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评话在福州

2013-02-23 11:12:05来源:福州日报

    常住福州的人,有可能没进过剧场看闽剧,但不可能不在街头、公园、广场和广播中听过闽剧唱腔,见过、听过评话。极盛时大街小巷相去百米就有两三处同时在讲评话,近乎摆开评话擂台。台江中平路口,对面街便有两家——创新评话业务接洽处和仓山评话业务接洽处,市场境况可见一斑。《中国曲艺志》定评话为“福建省专业艺人最多,演出频率最高的地方主要曲种”。

      一人一钹一折扇 演绎古今故事

      福州评话被誉为中国古老曲艺的“活化石”,它在我国南北说唱艺术百花园中是以福州话讲述为主,辅以吟唱的一朵奇葩。不一定需要舞台,只要在几块木板或几张方桌搭起米把高的台上摆张桌子,评话员便可时时动情地演绎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惊心动魄的故事和令人或眉飞色舞或痛心疾首的新闻。无须布景,更不用化妆,单凭评话员手执铜钹一个,指套玉环一枚,需要时拍打醒木一方,时时开合折扇一把,挥舞手绢一条,巧舌如簧,一字不重,即令听者忘乎所以,上天下地紧跟着喜怒哀乐。它是福州方言地区最具民族化、大众化的民间曲艺,以福州市区为中心,流行于闽海十邑,涉足闽北、闽南一些县、市和港、澳、台,还跟随旅外乡亲植根华侨集居的东南亚各国。

      说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当不会有错。相传,明朝末年江苏泰州著名说书人柳敬亭拒绝降清,伙同徒弟南奔福州,学用福州话演唱故事,逐渐形成这一独特的说唱艺术。这说法有待更足够的论据予以论证,在明朝学者黄宗羲写的《柳敬亭传》中无此记述。不过福州评话葆有柳敬亭说书高超技艺——像《柳敬亭传》所写那样:“句(音gōu,意勾画)性情,习方俗”,“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可是真有其事。再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福州评话刻本《七星白纸马》等观察,说福州评话清初已经盛行,很是可靠。晚清时代评话讲进了澡堂。到了辛亥革命,更风行无比,曾有《欢迎孙中山先生莅闽》的评话序头加演(“序头”原用于压座、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书名)。上世纪30年代,评话艺人接近300人,这300人如果组成闽剧团不过五六个,而评话员各自为营,单独登台,300个人300处锣钹竞响,花开八面,够热火壮观了!1930年3月,国民党福建省党部高官林知渊(林之夏兄弟)邀请阮宝清等几位知名评话员到他家中讲演,评话荣登高雅之堂。上世纪40年代成立评话同业公会(后改联谊会),充斥福州方言土字的评话脚本石印售卖,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评话三杰是为代表人物。

      陈春生(1899~1980年),闽侯上街镇人,幼年学过闽剧花旦,19岁改学评话,使用闽剧唱腔和表演技巧勇闯评话新路,上世纪20年代起驰名评坛。代表作有《毡笠记》《虾米俤》《九命沉冤》和《十五贯》等等。“大跃进”年代在闽侯艺校评话班培育新人,有“前七子后七子”脱颖而出,造就一个区域的流派。

      黄天天(1904~1977年),闽侯尚干镇人。9岁到福州学艺,能自编自演。夜间学书,晨起演练、吊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声音动听,讲技纯熟。代表作有《长生殿》《耿精忠》《龙江颂》等等。培养过一大批男女学生,男生“有”字辈,女生“如”字辈。

      黄仲梅(1907~1953年),因其父黄菊亭艺名科题(福州人称疍民为“科题”),故被号叫“科题仔”。在家面对3面全身镜刻苦练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常在讲大书前,使用评话技巧讲述报纸新闻半小时,极受追捧,一天几场,听众紧跟,场场爆满。有代表作《邱丽玉》和《陆格兰》等。

      唱说做花 紧跟时代浪潮

      评话讲究唱、说、做、花。“花”即表演中穿插噱头、小笑话吸引听众。内容广泛,有历史故事、武侠传奇和家庭书等等。积累的传统曲目不下数千本,编演现当代新书至少数百种,爱国主义传统一以贯之。

