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名人
福建早期的历史,靠文字记载传承,靠考古挖掘发现,靠推理分析判断。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书籍散失或失传了,如中唐时期林谞的《闽中记》、晚唐时期黄璞的《闽中名士传》;有的考古发现已毁灭或流传到国外;有的研究成果和正确判断不被重视,或不被人接受而泯灭。现在,只能根据时下所掌握的资料,阐述福建早期的文化名人。
第一个历史名人无诸
福建开发较迟。秦始皇二十五年,只是名义上立闽中郡,但真正未施统治。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封无诸为闽越王。实际是分三个王国,把福建封给无诸,无诸是福建最早的历史人物。陈胜、吴广起义时,无诸也率兵北上,成为闽越族第一个卓越人物。楚汉战争时,无诸又带兵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因有功,故被封为闽越王。
无诸仿效中原,在现今的福州冶山建都筑城,号称冶城。这是福州建城的开始。无诸无疑也是福州的第一个历史名人。
无诸逝世后,葬于福州城隍山,俗称王墓山。闽人怀念他,立庙祭祀。庙称为越王庙,俗称大庙、祖庙、无诸庙。
第一个诗人郑露
郑露,先祖系河南荥阳,后迁居莆田,应该算是莆田人。《八闽通志》说:“梁、陈时卜居南山”,与弟郑庄、郑淑构书堂于其间,潜修儒业,号南湖三先生。由此可知,他生活在南北朝梁、陈时代。他生卒时间不详,但不管他是生于梁活到唐代,还是生于隋以后入唐为官,从现有的记载看,他是福建的第一位诗人。
《全唐诗》卷887录他的《彻云涧》一首:
诞绵不可穷,寒光彻云际。落石早雷鸣,贱空春如雨。
诗人小传说:“字思叟,号南湖,莆田人,太府卿。”而《八闽通志》却说:“郑露,字恩叟。”
《全唐诗》中所录的《彻云涧》,在莆田“九座山院西三十步,有大涧出于穷山,群石丛萃堆积,水下激石,其声铮然如钟媻环佩。”这首古绝,不很讲究磐声韵,但描写还算生动。他在《全唐诗》中,占了一席。
福建开发的第一个大功臣王审知
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和睦相处,互助互让。王潮被唐昭宗任命为福建观察使,控制了福建。王潮病倒后,没有让四个儿子主政,而把大权交给三弟王审知。王潮逝世后,王审知想让位给二哥王审邽,王审邽坚辞不受,专心治理好泉州。
王审知作风朴实。他带兵时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士未食,不亲匙筋;士未饮,不近杯水。他豁达大度,不凭个人喜怒杀人。他当政后,轻徭薄敛,奖励工商,发展海运,疏浚西湖,灌溉民田。他个人生活俭朴,据《十国春秋》卷90记载,他不修边幅,平常拖着麻鞋,穿着补钉的裤子,府署卑陋,也不加修建。他采取保境息民政策,他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也!”并任用闽人为机要人员,以翁承赞为相,徐寅掌书记,陈峤为大从事,黄滔任节度推官,注全力整理内政,换来福建的安宁和繁荣。他礼贤下士,对南北诗人雅士兼收并蓄,在他的护持下唱和推敲,促进文教的发展。他又笃信佛教,造寺写经,饭僧铸像,耗费金钱。福州鼓山涌泉寺遭灭佛之难后,已成废墟,他耗资重建。此外,他又重建大中定慧塔和神光报恩塔。
王氏三兄弟开发闽中,建设闽中,贡献巨大。而王审知为开发和建设福建的第一大功臣,人们至今仍缅怀他的功绩,尊他为“八闽人祖”。
第一个进士薛令之
唐代的韩愈在《送南安欧阳詹》中说:“闽人举进士,自詹始。”这里是说欧阳詹是福建的第一个进士。韩愈与欧阳詹同科登第,所以只知道欧阳詹,再加上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认识水平只能达到这个程度。以后蔡襄在《题名录》中也说欧阳詹是福建第一个进士。
其实,福建第一个进士是福建福安的薛令之。他是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6年)进士。唐玄宗开元中,薛令之为左补阙兼东宫侍读。当时李林甫当权,他排挤忠良,又对太子不满,再加上生活清淡,累年不迁,薛令之产生失意之感,不满之意,于是在壁上题《自悼》诗: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保岁寒。
唐玄宗到东宫,见到这首诗,就挥笔题诗说:“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间。”令之见玄宗之诗遂弃官返回故里。他仍桀骜不羁,过着更为清贫的生活。玄宗听说他十分贫穷,就命有司资助岁粟。薛令之只量需接受,决不多取。唐肃宗继位,思念薛令之在东宫时的恩情,将他召回。不幸薛令之已去世。唐肃宗嘉其贤,赞其廉,特下诏令将薛令之住的村名为“廉村”,将他家乡的溪名为“廉溪”。到了宋朝,长溪令周尹在溪边建清风亭并立石碑,基址现丰尚存。他所写诗中的“苜蓿”,又名“怀风”、“光风”、“连枝草”,北方人用来喂马,在后代的诗文中则形容官卑家贫。
薛令之还写有《太姥山》诗一首,这是描写太姥山的第一首诗,也是描绘福建壮丽河山的第一首诗:
扬舲(乘有窗户的船)穷海岛,选胜访神仙。鬼斧巧开凿,仙踪常往还。陈瓯(今浙江温州地区)冥漠外,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渺茫间。为问容成子(黄帝史官,后成仙,曾到太姥山采药),刀圭(指代药物)乞驻颜。
