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榕城与四座福州及其它
三座榕城
众所周知,福州别称“榕城”。然而,在外省也有两座“榕城”则鲜为人知,一在广东,一在云南。
广东的榕城在揭阳县南部,那里有一条榕江,两岸长着榕树。榕城在榕江南北之间,因城中多种榕树而得名,自宋代绍兴八年(1138年)即成为县城。
云南省的榕城在宣威城的中部,仓湾水库东岸,贵昆铁路的西侧。清朝时设置宣威州治,因城东的山上多种榕树,因而山名榕峰,城名榕城。
福州的榕城历史以来一直是福建省的省会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关于福州这座榕城的名称,有两种说法。一说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因感福州夏天炎热,便发动居民“编户植榕”。几年后,“绿阴满城,暑不张盖”。从此福州有了“榕城”之别称。
另一种说法是,一千多年前的唐五代时,福州就有“榕城”这个名称了。根据是福清县人翁承赞,于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中了进士,任京兆府参军,累官右拾遗、户部员外郎。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出使册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在台江为其饯行。翁承赞写诗叙此事,并题款:“甲子岁衔命别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于新丰市堤饯别。”题中的“甲子年”为904年。由此可见,比张伯玉发动居民广种榕树的历史还早150多年。福州不是在宋代而是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榕城”这个名称了。
但是,应该说福州别称“榕城”,得到普遍广泛的流行则是从北宋开始的。不管怎样,它的历史都比广东揭阳县的“榕城”与云南宣威县的“榕城”都早得多,而且是省会所在地,历来影响大,知名度高。
至于“福州”这地名,在全国也有三座,除了福建省的省会福州之外,贵州省的思南县,宋代时也称过“福州”。辽代,河北也设置有“福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丹土州西南60里的罗富哨,在元代时曾设置“福州长官司”。然而这三处“福州”,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已被“浪淘”冲淡了,唯独福建省的省会福州,从唐代一直保存下来。
四座冶山与四座冶城
2000多年前的汉代初年,福州城就兴建了全省第一座城市,成为闽越国的都城,当时称”冶城“。它是福州十三个别称(诸如榕城、三山、左海、闽海等)中,算是最早的一个。而“冶城”别称又来自“冶山”。相传早在春秋时代,我国铸剑能手欧冶子曾来福州为越王冶铸宝剑,地点在今福州鼓楼的“冶山”(现省财政厅之后)上,今尚保存有“冶山路”、“欧冶池”、“欧冶碑”等古迹。
但是,在九州大地,除了福州的冶山与冶城外,还有另外三座“冶山”与“冶城”则鲜为人知。先说“冶山”。一在江苏,位于六合县东北部,相传为汉朝吴王刘濞铸造钱币的地方;一在安徽,位于天长县,相传是汉朝吴王刘濞冶铸兵器的地方,山上产有铜铁等矿;还有一座“冶山”,在安徽的庐江县东北部,相传春秋时代欧冶子为楚王铸剑于此,山上有铸剑池、铸房等古迹,并产有煤、钨等矿。山的东面有唐代建筑“冶父寺”,也是为纪念欧冶子而建的。但是,除福州之外,当时另三处“冶山”均未建城,所以只有福州的“冶山”才与“冶城”有直接关系。
至于“冶城”,在我国历史上曾有四座,除了福州外,江苏的江宁县也称“冶城”,那是因为三国时代吴国冶铸兵器之地。但对比之下,福州“冶城”要比江苏江宁“冶城”早400多年。另一座“冶城”在浙江章安县。《后汉书·郡国志》曾记载:故冶地名。再一座“冶城”有人认为在闽北崇安县(今武夷山市),那里曾发现一座闽越王时代汉城,据说也称“冶城”。
三座长乐县
长乐是福州著名的侨乡,古代“福州十邑”中的名邑。唐朝武德六年(623年)从闽县中划出地界成立新宁县,同年改为长乐县,取“长安久乐”之意。已有1300多年的建城史。1988年撤县设省辖县级长乐市。
