(生肖属鸡),下半冥肖鸭”,这是嘲笑主意、话语多变的人;“江礼伓去讨,碗礼对头(相互)夺”,这是嘲笑不到外面讨生活、却在家里相互争夺的人,“衣裳襟(此指衣服的下襟)乞侬(被人)牵去(扯去)拭屎都勿会八(不知道)”,这是嘲笑被人耍弄还不知道的呆子:“鼻屎当盐吃”,这是嘲笑吝啬、或过于节俭的人;“掏(拿)箸遮鼻”,这是嘲笑想极力遮掩自己不光彩之处的人;“程咬金三下斧”,这是嘲笑本领极为有限的人, “猴戏未做,猴脾(脾气)先起”,这是嘲笑凭借自己有那么一点小本领而经常耍性子的人;“骑马拈(拿)具杖(拐杖)”,这是嘲笑胆小、过分谨慎的人;等等。可以说,凡是福州人认为应当加以嘲笑的对象几乎都被这些熟语、歌谣嘲笑到了。福州人好戏谑的个性于此显豁可睹。再者,由于这类熟语,歌谣都是取材于人们所熟知的现实生活,任何人听了都会有一种亲近感,加之话语当中虽有嘲笑的意味,但嘲笑的分量并不很重,有的与开玩笑、说笑话相差无几,所以被嘲笑的人,一般不会因之而很不高兴,更不可能恼怒,而这正是福州人于好戏谑的同时,又善于戏谑之个性的体现。此外,在这类熟语、歌谣中,固然有一些语言较文雅的,如“去和尚寺借篦梳”、“上轿缠骹”等等,但更多的,则是俚俗之语,有的甚至是无遮无拦、毫无顾忌的村野粗语。如“拉屎也无(不)看风势(风向)”、“做鬼也勿会抢(抢不到)冥头(初夜时)米齐(此指用糯米做的一种食物,多用于祭祀)”、“新粪坑,好拉屎”、“大目勿会看见(看不到)灶”、“吃大猪料,叫猪仔声”等等。可以说,语言俚俗、粗俗而生动,是福州嘲谑性熟语、歌谣的主要风格,这种风格必然会增加这些熟语、歌谣的戏谑性。
在福州戏谑性的熟语、歌谣中,除内容为自嘲、嘲他人外,还有一些是用以讽刺、揭露的。如“金蒲蝇(苍蝇)屎腹”,这是讽刺空有漂亮外表的草包;“骹踩马屎借官势”,这是讽刺在官老爷鞍前马后奔走侍候而倚仗官势欺人的人;“讲食龙过山,讲做会打单(踉跄)”,这是讽刺好吃懒做的人;“老爹(官老爷)老爹,破布之遮遮”,这是讽刺极力遮丑的官老爷;“隔冥燎(蚬子),开口就臭”,这是讽刺满嘴脏话的人;“鸭姆领(混在)凤礼飞”,这是讽刺不自量力、无自知之明的人;“看侬(人)摆碗菜”,这是讽刺势利之人;“下界爷(下界小小神)爬上横头桌(旧时摆在厅堂正中、主要用于摆放神牌、灵牌及祭祀用品的长形桌子)”,这是讽刺一时得意的小人;“犬囝(泛指犬)抱过门垫(门槛)也要钱”,这是揭露旧社会官府搜刮钱财的无孔不入;“米齐食完,米齐箬(叶子)贴别侬(别人)胼(背)”,这是揭露嫁祸于人者;“光棍(骗子)蜀(一)重膜,戳破滴滴落”,这是揭露骗子的骗人手法不过是一层膜而已;等等。上述用以讽刺、揭露的熟语、歌谣,其中所概括的事,所用以比喻的物,也同样是来自福州人的日常生活,如“金蒲蝇”、“隔冥燎”、“米齐箬”、“光棍”等等;语言也同样是极为通俗、粗俗的,如“屎腹”、“骹踩马屎”、“讲做会打单”、“戳破滴滴落”等;其总体风格也同样是带有戏谑的特点,如“扛棺材,张(装)死款(架势)” (讽刺装腔作势者)、“担粪勿会等(等不及)桶漏”(讽刺总爱偷懒的人),等等,虽是无情的讽刺、揭露,但却带有明显的福州话所说的“了骨”,即语中带刺的戏谑的风格。所有这些,都是福州人好戏谑、善于戏谑之个性的不自觉的表现。
其次,福州人另一个较为明显的个性特征是善于探索、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具体说,就是善于从现实世界中探索出某一个规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某一种道理,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总结。
福州人似乎对自己所居住、劳作、生活的自然界和社会比较敏感,且善于思考,凡动植物的繁衍生灭、天气的阴晴雨风、人际的亲疏远近、家庭的孝悌和睦等,福州人都会细心观察,探索其规律,发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这些规律、道理有的是带有普遍性的,适用于南北西东的各个地方。如“鸡上瓦,猫钻洞,地牛拆厝弄”、“井水变甜,地牛转肩”,旧时福州人认为大地是由地底下一只巨大的牛用一个肩顶着的,每过几年,这只巨牛就要换转另一肩,每到这时,就会发生地震,而“鸡上瓦,猫钻洞”、“井水变甜”则是地震发生的先兆,这是福州人经长期的观察而探索出来的自然界的一条规律。其他如“春鳗冬带,好吃当勿会戴(美味使人无法抵挡)”、“颂(穿)棉袄吃蟟囝(蚬子),褪胼胼(打赤膊)食蛤”,这也是福州人经过探索而发现的自然界规律:春天的鳗鱼、夏天的花蛤、冬天的带鱼、蚬子,都是最味美的食物,如果不去品尝,实在可惜。此外,尚有不少熟语是福州人对日常生活中的道理的总结。