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文化产业
三坊七巷打造闽都文化蓝本和精神坐标
非遗展演进三坊七巷。记者 叶义斌 摄
完全中空的无骨架支撑可伸缩的宣纸灯,有音乐播放功能的无弦品音音乐茶盘,全球第一款可180度旋转佩戴的二合一双色太阳眼镜,由厚纸板制成的绿色和平书架……12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13福州海峡创意设计周”,在三坊七巷南后街75号开幕,300多件妙趣横生的创意精品让前来参观的市民大饱眼福。
近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三坊七巷充分盘活丰富的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博览、文化休闲、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产业,逐步成为带动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先后获得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福建省文化产业基地”“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2012中国休闲创新奖·旅游景区创新奖”等荣誉。
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核心产业
1月2日,在光禄吟台,游客可以看到一张大画布绘上了海浪以及“少年派”和他的小木船,3名妙龄女子经艺术家的巧手,组合成老虎的形象,逼真的立体感引得观众啧啧称奇。活动现场,主办方还特别准备了几张立体画大展板,游客通过特定角度就能够与画面实现“互动”。
为迎接元旦小长假,三坊七巷举办了系列迎新年活动,在原有各展馆的基础上新开放南后街展览馆,并设柘荣剪纸艺术展,展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保护传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在南后街,传统的服饰结合流行舞蹈形式的“快闪”行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3D立体画展,“弘三坊七巷新风、讴鼓楼教育新歌”学生百米绘画评选活动,“坊巷骑兵、动漫街肆”迎新旋风秀等为市民带来喜庆的节日气氛。
继2012年国庆长假游客量突破110万人次大关后,2013年元旦小长假的一系列活动,使三坊七巷再次成为旅游的热点。据统计,元旦3天景区吸引各地游客19万人次,游客除本地市民外,还包括大批外地游客。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只有与旅游联姻,才能彰显活力。三坊七巷在产业规划中,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核心产业来打造,通过文化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带动其他产业全面发展。2012年,三坊七巷接待游客820多万人次,境内外团队游客6282批次。
让闽都文化在活态中传承
2012年12月28日,南后街75号展览馆人头攒动。由三坊七巷管委会与柘荣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柘荣剪纸展在这里举行,200多幅剪纸作品向市民全面展示了柘荣民间剪纸艺术的风采。2012年11月22日,柘荣县与三坊七巷签订文化创新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柘荣剪纸和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两大文化品牌融合,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创新。
作为文化产业园区,三坊七巷肩负着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重要使命。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矗说,三坊七巷力图打造一种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文化,如今已是形神兼备。
目前,三坊七巷荟萃了闽都文化的精髓。脱胎漆器、软木画、寿山石刻、油纸伞等具有代表意义的民间艺术业态相继入驻,“米家船”和“青莲阁”裱褙店、“聚成堂”书坊、“木金肉丸”、“同利肉燕”等老字号也陆续回归。在福州人眼中,三坊七巷既是古典街坊文化的大观园,又是接待宾朋的文化客厅。
据介绍,进驻三坊七巷的商家有159家,其中95%以上从事名小吃、传统工艺品、传统艺术品、手工制作、老字号、名师工作室以及文化经纪人、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产品展览展销等。2012年,三坊七巷旅游商业收入预计超过5000万元。
三坊七巷的优势是文化,出路也是文化。近年来,我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文化建设,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共投入资金41.4亿元,先后修复并开放了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小黄楼、王麒故居、林聪彝故居、水榭戏台、林则徐纪念馆、谢家祠、蓝建枢故居、叶氏民居、刘家大院、郭柏荫故居等。
近年来,我市在努力保护三坊七巷所蕴含的各类民俗活动、民间曲艺、民间工艺、风味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不遗余力,努力把三坊七巷建成闽都文化的展示中心和交流平台。结合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民俗节日,组织开展元宵灯会、春节庙会、中秋摆塔等文化活动,激发了古老街区的文化活力,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传承了闽都文化。
现在,三坊七巷正全力以赴建设全国首个社区博物馆,包括“一个中心展馆、37个专题馆、24个展示点”。建成之后,三坊七巷将成为全国博物馆最集中的地方,将极大提升三坊七巷在全国的文化知名度,增强发展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历史得到延续才是文化。我们一直努力让三坊七巷延续真实性和完整性,希望保护活态的文化遗产。”林矗说,三坊七巷是闽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它的保护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延续。
打造成海峡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
当前,三坊七巷正处于保护开发的关键阶段。我市致力盘活文化资源,壮大文化产业,加快三坊七巷的保护和开发步伐。
——建设历史文化遗产特区。目前我市正编制打造“两山两塔两街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区,再现福州古城风貌,打造文化新景观,拓展三坊七巷发展的空间。其中,两山即乌山、于山;两塔即乌塔、白塔;两街区即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和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
——加快南街改造。东街口是福州市的重要商圈,但是从目前条件来看难以满足三坊七巷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需要加快南街的改造步伐,并在周边尽快建立包括地铁、立交桥、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在内的交通网络,促进三坊七巷的进一步发展。
——争创国家5A级景区。对照争创国家5A级景区标准,强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时加大景区推介力度,进一步拓展“珠三角”“长三角”旅游市场,并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拓展对台旅游工作,打造辐射“珠三角”“长三角”和台湾的旅游服务产业链。
——延伸文化产业链。包括大力发展文化博览业,加大博物馆建设力度,尽快完成社区博物馆建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大力发展文化休闲业,把三坊七巷建设成为我市文化休闲的目的地;发展文化创意业,引进建筑设计、服装设计、艺术策展、园艺设计、动漫创作、网络软件、工艺美术、文艺创作、文艺沙龙、书画和古玩收藏、包装设计等方面的高端品牌,将三坊七巷打造成海峡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
如今,三坊七巷已是福州名片;展望它的明天,不妨借用三坊七巷成果展上的一句话:“三坊七巷是福州的,也是中国的,更应该是世界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街区,还应成为我们民族善于创造生活并懂得呵护其价值的一种文化蓝本和精神坐标。”(记者 吕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