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弘扬传承闽都文化 推动海西建设发展

2013-01-21 10:54:13来源:福州日报

记者  郑帅 摄

    福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涌现出一大批影响巨大的历史名人。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林则徐、闽剧、寿山石、昙石山文化遗址等响亮的名字,就是闽都文化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生活各个层面的突出体现,是历史和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昨日在京举办的第二届闽都文化论坛力图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对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给予诠释,以加深文化对开放型经济建设与发展助力作用的认识,从而强化福州在整个福建省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发展和推动作用,进而有效地推动海西经济文化建设。《福州日报》2013年1月21日刊发部分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关于闽都文化研究的发言。

陈宝琛对清廷华侨政策调整起到重要作用

汪毅夫

(台盟中央副主席、全国台胞联谊会会长)

      清代初年,清廷的华侨政策乃是视华侨为“弃民”的政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有诏:久居海外者,该督行文外国,解回正法;雍正五年(1727年)又下令“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1860年以后,清廷的华侨政策有了重大调整,开始抛弃其禁止百姓出国谋生、侨居的措施,转而对华侨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争取、控制和利用的政策。清廷华侨政策的调整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在贯彻调整后的华侨政策方面,闽都学人陈宝琛都参与其间,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宝琛于1885~1909年赋闲在闽居住期间,十分关注清政府的华侨政策,并有一系列涉侨言行。陈宝琛认为,非发展实业和教育不能救国,这完成了他一生中重要的观念转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批准陈宝琛出任福建铁路公司总理。陈宝琛规定,公司专招华股,凡侨居外洋各岛者,只要查实确系华人就可以参股。1906年,陈宝琛亲赴南洋各埠募股,包括爪哇、息力、槟榔屿、海珠屿、威雷斯、太白腊、吉隆、巴达维亚、茂物、万隆、南齐下吉、加里巴丹等地,向当地华侨招募华股,共募股170余万元,后来建起了福建的第一条铁路漳厦线(厦门嵩屿至漳州江东桥),开福建铁路建设之先河。

     1906年,陈宝琛有诗曰:“无田可耕乃到此,时节先垄宁忘怀,积资难餍乡里望,有吏如虎胥如豺!中伤不售恣剽劫,要赎殃及坟中骸。令君见惯厌雀鼠,循例批答谁亲裁?部文宪檄只益怒,上吁无雨空闻雷。”道出了华侨在居住国、在祖国遭遇的欺压,反映了维护华侨正当权益的观念。

以人为本构建闽都文化传承体系

陈祖武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所原所长)

      我对深化闽都文化研究的可行性提3点建议。一是开阔视野。我们观察和研究闽都文化,要有一个历史的大视野。闽都文化已经远远逾越三山地域,在闽都文化的历史血脉中,不仅融入了八闽不同地域文化的优秀因子,而且融入了中原文化的优秀因子,从而成为八闽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观察和研究闽都文化,要确立大局意识,要走出三山,放眼八闽,胸怀整个中华。

      二是要整理文献。八闽文化典籍,是闽中历代先贤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闽都文化世代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闽都文化生生不息的深邃根源。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制订规划,精心保护,精心遴选,精心整理,守护和传承这份珍贵遗产,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也是深化闽都文化遗产研究必须切实做好的一件大事。

      三是弘扬闽学。闽学是传统儒学在两宋时期自我更新的时代产物,既是对北宋濂学、洛学、关学的系统总结和创造性发展,也是对数千年中国学术的成功总结,顺应时势,继往开来。由宋元迄明清,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核心,影响中国社会和学术文化演进数百年。不仅如此,随着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往的展开,闽学走出国门,流播汉字文化圈诸邻邦,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东南亚诸国学术的发展。儒学、朱子学、闽学,三位一体,世代传承,洋溢于其间的人学品格,也已成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无形纽带。这是一份极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闽学的人学品格,无疑应当是深化闽都文化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大课题。

福州具有东洋航运重要启航港的地位

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考察闽都文化在秦汉时期的面貌,不能忽略闽越在航海史上的贡献。闽越人借助海上航行技术的优势,当时在中国东南地区有活跃的表现。秦汉时期几次重要战事借助航海条件实现了远征的成功。古代中国因风浪影响航运的最早历史记录,也发生在闽越。闽越人的突出贡献,在东方海洋开发史上书写了引人注目的篇章。

      《史记》说:“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东冶在今福建福州,其大港地位体现于北上“浮海”,多由东冶启航。《后汉书》说:“旧交阯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东冶长期被作为由南海北上的重要中间转运港,也曾经是重要造船基地。宋《太平寰宇记》说:“秦并天下,为闽中。即汉高祖立无诸为闽越王,国都于此地。及武帝时闽越反,因灭之,徙其人于江淮间,尽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因立为冶县以理之。其道盖以越王冶铸为名,属会稽郡,寻为东冶县,后汉改为侯官都尉,属不改。后分冶地为会稽郡东南二都尉,此为南部都尉。东部今临海是也。吴于此立曲郍都尉,主谪徙之人作船于此。”《后汉书》关于“倭”的记述中,以东冶作为方位标志:“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乐浪郡徼去其国万二千里。去其西北界拘邪韩国七千余里。其地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与朱崖儋耳相近。”通过众多文献古籍的描述,不难看出,东冶在两汉和魏晋时期很可能具有东洋航运重要启航港的地位。

