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又见“五柳孤松客”

2012-08-16 10:14:34来源:文化生活报

      1917年春天,陈衍在文儒坊大光里家匹园内,建了一座供读书和弟子诗课的二层小木楼,因最爱看山,命名为“皆山楼”,后见邻处已有同名,便依夫人萧道管“挹彼花光,熏我暮色”佳语,改称“花光阁”。陈衍家园不如吴氏半野轩广纳亭榭,楼不如陈氏沧趣楼博收珍藏,然而文士云集,诗情雅韵,吟哦不绝,在当时堪称福州第一诗楼。陈衍曾为花光阁撰联“亭台半占空中地,风月教低四面墙”。另一联“移花种竹刚三径,听雨看山又一楼”。由陈宝琛书写,郑孝胥则书“花光阁”匾,在北京的林纾也寄诗来。陈衍为林纾和了一首《畏庐寄诗题匹园新楼次韵》,云:

      敢云隐几日看山,只拟。千忙博一闲。

      联扁分书已坡谷,画图传本待荆关。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循例吾家悬榻在,何妨上冢过家还?
   
  其中“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诗句,道出了“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核,是闽都人文精神的点睛之笔。“三坊七巷”自古多出仁人志士,可以说为官者,守土惠民、公忠谋国;为将帅者,武勇行义、全节尽职;为儒士者,怀瑾握瑜、济世利民。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陈衍、林纾、林旭,以及后来的林觉民、冰心等等,众星璀璨,光耀神州,他们无不是才高品正、义无反顾、流芳千古的民族英杰,个个堪比“大济苍生”、固穷守节、境界高远的“五柳孤松客”——陶渊明。陈衍作为一名满腹经纶,又饱含忧患情感的诗人,对家乡慨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将闽都英才比作“五柳孤松客”,喻意“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文脉绵长。
   
  当年的诗友酬答,近百年来广为传颂。今天,“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再现“三坊七巷”。这是一方巨印,坐落于南后街北大门,长、宽、高各约1米,汉代风格,上好黄铜铸制。印文“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用中国古老文字大篆体阳文镌刻,字体遒劲凝重,且流畅灵动。布局章法秉承“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传统美学理念,配以界格,疏密得当,错落有致。印文线条点划笔墨味极强,神态栩栩,金光闪烁,界格线如榕树气生根般精爽峻健,二者相依相偕,又衬以幽邃的青铜色背景,犹如一幅闽都风情画。印面四边外沿作方正处理,显庄严、雄强之势,如同闽人“壁立千仞”的坚毅性格,内沿又作流动线条状,有如“海纳百川”的东海之水、生生不息的闽江之水,意为闽都精神的刚柔相济。印面整体气韵雄浑苍茫,雅正古朴,宛若有闽都先贤——虎门销烟之气概、船政壮举之敢勇、思想启蒙之愤厉、学贯中西之睿智、为天下人谋永福之果决……仿佛间他们的伟岸身影历历在目。
   
  巨印其他部分设计制作独到、精妙。左面是边款铭文,内容为“闽都三坊七巷,承古越之遗风,续千年之文脉,英才荟萃,雅韵流芳,石遗老人名句誉满寰中,谨治印以弘彰。辛卯春古闽邓定剑”。铭文颂扬“三坊七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底蕴,字体采用汉隶书写,匀称、秀美、舒展,结体工整精细,呈纵势排列,和谐清爽,洋洋洒洒。右面为英文对应铭文,富有时代气息。印身上有五只蝙蝠飘然而至,蝙蝠谐音“福”,加之以大篆字“州”作修饰花边,形成完整的“福州”暗喻,寓意五福祥瑞降临闽都。印钮设计为桥钮,既有福州“小桥流水”的江南古城意蕴,又配有北斗七星,扣“拱辰”之意,《论语·为政》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象征闽都先贤们光辉灿烂的历史功绩和“三坊七巷”崇高的文化地位。
   
  圆满完美、古穆厚重的“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巨印,“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传承的是闽都兼收并蓄、敢勇当先的文化精神,彰显的是闽人“海纳百川”(林则徐语)的博大胸怀和“见义即为”(沈葆桢语)的志节风骨。巨印作者邓定剑先生将心血之作无偿捐赠社会。陈衍曾说:“诗者,荒寒之路,无当乎利禄。”铸就一番事业,是要远离喧嚣,甘走荒寒之路,甘守寂寞心境的,也总要历炼孤单与清贫,执守内心的净土与生命的恬淡。
   
  谨望闽都先贤精神有更多的承续者,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奉献更多永驻人心、属于历史的不朽成就。(周建国  文/图)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