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郁达夫与闽剧研究

2012-08-11 10:35:32来源:福州日报

      郁达夫在榕期间,对福州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对山川风物、名胜古迹、地方特产、闽菜美食等颇感兴趣,他对闽剧也多有关注,亦有研究。

      既要研究,便须多看闽剧。郁达夫在《看闽剧》一文中说道:“到福州以来,闽剧场是去过好几次的。”他在1936年3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中午……饭后上三赛乐看《王昭君》闽剧,主演者为闽中名旦林芝芳,福州梅博士也,嘴大微突,唱时不作假声,系全放之雄音。乐器亦以笛伴奏,胡琴音很低,调子似梨花大鼓。作成十四字:‘难得芝兰同气味,好从乌鸟辩雄雌’。”三赛乐是福州市内著名的闽剧戏班,日夜演戏,票价较高。林芝芳9岁入福州高乐天闽剧班学艺,工花旦、青衣等角色。他于1934年入三赛班,当时已是著名的闽剧演员。郁达夫对其艺术修养、演技等颇为赞赏,将其喻为福州的梅兰芳。同年3月27日的日记又载:“晚上在南台看闽剧《济公传》。”郁达夫后来还看过著名闽剧演员郑奕奏主演的闽剧《秦香莲》,颇为感动,题诗两首以赠。

      郁达夫还勤于撰写有关评论文章。1937年6月10日,田剑光任主编,陈肇英封面题签的《闽剧月刊》由福建省闽剧改良会出版,郁达夫是特约撰稿人。他在《闽剧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了《看闽剧》一文,在1937年8月1日出版的《闽剧月刊》第二期又发表了《说闽剧布景》。由于抗战全面爆发,《闽剧月刊》只出了3期,至1938年初被迫停刊。它留下了两篇郁达夫涉及戏剧(闽剧)方面的文章,对研究郁达夫的戏剧思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郁达夫对闽剧的评论,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剧本的题材较窄,多是后花园私定终身,落监小生中状元,金銮殿上大团圆这种千篇一律的东西,且中间缺少穿插变化;二、要多发掘闽省的历史题材和地方题材,如闽省人去南洋谋生、经商,闽王开发福建的功绩,郑成功远渡东南海,郑和下西洋等;三、演历史人物,不要从幼年演到年老寿终,可以撷取历史的横断面,使剧情更集中、更精彩;四、神怪题材,内容较单调;五、歌辞总是几个老调子,可以更丰富些;六、太着重于舞台布景,费用既高,又不易搬动,且易使观众因此忽略演员的演技,影响演员的艺术进步。希望多用电气装置,以电光来充实场面的变换,可以收些科学化的效果。

      除此之外,郁达夫对闽剧也提出批评。一、演员素质不高,在舞台上随地涕吐;二、演员俗气,喜镶金牙或戴黄铜皮牙套,甚至演悲剧,也是这么一副滑稽相;三、用镁光来遮眼则损目,烟太多则损呼吸器官,有碍观众健康。

      解放后,尤其是在改革开发后,闽剧在闽省的历史题材的发掘与创作、演员的素质、艺术水平、舞台设计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这与郁达夫当年的闽剧理论的影响、指导作用是分不开的。

作者:林信国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