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福州民间纪念历史名人的信俗文化(一)

2013-04-12 16:52:54来源:文化生活报

      福州民间的信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极具地方色彩、乡土气息与民风民情,在民族文化传统中,是一种极富特色的人文景观。
   
  友好使者金将军
   
  小桥流水,榕荫环绕,背枕鼓山,面临闽江,石桌石椅,点缀林间。当人们走进福州鼓山乡远东村时,仿佛走进了一座天然的乡间园林。尤其那金碧辉煌,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金将军祖殿,更是吸引了许多中外宾客。
  
  早在400多年前的明朝,琉球国(今日本冲绳)非常崇敬我国的国威与发达繁荣的科学文化。于是,年年派遣友好使者前来进贡朝拜。他们的船队便从闽江入口,然后由福州再转道北上京城。明嘉靖壬戍(1564年),一位姓金的将军受命护航,前来我国请求册封。船至闽江口不幸遭狂风恶浪袭击而沉船遇难,尸体漂入远洋江滨,为当时乡民发现,见其身上挂有标明身份的“腰牌”,知是琉球国友好使者金将军。于是便将尸体防腐塑造坐像并建将军庙奉祀纪念。可见,400多年前福州远东村民的高尚道德与慈善之心,以示中琉(今中日)人民悠悠的友好往来历史。
   
  金将军祖殿建筑结构十分完整精美,除大殿外,还有钟鼓楼、戏台、藻井,以及广敞的观众厅、酒楼包厢一应俱全。大殿里现保存五副十根方形石柱,系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的。其中联文:“击鼓祝丰年梓桑恭敬,吹附录承祀事频藻洁蠲。”、“虎伏荷鸿庥御灾捍患,鹰扬昭骏望护国佑民。”“存慈祥心此为民父母,得元妙法以保我子孙。”等,这些内容除了表彰金将军的丰功伟绩外,还充分反映了乡民希望风调雨顺、生产丰收、乡境平安、百姓幸福的良好愿望。现已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常有日本友好人士前来瞻仰。

      纪念英烈的杨公祠

 

  长乐玉田乡东渡村,有一座杨公祠,而在福州北郊和场境魁胪社里,也有一座杨公祠,可谓无独有偶。尤其是在福州民间星罗棋布的庙宇宫观中,以杨公祠为名的只此一处。
   
  步入古祠,但见围墙楮红,结构完整,至今仍保存明清时代的风格。祠的面积达1000平方米左右,大门口上方的墙上镶嵌一方青石,上刻“北山杨公祠”字样。祠里有戏台、天井、大殿与后殿,大殿当中塑有杨公坐像。杨公者,杨梦斗也,他是宋代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抗元英雄,长乐玉田乡人,中举后当时任杨州都统使,在保卫扬州抗击元军中不幸兵败,而凿舟自沉扬子江壮烈殉国。
   
  消息传到长乐后,家乡人民十分悲痛,并于元代建词纪念。而福州的这座杨公祠,则是明代始建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清代至民国期间历次修葺,在“文革”中,该祠虽受冲击,但原址依存,今已修复。
   
  大殿上有几副对联特别引人注目:  “榕北开堂济世渡众生,镇守魁胪保护我乡民。”“统镇杨州成大功,忠肝义胆显魁胪。”“一代忠贞照日月,千秋节义耀乾坤。”“肝胆映河山到此一身添正气,忠良扬国族于今万众鼓雄风。”“卫国执干戈猷抱忠肝烈胆,祀乡馨俎豆咸钦亮节英风。”等对于杨公的功绩与忠烈事迹作了高度概括与赞颂。难怪后人曾把杨公与文天祥相比。至今祠前还保存一口古井与护栏残石,上有“道光癸巳”字样。
   
  笔者询问当地乡老,为何在福州北郊魁胪这个地方建有纪念长乐历史名人的杨公祠?回答十分明确。原来这里的早先居民郑姓,是从长乐迁徙来的。由此看来,郑氏族人可能是在明代从长乐迁到福州时,把祖先奉祀杨公的民俗带到省城。
   
  纪念周瑜的“周都督庙”
   
