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黄乃裳与福建精神

2013-01-04 11:38:22来源:文化生活报

      “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是福建精神的核心。这沉甸甸的十六字,是福建先贤用实际行动凝结出来的精神写照。辛亥革命光复福建的主要领导人、著名爱国侨领黄乃裳就是一位福建精神的先行者。
   
  黄乃裳,号绂丞,别署慕华、玖美,福建闽清六都湖峰人。他出生于1840年鸦片战争后9年,卒于1919年五四运动后5年。生活在遭受外国侵略,使中国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和封建压迫,要求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的时代。他自青少年起,立下远大志向:忧国忧民、爱国爱乡,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民众幸福为已任,不懈努力,奋斗终生。
   
  纵观黄乃裳一生,不论继承民族传统,幼读《四书》、《五经》,参加科举应试,还是涉足西学“信基督”“译圣经”,直至后来办学34所,七次办报纸,都是为了唤醒民智,都是为了爱国拯民。“爱国爱乡、海纳百川”的崇高思想境界,在他一生经历中处处都能看到。例如,送二弟乃英进马尾船政学堂、三弟乃模进北洋水师学堂,都是立志报效祖国。青年时的他企图通过教会办学救国救民,但现实的信教并未能达到他救亡图强的愿望,加之深受“康梁变法”思想的影响,促成他毅然改弦易辙,走上维新变法的道路。
   
  变法维新的志士
   
  1884年马江战役,洋务派经营了十多年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他二弟乃英就读过的马尾船政学堂也被移为平地。1894年的黄海海战中,担任致远舰副管带的三弟乃模、正管带邓世昌及全舰252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接连的噩耗,黄乃裳痛不欲生,他集国恨家仇于一身,忙于救国。1895年3月,他赴京参加会试,正逢中日要签订《马关条约》,云集京师的举子们大为震惊,掀起了反对签约声浪。黄乃裳与应试的福建举人也参加了这一行列,并在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公车上书”上签了名。1898年春黄乃裳携长子景岱,再次赴京参加春季会试,在京8个月(1898年2月—10月)参加了“百日维新”,成为名符其实的维新志士。
   
  在变法维新运动中,他一是办报、写文章、呼吁变法;二是参加“百日维新”,曾8次上书于光绪皇帝,有的还受御批交办。
   
  1896年黄乃裳独自筹资创办《福报》。是年4月28日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在福州诞生。黄乃裳亲自撰稿,在该报发表数十篇文章,系统表达了他的变法维新思想。
   
  ——痛斥顽固派,呼吁变法。在《醒固篇》一文中斥反对变法的顽固派是“胶柱之见”,强调“盖能变古者即所以善于学古,大泥古者万不能治今”。责顽固派“大敌四周,眈眈窥我,朝廷忧劳已极,而士大夫日在高厚之内,而蒙昧不省世局,漫以道统自任而耻言变法”。在《书山西巡抚胡中丞〈奏请变通书院章程疏草〉后》一文中,指出“今日之所急者何事乎?曰:变法也。”
   
  ——倡导西学,广设学堂。黄乃裳在《原才篇》中批评了科举的弊病,主张“一力务专西学,……专西学所以保国”,建议“每省府县,当广设学堂,培养有用人才。”
   
  ——设立报馆,大开言路。他在《福州宜设报馆说》一文中指出:“泰西举事最得风气之先,即广设报馆之力也”。他认为:“广设报馆,收摭新闻,俾政令沿革借为见气之先,即广设报馆之力也”。他认为:“广设报馆,收摭新闻,俾政令沿革借为刍荛之采,上达枢府,下及节镇,人人广进言之路,人人获听言之益。”这样“报馆益多则闻见益广,闻见益广则变通益速,变通举益速则国势益强”。
   
  ——倡设上下议院。他在《崇变说》一文中,提出设立上下议院的主张。“然则变制将如何?曰:上议院立,则朝之贵臣无敢泄沓以塞天听,则朝政一变矣;下议院立,则外省上逮节帅,下及版尹,无敢隐匿弊窦不恤民艰,则外政又一变矣。”他主张改变封建专制政体而为君主立宪,思想上有很大跃进。
   
