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文化轶闻趣事
福州宋朝有“纸帐”
在福州西湖广化寺外草坪上,耸立着一尊石质雕像,他就是宋代把福州西湖比作“未嫁西施”的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名坦夫,又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他于光宗绍熙年(1193年),奉命到福州任福建安抚使,兼福州知州(最早行政长官)。他在福州两年多,写了许多诗词,除了那首著名的《三山雨中游西湖》外,还有一首《西江月》鲜为人知:“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那得许多愁,只有黄花如旧。万象亭中置酒,九仙阁上扶头。城鸦唤我几归林,细雨斜风时候。”
古人常悲秋,正好当时有一位友人卢国华从福州调动建瓯任职,辛弃疾等人为他饯行。辛疾弃酒喝多了,醉卧清涂堂里,半夜方醒。他很有才气,即赋《满江红》云:“宿酒醒时,算只有清愁而已。人正在,清涂堂上,月华如洗。纸帐梅花归梦觉……”词中出现“纸帐梅花”说明宋代福州已有“纸帐”在流行。
如今的蚊帐多是尼龙蚊帐,60年代前则是棉布纱帐。然而,纸做的蚊帐则鲜为人知。宋代时,我省山区盛产楮树,古人把楮树皮剥下制成“皮纸”。它的特点是方幅宽大丈许,容易剪裁,纸质厚又轻软,色洁白,除了可以制作“纸被外,制作的蚊帐尤为艺术。因为纸帐洁白,所以古人便在纸帐上画花鸟山水。当时辛弃疾在福州用的纸帐上则画有梅花。此外,还可以在纸帐上题诗。这样躺在床上,既可欣赏纸帐上的绘画,又可吟哦诗词,别有一番雅趣。这种“纸帐”到明代在福州还可见到,入清后便消失了。
光禄坊旧名“闽山”
知道三坊七巷里光禄坊的人很多,而知道光禄坊旧闽山的人却非常少。光禄坊的坊名是宋朝时才出现的。宋朝熙宁三年(1070年)担任光禄卿的程师孟来福州任太守,当时那里有一座法祥院,他到此游览时应和尚之清题写了“光禄吟台”四字,后刻于石,这便是光禄坊名称的由来。然而,据明朝王应山《闽都记》记载,光禄坊在宋朝以前,旧名闽山。
福州民谣:三山现(屏山、于山、乌山)、三山藏(罗山、冶山、闽山)、三山看不见(灵山、芝山、钟山)。可见“闽山”是“藏”在民居群屋之中,因为它是乌山的一条支脉。所谓山,只不过高不及十几米的突兀土丘而已。然而,闽山在三坊七巷中,却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地方。千百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民屋不断兴建,原先的土丘小山,早已被削平,如今已见不到山了,只留下一块长方形青石雕刻的“闽山巷”墙额横匾了。而在闽山巷之东侧,尚能找到以“闽山”为名的闽山庙遗址与太守程师孟书刻的“闽山”两字。人们也许会问,这座乌山支脉的小小土丘怎么会用福建的简称“闽”来命名?原来,乌山在唐朝天宝八年(749年)皇帝敕赐其名“闽山”之缘故。
闽山(今尚存闽山巷)古时古迹很多,除了光禄吟台外,还有方井、法祥院石盒、鹤磴、石泉、沁园。其中的方井就是现在人们在南后街西侧还能见到的“甘液坊”石牌额。而“鹤磴”古迹则与林则徐有关。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与友在闽山放飞白鹤。后人便署“鹤磴”二字。清代福州名人郭柏苍在《鹤磴》诗中写道:“文忠(指林则徐)头白返乡闾,乡闾瞻仰群遮道。名贤面目世共图,一霎游踪迹不埽。园林放鹤寻常事,林下清风怀二老。”赞扬林则徐当年告老返乡时,福州人民纷纷涌向街道目睹林公风彩,而林公在闽山放鹤则体现他一身清节廉风,为闽山留下名贤掌故。