这首诗描述了太姥山关于神仙的传说和奇石山势,表现作者退隐的思想。
薛令之在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6年)中进士,这是破天荒的第一个。金榜题名,位高禄厚,名扬天下,不知道有多少士子梦寐以求。从福建到西安应试,万里迢迢,交通不便,靠两条腿走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相当艰苦。福建产生第一个进士,确不简单。
第一个走向全国的文学家欧阳詹
欧阳詹的先祖几辈人都在闽越当官。他曾在泉州清源山、南安高盖山、莆田福平山下灵岩刻苦攻读。他写的文章诗词早已名闻闾巷民间。贞元三年,韩愈到京师应试,欧阳詹的姓名已闻名长安。曾为相的常衮当福建观察使时,最赏识的士子就是欧阳詹。欧阳詹与韩愈又是同榜进士,两人交谊深厚,他积极支持韩愈等人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创作中也表现出宗法经书,明白儒家之道(兼有佛家之道)的思想,深受韩愈称道。韩愈在《欧阳生哀辞》中赞许他“事父母尽考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
欧阳詹最早走出福建,驰聘中原。他的创作,诗赋文俱佳。他的诗歌创作题材广,质量高,观察细微,刻画传神,在《全唐诗》中均有辑录。他写的文章观点新,不因袭;说理精,论证详;感情真切,叙事详尽。深受当时福建观察使李贻孙赞赏。当然也得到韩愈的大力推崇。他写的赋也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回銮赋》以三代的历史,说明暴君必为灾,明君则治国的不同后果。
更重要的是他走出福建,足迹遍及江淮、华北、荆楚、巴蜀,以至塞外,他的视野开阔了,交游增多了,知识增长了,从而丰富了创作内容,提高了创作水平。清人陈迁鹤誉他“为闽文祖”、“闽文师”,他是福建第一个走向全国的文学家。
第一个“诗协名誉主席”黄滔
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后,大力支持文教事业。福建成为最为安定的地区之一。黄滔在《丈人金身碑》中说:“安莫安于闽越,诚莫诚于我公。”王审知对闽籍诗人、作家多加以重用,这就为福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平台。外地来闽的作家诗人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大家相互切磋交流。一大群诗人围绕在黄滔的身边,吟唱推敲,黄滔成为唐末五代福建诗坛的领袖,成为福建第一个“诗协”的名誉主席。
黄滔(839-913年),字文江,祖籍侯官(今福州),后迁居莆田涵江。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说黄滔的兄长黄璞是“侯官人,徙莆田”。《福建通志》也说是“由侯官徙莆田”。黄滔于梁开平二年(908年)才离开福州到莆田定居。
黄滔的诗“清淳丰润,,若与人语”。《下第》诗云:“昨夜孤灯下,阑干泣数行。辞家从早岁,落第在初场。青草湖田改,单东客路忙。何人立功业,新命到封王。”反映仕途的辛酸。《辞府相》诗云:“从汉至唐分五州,谁为将相作诸侯?闽江似镜正堪恋,秦客如莲难久留。……”他留恋闽江水清如镜,他厌倦官场感到难以久留,就带着这种心情回到福州。还有反映社会动乱和关心人民的诗篇,如“大国兵戈日,故乡饥馑年”;“望岁心空切,耕夫尽把弓。千家数人在,一税十年空”;“豪门腐梁肉,穷巷思糖秕”。此外又有抒叹人情世态的诗,如《出关言怀》:“菜场终日馁,霜鬓度年秋。诗若无人爱,言出是世仇。都怜庭际草,中有号忘忧。”
黄滔除诗外,还有赋、杂文和文学评论,这些作品都富有现实主义精神。他在唐末五代之际的诗坛上,是当之无愧的领袖,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诗协主席或名誉主席。
第一个将赋成集的王棨
王棨,《中国人名大辞典》载:“王棨,唐福清人,字辅之,咸通进士,官至水部郎中。黄巢乱后,不知所终。有《麟角集》。”王棨的律赋早见重于当时。陈黯《送王棨序》云:“辅文早岁业儒,而深于词赋,其体物讽调与相如,杨雄之流异代而工也。”王棨与司马相如和杨雄不是一个朝代,但同样精彩。王棨赋集名为《麟角集》是取《颜升家训》“学如牛毛,成如麟角”的意思。唐人将赋自成一集且流传至今的,只有王棨的《麟角集》,共45篇。
赋是一种文体。荀卿的《赋篇》是最早的赋,经历了汉的大赋、魏晋南北朝的小赋、唐的骈赋,到这时的律赋。律赋的产生与唐中叶后的应试有关。王棨“十九年内三捷”,都是“冠冕正大”的题目,艺术成就很高,意匠独造,蹊径另辟。不仅是为了博取功名,且能运用自如地抒发情感。他的代表作《江南春赋》,明线歌颂江南春色,“有地皆秀,无枝不荣”。由春天的繁荣推论到天下春,唐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暗线写几多帝王在这里失位丧国。“兰挠锦缆以盈水,舞袖歌声而满楼。”但现实却是“处处农人之苦”、“家家蚕妇之愁”,王棨借古慨叹时局,写法别开生面。这篇赋行文流畅,用典通俗自如,既有社会意义,也有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