如“勿会船看船底,讨妻看丈奶(丈母娘)”,由于女儿受母亲的影响比较大,故福州人认为,娶妻前,先要了解一下其母的人品如何;“柴换炭,齐好看”,这是说人际交往中应注意礼尚往来;“无好大,害礼细(儿女)”,这是说大人如果自身行为不检点、或有恶习、恶行,就会给家中儿女以不好的影响,甚至危害到儿女的成长;“未睏(睡)三顶(张)席,心事摸勿会(不)着”,这是说夫妻俩未睡破三张席,即未在一起生活较长时间,那么彼此的性格、心理就无法了解清楚,就无法很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此外,下列一些熟语则是福州人就福州本地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总结出的自然规律、处世准则,它们同样是福州人善于探索、善于发现、善于总结之个性特征的表现。如“东眨(闪电)一,西眨七;南眨笊笊流,北眨毛石滴”,这是福州人根据福州地区的地形特点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下雷阵雨时,闪电如果出现在东边,则雨只有一分;出现在西边,则雨就有七分;出现在南边,则大雨倾盆,如笊篱漏水;出现在北边,则恐怕一滴雨也没有。又如“鼓山戴帽,水缸颂裙,做土(泥瓦匠)就饿”,鼓山位于福州东郊,高900多米,“鼓山戴帽”,是形容鼓山山顶云雾笼罩,如戴着帽子;“水缸颂裙”,形容水缸下半截反潮;鼓山顶云雾弥漫,水缸反潮,这是即将下雨的先兆,这时靠天吃饭的泥瓦匠就无法出门做工,自然就要饿肚子。
第三,福州的方言熟语、歌谣还折射出福州人具有自信、自强的个性特征。
在福州的大街小巷,至今还可以听到一句很熟悉的话:“七溜八溜,无拆(比不上)福州”,福州人对自己家乡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在这自豪的表述中,人们不难触摸到他们跳动着的自信的脉搏。福州人自信的个性特征几乎在人生的一些主要方面都有所显现。“三分侬样(此指人的容貌美否)七分妆,七分侬样伓使(不要)妆”,这是对“七分侬样”的自信;“红蚁(蚂蚁)扛蒲蝇”,这是对人多力量大的自信;“小空(小穴窍)出大螃蟹”,这是对小地方也能出杰出人才的自信;“神妈(巫婆)神妈,半真半假”、“看命(算命先生)嘴,犬放屁”,前一则熟语是说不要随便相信巫婆的话,“半真半假”的“半真”其实只是偶然碰巧而已,后一则熟语虽然话语粗俗,近于骂人,但从中却可以看出福州人对算命先生的厌恶,这两则熟语都体现福州人对人为努力的自信;“心间(胸口)搭搭(拍拍),伓惊(不怕)菩萨(此指福州民间信仰中的神灵)”,旧时福州人不仅藐视巫婆、算命先生,甚至连菩萨也不怕,他们对人为力量的自信确实令人钦佩。福州人之所以“自信”,除缘于他们相信人的努力外,还与他们有着明显的“自强”的个性有关。如“金银成堆山,无拆石扁担”,家中尽管有金山、银山,但福州人还是提倡要靠自己的干活去挣钱; “有本事去江礼讨吃”,这是激励世人要到外面去开创事业;“爹会奶(妈)会,无拆自家(自己)会”,这是说要靠自己的本事,不要依赖父母;“剥做(要做)新妇(媳妇),就伓惊(不要怕)生囝(分娩)”,这是说要想做事,就不要怕困难;“三代无(没)骂天,养囝(儿子)中状元”,这是说,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一连三代都持守“做事不怨天尤人、而应自强、应重视人的努力”的处事原则,那么这家的儿子就一定能考中状元,这则熟语的立意很明显:自强、自信可以创造出辉煌。
以上是从福州方言熟语、歌谣中所折射出的福州人的三大个性特征。从总体上说,福州熟语、歌谣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但毋庸讳言,其中也有极个别语言过于尖刻、近乎侮辱人格。如“其拣拣,拣礼无尾犬”,这则熟语是劝世人在娶妻、嫁人时,对未来的配偶不要过分挑拣,本意无可厚非,但话却说得让人受不了;又如“先生(此指教书先生)先生,面觑鼓山,爱食肉骨,共(与)犬相争”,旧时代的私塾教书先生都比较穷,但即使再穷、再吃不起肉,也不应受到如此的羞辱。虽然这类熟语数量极少,但从中却可以看出福州人在嘲笑某种人时,亦偶有分寸把握不够的不足之处,就像这两条熟语所说的,不管是“其拣拣”的人,还是“先生先生”,他们都不是品行恶劣之人,如果用“无尾犬”、“共犬相争”羞辱之,实在不应该。
一个地区之民众的个性特征是丰富而复杂的,本文所说的福州人个性的三大特征,仅是从福州的熟语、歌谣中归纳出的,至于福州人的其他个性特征,如勤劳耐苦,守信正直等,则要借助对福州的民间故事、民间说唱、传统戏剧的分析去探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