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福州与琉球往来史话

2012-08-25 09:45:36来源:福州日报

柔远驿是明清两代的琉球馆

      琉球原是中国的藩属国。在明清两朝500多年间,福建海路成为两地交往的必经之途,福州更是使船互往的重要启航港。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正是通过福州这个重要窗口,影响着琉球生活的方方面面。

       册封使者多由闽人担任

      琉球群岛位于台湾东北,由36个岛屿组成。中琉友好关系,最早可上溯至隋大业元年(605年)。《隋书》中,称琉球为“流求”,《元史》里则写为“瑠求”。双方的交往,至明清有了很大的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新朝后,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于洪武五年(1372年)派杨载持诏谕琉球;同年12月,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奉表入贡,掀开了明清两朝中琉两国的藩属关系史。

      12世纪初,琉球群岛上虽然出现了中山、山南、山北3个小王国,但他们都向中国明朝进贡,国王分别受明朝册封。后来,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仍向中国封建统治者朝贡,一直延续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

      琉球国王辞世、新王请封,明、清皇帝都要遣使祭奠册封。史书记载,明清两代,对琉球国的册封活动共有25次,遣使43名;琉球使臣也不断前来谢封进贡。在册封活动中,福建承担了主要任务,甚至册封的正副使都由闽人充任。《福建文史》(2010年1期,周瑞光著)《陈九苞出使琉球始末》一文载,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琉球国王尚灏新丧,清廷以林鸿年(福州人,状元,赐一品朝服)为正使,陈九苞(福鼎人,敕封五品宣诏官)为副使,率领随从人员,从闽江口启锭扬帆,前往琉球致祭;又举行隆重仪式,册封世子尚育袭位,并赐御书“弼服海隅”金匾一块,悬于国门。使团在琉球逗留160天,一概谢绝国王和岛国人士的馈赠,还捐出朝廷补贴使团的费用240万贯,作为当地民众的解困经费。此举赢得琉球举国上下的感激,留下佳话。闽人担任册封正使的尚有齐鲲(嘉庆十三年,即1808年)、赵新(同治四年,即1865年),副使谢杰(万历三年,即1575年)等。

      频繁交往促进琉球发展

       按明清规定,除官方指定的职司员役外,册封使还可选带随从人员,包括文人、高僧、道士、医生、天文生、书画家、琴师等各方面的专家和能工巧匠。册封使团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闽人文化代表团。在完成册封仪典后,尚有足够的时间,在当地开展交流活动,闽人因此成为中琉友好交流的使者。林鸿年在琉球的题字刻石,至今仍可见到,成为古迹。中国的治国理念、典章制度、传统伦理、社会习俗和戏剧、纺织印染、园林建筑风格等等,在频繁交往中,逐渐融入琉球社会。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特赐“闽人善舟者36姓”移居琉球,“担任航海任务,以便贡使往来”。查阅史料,移居活动其实一直延续到明万历年间,时间跨度长达百余年。《那霸市史》和《久米村系家谱》等史料显示,“36姓”及其后裔,在航海、造船、外交、翻译、文书、对华商贸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有的还充任王府要职,三司官辈出。闽人移民活动促进了琉球社会的发展。《中山沿革史》载,洪武二十五年,中山王察度首次派从子日孜每、阔八马等3人,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史料显示,至清同治八年(1869年),琉球派遣官费生24批共81人到中国学习,自费生人数更是数倍于官费生。由于福州是册封琉球的始发地,又是与琉球通商的唯一口岸,所以自费生都先在柔远驿(琉球馆)延师受业,读书习礼。他们与官费生不同,除儒学之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以及农业、手工业等科技和实用知识。其中学有所长,表现突出的如金锵、魏士哲等,还被誉为“福州先生”的美称。再如程顺,以自费生身份,拜在福州鸿儒陈元辅、竺天植门下,潜心钻研儒家思想达4年之久。返回后,他以传播儒学和德性著称于琉球,成为当地名人。在儒学的影响下,琉球社会安定,教育发达,与中国的贸易日益发展。