  振兴商务的谋士
   
  黄乃堂曾在《砭愚篇》中指出:“为今日计,且勿冀他国之利,当先匡本国之财,邮政、矿务、铁路,当次第举行”。在《振兴商务策》一文中,认为我国工商业存在“二危”,“自马关新约,洋人得入内地设厂所,置机器,……漏卮之甚将百倍于今日,可危者一也;华民之旅居外洋者,英美各属有逐客之意,新者自难续往,可危者二也”。他提出振兴商务七策:“一、设专官以理商政;二、创学校以益商智;三、定律例以断商狱;四、谨权量以一商法;五、造机器以裕商源;六、给牙贴以劝商人;七、开山川以通商道”。他认为“果能行此七策者,则商务既兴,不特可保目前一时之利,并可收日后无穷之利;不特可扩中国固有之利,并可夺外国独擅之利。”
   
  早在19世纪末,黄乃裳就提出了“振兴商务政策”,即是振兴国家经济之策。当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伟大盛举,正与黄乃裳当初倡导之策不谋而合。因此,他就是一位推行“敢拼会赢”福建精神的先行者。
   
  最能体现他是全面践行“福建精神”先行者的行为,当数他率领福州十邑民众远渡南洋,拓荒僻港,建设马来西亚诗巫新福州垦场的惊世之举。
   
  “百日维新”失败于慈禧太后政变,黄乃裳名列究办黑名单的第11位。满腔报国之志“一旦飘零于罡风”,落个“身败名裂”。但他是个始终关心国家和人民命运的人,从失败中得出教训,“非革命不足以救亡拯毙也!”他看到了祖国衰败、福建的危机。时任闽浙总督谭钟麟承认:“闽地苦脊,丰年亦不足食,乡曲贫民,丰岁,啖红薯十室而九。”丰年如此,灾荒之年更凄惨。
   
  1899年秋天,黄乃裳举家下南洋。决计“觅一地旷人稀之处,可容数百万人为农业者”、“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径,不至槁饿而死,且以远女主之淫威,与夫专制之虐毒。”黄乃裳开辟诗巫垦场的伟大壮举确实是“敢拼会赢”的典范。是年9月他挈眷南渡新加坡,住在新加坡名医、大女婿林文庆家,先任《日新报》主笔。数月后辞职,渡过马六甲海峡进入东马来西亚,遍行英、荷属地寻觅垦地。1900年5月在沙捞越拉让江流域诗巫坡找到理想的垦地,经华侨甲必丹王长水的协助,于7月与沙王布鲁克二世签订垦荒《合约》17条,8月中旬即回闽招募垦农。1900年、1902年先后在闽清、古田、闽侯、永福(永泰)等福州十邑,共招2000多人,分三批南渡,挈眷者百三十余家。当黄乃裳亲率首批垦农500多人于1901年3月16日安抵诗巫,垦场正式诞生,3月16日成为“新福州”垦场的永远纪念日。垦农分批到达后,黄乃裳在垦场惨淡经营了四年,终日勤于垦务,安排垦农生活,组织垦农生产。先种易于收获的菜蔬、瓜果、玉米、小米等作物,然后试种胡椒、乳树、椰子、咖啡等经济作物。1902年、1903年“谷稻收获甚丰”,“较内地倍三四矣”。“垦务既成,志愿既遂,……环顾场中农众能自为谋,并已倡捐建筑礼拜堂五所,小学校两所,虽不敢云教养兼备,而教养基础已略具,将来垦务发达扩而充之,可为适彼乐土者,谋教养兼至之幸福也。”1901年,由于劳累患下了严重胃病,时好时发,但“维时责无旁贷,仍须逐日仗孙中山欲为社会国家谋幸福喜乐数言,与自己之志愿,忍痛治事者三年有余,满冀垦事告成,渐底发达,可资数百万人为谋生之乐士。”到了1904年,黄乃裳经营垦场已花了8万元,其中4万元系沙捞越政府的贷款,由于垦农一时无力还款,加上垦场不许赌博和吸食鸦片影响沙国的税收引起沙王的不满,黄乃裳便被迫离开垦场,悄然回国。当然,其时他亦怀有与孙中山同盟会所约,回国参加辛亥革命。
   