闽山里寺庙很多,其中闽山庙最有名,它纪念宋朝景祐元年(1034年)当地进士乡贤人物卓祐之而建的。据《八闽通志》戴,闽山庙,神姓卓名祐之,生而正直,自谓死当为神,及卒,果著灵显。里人即其居立庙祀之,号应公大夫。后皇帝封他为广利威显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社火庙会十分热闹。另据清代郭柏苍、刘永松《乌石山志》卷九《志余》戴:闽山庙,每年上元十三至十五夜,驾鳌山,玲珑飞动,人物、花果、禽鱼皆裁缯剪彩,为元箫鼓喧腾,煎沸道路。明朝谢肇淛《五夜元宵》:“更说闽山香火胜,鱼龙百戏列齐筵。”又邓原岳诗:“街头宝炬夜初开,一曲新词怨落梅。怪底佳人好妆束,闽山庙里看灯来。”徐火勃 与邓道协曰:“三山元宵最盛,而神庙各出珍奇,生荔留至春时,往往目击之。”家兄(指徐熥)有云:“闽山庙里赛神灵,水陆珍馐满案陈。最爱鲜红盘上果,荔枝如锦色犹新。”清初时观国也说:“闽山庙里看灯回,火齐冰纨满案堆。”明陈元琦《闽山庙记》:“每岁三月三日,则聚富室奇玩竞为杂剧,道神出游,是闽山庙斗宝,不独元宵矣。”
闽山庙的题吟与记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说明福州城里明清时代最热闹的庙会,是在的闽山庙。其二是福州明清时的元宵灯会不是在今南后街,而是在闽山庙。今日南后街的灯会是清末民初后才形成的。其三,从宋代至明清,三坊七巷里的居民大多是富豪人家,所以才出现各家各户竞相拿出家中珍藏的奇珍异宝、古玩盆景到闽山庙里进行展示。其四,说明当时福州社会治安良好,文明程度高。没有出现富人珍宝被盗,展出宝物被抢以及拥挤践踏的现象。
恢复曲水流觞
古时,福州民间游乐的节目丰富多彩,其中最为高雅的要算是“曲水流觞”了。据宋代福州郡守梁克家《三山志》卷四十“土俗类”记载:“上巳,禊饮,桑溪在闽县东,乃越王无诸于此为流杯宴集之地。所谓“上巳”即农历三月初三。禊饮即三月三这一天,不论官民往往会到水边宴集,以求去除不祥之疾,桑溪即今鳝溪的古称。所谓流杯宴是说当时闽越王无诸曾在鳝溪山涧间举行的一场游乐。所谓曲水流觞,即利用鳝溪间弯弯曲曲的流水,大家分别坐在溪畔的石头上,然后由一个人手持酒杯,内酙满酒,从溪流的上头随流漂下,看这只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喝下这杯酒,并要当场作诗一首,以助雅兴。可见这种习俗福州二千多年前就已经流行了。宋代时特别盛行,郡守还在鳝溪建禊游亭。明代时,许多文人雅士常在春天携带酒食来此宴集,作流水曲觞活动。宋代王逵《修禊》诗:“紫陌破清晨,雕鞍映画轮。为修洛阳禊,重忆永和春。罗绮花香度,岩峦梵宇新。尘中得乘暇,来见解空人。”明代福州知名文人徐熥《桑溪禊饮》:“春风载柔,道彼长林。我有旨酒,与子同斟。幽怀既惬,玄想弥深。悠悠逝波,实怆我心。”曹学佺诗:“行行东郊,深无人烟。言登崇岗,仍趋平田。双溪同源,其流溅溅。天成之沟,因为周旋。宾朋来斯,居同衿连。流觞何迟,随人而迁。遐思前人,由之无愆。”徐火勃 :“维兹春暮,既今且和。良俦至止,载咏载歌。冥心川上,涤志崇阿。缅怀古哲,感彼流彼。”陈介夫:“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春禽弄波,晴翠映澜。千载一集,兹游实难。觞来勿辞,请君尽钦。”陈荐夫:“汎汎清漪,盈盈羽觞。临流不接,凝思未遑。情怡曲渚,目睇连岗。临川阅水,感念前王。”这些诗或描写福州古时东郊景色,或抒怀言志发幽古之情,或感慨友明同乐。可是自从入清以后,这种东郊的曲水流觞活动便消失了。可喜的是,借三坊七巷的全面修复与乌山景区的开发,如今三坊七巷之南端,乌石山登山古道之北麓,恢复了清代《乌石山志》里所记载的沁洌泉,泉水从山上引流而下,经几层叠石形成天然瀑布,流泉声潺潺,注入沁洌池的景象。而在池的前面有一块平地,在上面铺砌一块约13平方米的长方形青石,上刻有狂草“福”字,笔划相连,弯弯曲曲,形成曲水流觞的图形,并引沁洌池中的山泉水,流入“福”字形中,让消失已久的“曲水流觞”重现在人们的面前,增添了乌石山的情趣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