      琉球号称“万国津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向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贸易中转站著称。但是正是通过中琉的友好往来,才改变琉球“缚竹为伐,不驾舟楫”的落后局面,造船业和航海商贸有了长足发展。《中山传信录》(徐葆光著)指出:“贡船,式略如福州乌船,船掖施橹,左右各二,船长八丈余,宽二丈五、六尺……”揭示了琉球造船术引自福州。以朝贡为主要形式的贸易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两地互通有无,平等交易,甚至新的作物品种,也被率先引进琉球。《炎黄纵横》(2005年12期,陈文章等著)《番薯趣话》一稿载,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琉球野国村村长将番薯从福建移植回乡,在抗灾救荒中拯救了许多人命。从此,番薯被琉球人誉为“救命金丹”。番薯引进福建不久,在当地尚未全面推广,即被传入琉球,使岛国受益,可见两地农商往来的热络程度。

      福州留有多处琉球人墓葬

      位于福州市内南公园斜对面的柔远驿,是明清两代用于接待琉球国使者的场所。明代时官方称为“进贡厂柔远驿”,民间称为“琉球馆”。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重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嘉庆、同治两朝曾大修过。当时有63间房舍,可见规模不小。几百年间,这里住过多少谢恩使、庆贺使、进香使,又有几多商人和留学生在此逗留,现在已难以考究了。1992年,此馆修缮辟为“福州对外友好关系史馆”,馆内列有不少福州与琉球往来的史迹展品。馆内后天井还收藏数十方琉球人的墓碑。

      双方交往期间,有大批琉球人来华,其中亡故的578人,均被就地安葬福州各处。福州长安山的琉球墓园,清代为安葬琉球来华亡故人员的墓区。1981年,那霸市的琉球人后裔提供相关资料,请求寻找祖先墓葬,经福建师大历史系人员查勘,共寻得十余座。1986年建造“琉球墓园”,汉文墓碑,载有姓名、国籍、职务、住址、生卒年月及墓地尺寸等,占地3120平方米;连同他处移来的墓葬,将“琉球墓园”划入保护区。此后,琉球每年均有社会团体和后裔前来拜谒,怀念先人。资料表明,福州的白泉庵、高盖山、福建建筑学校、上渡塔仔村和连江县镇海等多处,也都发现有琉球墓葬。

      琉球自古不是日本领土

      琉球国多次遭日本入侵,直至被占。早在1609年,日本萨摩藩诸侯岛津氏就以武力侵犯过琉球。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强行废琉球国为琉球藩。1879年又吞并琉球藩,设冲绳县,北部诸岛则划入鹿儿岛县。琉球灭国后,许多人流亡中国,其中不少就居住在福州琉球馆附近。1945年二战结束,美国占领了这个战略要地。日本战败投降,琉球本已脱离日本回归自主。1971年中美建交前夕,由于担心其军事基地无处立足,美国遂将琉球的行政管理权(并非主权)交给日本。1971年,因无力推翻美国的决定,数万琉球人集聚中心广场号哭,发誓要赶走日本侵略者。几十年来,他们从未停止过争取独立的斗争。2006年3月,琉球全民公投,75%民众投票要求独立,恢复与中国的自由往来;25%日裔移民,虽不要求独立,却也赞成自治。

      近年来,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强词夺理,花样翻新,其“理由”之一是,钓鱼岛属冲绳县管辖。但我国军方人士罗援近日严词驳斥:“日本战后版图不包括琉球,这是战后安排,日本不服不行。”《波茨坦公告》明确表明,琉球根本不属日本领土,更遑论钓鱼岛。

      今日回顾福州与琉球的交往史,彰显了中琉两国悠久的友好关系。在记取历史深刻教训的同时,更应警惕日本延续不断的扩张野心,尤其要落实确切措施,以应对事态的发展。

作者:陈有芳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