  黄乃裳百年前,率众下南洋,租地开垦场,如今的诗巫已发展为一座美丽的城市,人口数十万众。这完全与黄乃裳胸怀爱国爱乡爱民的崇高思想息息相关。有黄乃裳与布律二世王子所订的合约为证:“有待吾农人与英人一例;所垦之地享有999年之权利,21年升科,每英亩纳税洋银1角,王家如有需要吾农已开垦之地,须照时价估买;吾农有往来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设立公司商业自由、购买枪械自由、航业自由诸权利,无纳丁税、无服公役‘无当兵义务;凡违犯民事在5元以下罚金之件可自行处理。”同时,经黄乃裳坚持,条约写入垦场不许赌搏和售买鸦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垦场设有场议会,“由各农公举10人,合传道、监工,月集一次,议场中得失及兴利除弊,务使农人一气,上下同心”。可见垦场是个以种植为主、经济完全独立的相当民主的单位。场中体现了黄乃裳的政治理想。是黄乃裳在诗巫这块异邦土地上,建立一个生产生活方式与祖国故乡同样模式的华侨社会。
   
  反清共和的义士
   
  1900年黄乃裳会晤孙中山,1904年因“新福州”垦地受挫而离开后,他坚定地走上了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革命道路。1905年,黄乃裳在厦门与连横先生合办《日日新闻》报,揭露美国:“用强权、藐公理,污人道,破邦交”,呼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呼吁“爱国保种”,积极参加一系列反美爱国运动。
   
  1906年他在新加坡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成为名符其实的革命党人。后来他为辛亥革命做了大量的工作。当他看到了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的诞生,为之欢欣鼓舞。但不久袁世凯窃国,中国仍处在北洋军阀统治天下,黄乃裳受到过坐牢迫害,但爱国爱民思想继续促使他以衰迈之躯为桑梓造福,关心家乡教育事业,主持开创福斗圳、排解民讼、辅导造林种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黄乃裳1921年应邀到广州任国民政府高等顾问,不久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中国又出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其中不泛有黄乃裳给孙中山出谋献策的功劳。黄乃裳爱国爱民思想不断探索救国道路、不断随时代而提升、而飞跃,完全符合福建精神所涵盖的思想特质。
   
  闽清乡贤是这样介绍黄乃裳的:“先生性聪敏,少怀大志,思想新颖,眼光远大,不求名利,只是忧国忧民,所以半生奔走,一世辛劳,都为大众利益而牺牲奋斗。”时任国府主席的林森赞扬黄乃裳:“维信,则事无不,维无欲,则虽害之不灾,故公每有所建,闻者始诧其创,终则相与叹其贤,殁而尽惜其才,吁可传欤。”由于黄乃裳全身心扑在救国救民事业上,“平生所为,大则关国家社会,小亦及一乡一邑,绝未尝稍为身家谋。”他一生自奉俭朴,一身经手款项以百万计,然而没有为自已买过一分地,置过一间房。1922年黄乃裳在厦门住院治病期间,女婿、厦大校长林文庆见其生活清苦,表示每月给他500元奉养,被他婉言拒绝。在个人物质享受上,他从无所求,他追求的是国家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1949年在闽清家乡举行他的公葬时,“各界参加执绋者数以千计,送殡行列绵延里许,鼓乐喧天,路祭遍地,乡人扶老携幼,夹道围观,其情况之热闹,难以尽述”。他终以有贡献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践行福建精神的先行者,而载入史册,永远受到人民崇敬和怀念。
作者:郑亨光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