此外,在省外也有两座长乐,一在湖北省,一在广东省。湖北省的长乐是位于西南部,清朝时才建置,比福州的长乐迟1000多年。1914年,因与福州、广东的长乐重名,便改名五峰县。广东省的长乐是位于东部,宋朝时设置,也比福州的长乐晚了好几百年。1914年因与福州、湖北的长乐县重名,便改为五华县。
此外,还有4座以“长乐”为名的镇名,一在浙江省的余杭县西,一在浙江省嵊县西南,一在湖南省汨罗市东北,一在四川省南充县东。这些镇物产很丰富,集市商贸很发达。
两座怀安县
许多人只知道福州过去有“闽县”与“侯官县”,而不知历史上还曾存在过一个“怀安县”。早在1000年前的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福州郡守何允昭向上奏请从闽县中划出九个多另设置一个怀安县,位置在今仓山岛之最北端,县治在今芋源。宋咸平二年(999年)移至石岜乡。笔者前几年曾到古怀安县调查,还看到八九百年前古怀安县衙门旧址,并有怀安村地名一直保留至今。怀安村是闽江和乌龙江、南港与北港的天然分界口,地势十分重要,从古至今水运交通十分发达,同时是福州最早的窑址之一,又是花果之乡。到了明代怀安县才取消。
而另一个“怀安县”则在河北省的西北部,外长城内侧,与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接邻,唐朝设置,已有千年历史。盛产高粱、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以及铁、磷、石墨等矿物,至今仍保存重要古集镇怀安城、左卫镇等。
三座“永泰”
永泰县是现今福州所辖属的“八区八县(市)”之一。唐朝永泰二年(766年),从侯官县的西乡与尤溪县的东乡划出地界来设置“永泰县”。县名取自“晋朝永嘉之乱,夜冠士族南渡避乱于此,以求安泰”之意。宋朝时,曾名“安泰”县。后又复名“永泰”。到宋崇宁元年(1102年),因回避哲宗皇帝“泰陵”的“泰”字,故改“永泰”为“永福县”。但因广西也有一个“永福县”,为了避免重名,便于民国三年(1914年)改永福县为永泰县一直沿用至今。
除福州的永泰县外,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也有一个“永泰”,不过古时称“永福县”,设置于唐朝,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罗汉果的原产地,农副产品十分丰富。然而,在我省的闽西漳平县,也有一个地名叫“永福”,是著名的花卉之乡。
五座梅城
福州“五区八县(市)”之一的闽清县,史称“梅城”。早在唐朝贞元间(785-805年),从侯官县划出西乡设梅溪场,因流径县城的溪水两岸长满梅树,故城称为“梅城”。如今闽清县委的机关报就名《梅城报》。
然而,在我国还有四座“梅城”。一座在浙江省钱塘江与新安江的汇合处,是一座历史名城。明代初名建城时因城墙作梅花形,故名梅城。第二座梅城在安徽省潜水东岸,是潜山县治所在地。第三座梅城在湖南省洢水上游,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起至解放初,均为安化县的所在地。第四座梅城在浙江省,即今建德县所在地。初建于唐朝中和年间,重建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因城垣形似梅花而得名。
六座凤城
在福州“八县(市)”中,除了连江、罗源两县别称“凤城”外,还有4座“凤城”则鲜为人知。
连江县建城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因“城域似飞凤”故别称“凤城”,县政府所在地为凤城镇。
罗源县的城北,有座凤山,故也别称凤城。县政府所在地于1941年定名凤山镇。
此外,第三座凤城是在安溪县,明嘉靖间建城,县治以背负凤冠山而得名“凤城”。
第四座凤城在山东省海阳县,清朝时就是海阳县的所在地。
第五座凤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因城里有座凤山而得名,现为凤山县政府所在地。
第六座凤城在辽宁省丹东市西部。1913年取名“凤凰县”。因湖南省也有一个“凤凰县”,为避免重名,便于1914年改名为“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