福州海洋文化是闽都文化不可缺少组成部分

徐 凯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长期形成的闽都海洋文化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开放与包容性。海外贸易的发展拓宽了国外市场,商旅往来,物质交换,是各国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从宋元开始,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福州作为外贸港口日益崛起,明清时期取代泉州港,成为福建对外最主要的窗口。中外贸易吞吐量增大,西亚的阿拉伯商人将伊斯兰文明带入福州,尔后,西方列强又将基督文明引进福州。福州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外来文化与当地主流的儒家文化,及佛教文化等相互并存,和谐共处。西方文明的不断传入,福州认识了世界,胸怀越发宽阔,目光更加远大。

      二是原创与进取性。海洋文化兼容异域文化,形成多元文化共存与竞争局面,使每一种文化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以求生存发展。福州在与琉球的交往中,不仅创造条件保障中琉关系的正常发展,而且利用丰厚资源,将中华文明传布到琉球诸岛,乃至移民该国。明代移民有2种方式,一种是官方移民,主要有2批,第一批是明朝初期主动派遣的,即“赐闽三十六姓”等;第二批是明朝后期,琉球缺少职贡人员,要求明庭派遣的。另一种是私自移民,原因不一。例如,不堪重负的逃犯,因风漂流定居者,被倭寇掠夺、辗转而来者等等。其中福州人为数不少,特别是官方派遣人员,他们奋力进取,在琉球国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琉球的发展与中琉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

      三是创新与开拓性。由于福州几百年海洋文化的丰厚积淀,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发生了新变化,产生一批先进的代表人物。诸如,放眼看世界的林则徐,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广泛收集夷情,编译《四洲志》,探求制夷之策。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以崭新的世界观,深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翻译《天演论》,提倡中西学融为一体,对近代启蒙思想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这都是他们自幼受到福州海洋文化精神熏陶与启迪的结果。

福州较内地有更开放的胸怀和更开明的心态

李长莉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文化室主任、研究员)

      福州是福建省会,地处东南沿海腹部,具有进行海外贸易的优势,因而英国在1842年逼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将福州列为首批开埠的五口之一。根据《南京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开放口岸自由来往、居住。1845年,英国教会圣公会派遣传教士史密斯等二人来华考察新开放的中国口岸,在福州共停留22天。

      从史密斯对福州的考察记,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英国传教士眼中开埠之初福州的状况。这座沿海省会城市原本是自成系统的封闭世界,这里有自产自足的经济生活圈,有文化、语言、宗教信仰形成的文化生态。但在西方势力强行闯入后,这种传统封闭结构被撕出了裂口,受到了震荡,形成被迫开放状态。福州士绅、军人、商人、僧侣及一般百姓,根本没有作好主动对应的准备。唯有福建巡抚徐继畬,以其少有的敏锐与远见,开始主动积极地去了解新对手与新世界。可惜的是,这种力量太孤单,这种声音太微弱,此后不久,这些孤弱的努力便被排山倒海般的保守势力所扼杀,徐继畬则被惩罚撤职而抛出体制之外。福州在被动开放之初面对西方世界时发出的少许积极回应的微光,尚未及燃烧起来即被强大的保守势力所扑灭。

      虽然开埠初期徐继畬主动了解世界、探求西方知识的努力被中途摧折,但福州毕竟有这种开放的底蕴,这里的人们对于外来文明,仍具有较内地民众更开放的胸怀和更开明的心态。因而,在福州开埠20年之后的1866年,另一个具有比较开放眼光和勇气,愿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仿造西方船舰,成为中国较早创办的大型新式制造企业,并附设船政学堂,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现代技术人才。福州开埠之初中西碰撞的历史再次证明,唯有以开放心态和广阔胸怀面对世界,及时了解世界情势与时代趋势,以战略眼光主动回应新的挑战,才是应对国际变故、适应时代发展、为民族争得生存优势的道路。

闽都文化具有进取性务实性

武 力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福建是自宋元以来最大的海外通商口岸,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因其与台湾隔海相望,是距台湾最近、联系最密切的省份,也是移民台湾最多的省份,这使得闽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特点。作为闽文化核心的闽都文化,除了儒、道、佛、法等因素外,具有更多来自外国的文化因素,因此更具有进取性、务实性。

      福州作为《南京条约》签订后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最先体会到中西文明的交锋,也最早认识到中国必须变法图强。就这个时期闽都文化对全国产生的重要影响来说,有三个人物:林则徐、徐继畬、严复;两本书:《瀛环志略》《天演论》;一个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林则徐是闽都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在当时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徐继畬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他虽然是山西五台人,但是前面两个称号则主要得自在福建主政时期。严复是清末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福州开风气之先的另一点是最早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引进西学,培养人才,开启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开创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实践的先河,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创造性人才;福建船政建立起近代东方最大的造船基地,开我国近代工业先河,推动造船事业和相关工业的迅速发展;开始了近代航海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奠定我国近代海军的基础。近现代飞机制造、电报应用、电缆铺设、兵器制造、铁路建设以及台湾的矿山开发、公路修筑等皆由此发端。从船政学堂走出的毕业生,从各类新式学堂造就的年青学子,许多人锻炼成为杰出人才,成为时代骄子,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有创造发明与卓越建树。

      (记者  吕路阳)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