      清兵入闽,艺人们以敲打半边铙钹,寄寓半壁河山破碎之意。鸦片战争,评话界掀起宣传禁抽鸦片、歌颂林则徐热潮。抗日战争枪声打响,评话员大量编演抗日评话序头,黄仲梅“讲报”对日寇,抗战胜利后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1949年“8·17”福州解放,新政策接连出台,艺人们纷纷加入省文联、省戏曲改革委员会和福州市文化处联合举办的戏曲改革学习班,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党的各项政策,编演新书,歌唱新生活,宣传各项政治运动。1950年8月,新成立的评话协会组织20多人,前往闽侯地区宣传土改,3个月时间演出1300多场,听众达150多万人次。1953年,响应省文联号召,创作《九命沉冤》《无脚飞将军》等等新书参加新型评话观摩会演。1954年12月,评协理事长陈长枝(1912~1992年)带队到连江、长乐、福清、闽清、永泰等地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加唱序头《卖粮好处多》,演出《王三卖粮》和《李顺达游苏联》等。1963年2月配合社教宣传直至“文革”开始,评话都一步不落地紧跟政治,听从召唤。

      也许正因为同政治运动跟得太紧,一再急急忙忙地创作表演,难免粗制滥造。应景的东西一时可能被吹捧,过了那段时间,多成烟云消散,不像传统千锤百炼的评话历久弥新,经受得了历史一再磨洗。

      精品迭出 蜚声榕城里外

      长期以来评话传承全是师带徒,口传身教。徒弟自小从师,接受学校正规教育较少,文化水平大多不高。上世纪60年代,评话员被组织起来学文化,文化素养提高的同时艺术也更臻成熟。

      精品不少。1955年市第一届评话观摩会演,1958年全国曲艺会演和1965年南京观摩演出硕果累累。1958年全国曲艺会演时,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对陈春生说:“像你陈春生这样的评话员,再多我们都欢迎!”陈长枝、毛钦铭、吴乐天、苏宝福、叶神童(奕清)、黄益清、唐彰文连同后起之秀林木林、陈如燕、王秋怡、魏惠珍……的评话备受欢迎,蜚声榕城里外。

      1960年3月28日,福州曲艺团成立(团长黄天天),下辖鼓楼、台江、仓山3支曲艺队。全市曲艺场大小27家,家家挤满听众。节日游园、店家开业、市井婚庆、村落敬神延请讲评话的也不在少数。有旺季和淡季之分,评话员郭天元归纳为:正月旺季;2月淡季;3月旺;4月淡;5月6月旺10天,淡20天;7、8、9月旺;10、11、12月淡。

      1964年被要求全部讲演现当代新书。1966年“文革”开始停演闹革命。1970年1月曲艺团被解散,1973年市革命委员会宣教组指定黄天天、陈长枝、吴乐天等10人专场演出现代短篇评话。1975年恢复曲艺团,开放部分传统书目上演。游兵散勇集结起来重振旗鼓,摩拳擦掌投入评话艺术竞争。进入上世纪80年代,评话在专业队伍建设、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外交流,都有突破性的进展,节目及论文屡夺全国大奖,其演员还先后被邀请访问美国、新加坡和香港地区。

      1980年3月,省曲协举办陈春生流派四代同堂专场演出,81岁高龄的陈春生和他两三代弟子们同台讲演,异彩纷呈,激起全场雷动掌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叶神童经常被邀为外宾、侨胞和台胞演出。1982和1985年,吴乐天等福州评话演出团应邀前去香港和纽约、华盛顿、旧金山巡回演出,饮誉海外。1982年,毛钦铭评话《千金买骨》在全国曲艺会演中获南方片创作和演出一等奖。女评话员岳蝴蝶(岳蓉)口述,毛钦铭参加整理的传统评话《桐油煮粉干》在省曲艺会演中获创作奖,该评话本出版发行全国。

      1947年出生的、陈春生闽侯艺校培育的高徒林木林,因诸多评话成就,1979年被评为福建省青年优秀演员,1983年被评为福建省及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

      这些著名评话员的个人成就,折射出福州评话界不断提高发展的艺术水平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推崇。

      新世纪以来,受电视、电脑普及和文化娱乐多样化精彩化的冲击,曲艺场和评话馆早不听评话。虽说评话市场有所萎缩,但爱听评话却不知上哪儿听的福州人还大有人在。摇滚评话、评话伬正踏着稳健的创新步伐向听众走来。不是吗,2013年春节,在三坊七巷,在乌山公园石塔会馆等诸多地方,评话和摇滚评话尚未开场,多少评话迷尽往前挤急不可耐!创新的评话、传统和新编的评话,仍将广受青睐!

作者:苏少壬 任笑痴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