  凡是读过《三国演议》的人,都会对周瑜留下深刻印象。
   
  周瑜(175-210年),三国名将,少年英姿勃发,助孙策在江东建立雄峙东南的吴国政权,曾任大都督,亲自指挥数万水师与曹操军队决战于长江,大破曹兵于赤壁。然而,周瑜是今安徽省舒城人,死后也不埋在福州,哪为何在我市闽侯县祥谦镇洋下村的濑江之畔,会建有一座“周都督庙”?据当地乡民说,这里早在800多年前的宋朝就已经供奉周瑜。究其原因根这里的舟船与端午节赛龙舟有关。
   
  古时这里水面非常宽阔,濑江、陶江沿岸的许多村庄的船只都靠这里水路交通与运输,尤其是每当端午时期,数十支龙舟在这里会集,自然会联想到三国时代周瑜水师的壮观场面,于是当地村民便在江岸上建周瑜庙,以祈望龙舟比赛能旗开得胜。
   
  纪念扁鹊的药王庙
   
  历代名山多古寺,寺里供奉的不是如来枷蓝,便是观音弥勒。唯独福州风景区于山上的“药王庙”,敬奉的却是我国的医祖药圣。
   
  据清代人施鸿保在《闽杂记》一书中记载,古时于山上建有一座“药王庙”,或称“扁鹊庙”,亦称“卢医庙”。庙里塑造两尊雕像,很有特色。一尊身穿草衣卉服,象征花草药物;跣足科头,象征赤脚行医;腰间挂葫芦,象征内装中药。排坐在上方,称“神农”。另一尊巾服古朴,排位在下方,称“扁鹊”。
   
  神农,是我国相传中的中医之肇祖,据《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便生动地说明了早在原始时代已经发现了很多的药物,并且对药物性状和作用有较高的鉴别能力。随后在汉代产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以植物药为最多,计有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它为我国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扁鹊却是2500年前春秋时代的名医,比华佗还早700多年。他经常身背药葫芦,行游各地,为百姓治病。最后他到了秦国治病,秦太医李由于技术不如扁鹊,怀恨妒嫉,竟暗中派人把扁鹊杀害了。后人为了纪念扁鹊,便建庙崇祀,以示怀念。福州于山上建造的“药王庙”,说明了福州古代人民对救死扶伤、为奠定和发展祖国医药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辈的崇敬心情。
   
  纪念三国名医的救生堂
   
  福州十邑之一的长乐,早在10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就有一位济世救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名医叫董奉。他替人看病不收钱,重病治愈者,只要求在山上种五株杏树;轻病治愈者,只要求在山上种二株杏树。不久,山上杏树成林,董奉又把杏果摘下换来粮食,用于救济贫困百姓,于是佳话千古流传,中外闻名,后人便用“杏林”比喻医苑,用“杏林春暖”,比喻医生的恩德。
   
  据《福建通志》记载,长乐的主山叫“福山”,因三国时董奉曾隐居于此山“往来南海,以灵丹(药剂)起死疾,后轻举于豫章之杏林,此山之名遂著。又云董奉尝于此炼丹,后从峰顶上升,履迹存焉,人指其处曰董岩。八闽通志作董平山云,在十一都,山高而秀耸,一名福山,又名董奉山。”由此可见,董奉历史上实有其人,其事迹更带有传奇色彩。
   
  由于董奉治病救人的事迹与华佗、扁鹊、孙思邈等一代名医一样,他们死后受到人民的崇敬,便建祠造庙予以纪念。华佗的庙叫华佗庵,在安徽省的毫县,逊思邈的庙叫药王庙,在今陕西省耀县,而纪念董奉的庙叫救生堂,在今福州市台江区茶亭街河上村。村里住有王姓族人,据笔者调查,该村王氏村民系开闽始祖王审知的后裔,他们原住在长乐,世代敬奉董奉,大约在明代从长乐迁到福州,为了纪念这位历史名人,便在村里建造一座“救生堂”,意为“治病救生,济世利民”。
   
  救生堂为木结构建筑,平开三间,十分朴素。堂里塑有董奉仙师坐像,仪态端庄慈祥。壁上绘有人物彩画,栩栩如生,堂里还保存有明清以来的文物,如清花绘龙花瓶、筒形香炉以及清道光年间的铁铸元宝炉等。
   
  前年,因茶亭街改造,救生堂作为文物保护点,政府安排移迁到白马河畔,使其得到保护。

作者:刘湘如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