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茶叶的海外贸易
大约于1540年前后,葡萄牙以澳门,西班牙以菲律宾为基地,开始与福州进行贸易。1567年,菲督西班牙人黎牙实备(miguellopezdelegazpi)报告称:“中国商人每年都运生丝、毛织品、钟、瓷器、香料、铁、锡和染色棉布以及其他小商品到菲律宾群岛出售。”其时为明隆庆元年。黎牙实备指的中国,当时有13个最有名的城市,其中头3个是泉州、广东、福州。但福州还少有茶叶对海外贸易的记载。
其实福州早在中唐时期,就已经盛产名茶了。如唐陆羽的《茶经》,载有福州“方山茶”。唐李肇《唐国史补》也说:当时风气重品茶。福州方山有露芽,为名茶的一种。宋梁克家《三山志》更写了一个故事,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至麟德殿说法赐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因此,“方山露芽”被定为“贡茶”。其产量不多,朝贡的压力又很大,因此不可能在海外进行贸易。这大概是明代福州未有茶叶在海外贸易的原因。
宋代,开始有茉莉花从海外传入。张邦基在《墨庄漫录》写:“闽广产异花,悉清芬郁烈,而末利花为众花之冠。岭外人或云抹丽,谓能掩众花也。至暮尤香。今闽人以陶盎种之。转海而来,浙中人家以为嘉玩。”茉莉花的传入,使福州的茶叶生产提高了一个层次。《福州百科全书》说:“采摘的鲜叶(茶叶)加工成素胚后用茉莉鲜花熏窨,即为茉莉花茶,绿中泛黄,香气纯正,鲜醇甘爽,是福建花茶的主要成分。”明代鼓山的“半岩茶”、鼓岭茶洋的“状元茶”开始脱颖而出。黄任的《鼓山志》说:“王敬美督学在闽,评鼓山茶为闽第一,武夷、清源不及也。”周亮工的《闽小纪》也说:“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但仍然为“贡茶”,不及百姓,更不要说能输出海外。
更有甚者是宋政府实行“茶叶专卖”,《宋史·食货志》载:园户把茶叶私卖或匿报,查出后,全部没收,按私卖或匿报分量多寡,分别论罪。贩私茶比贩私盐要加一等处罚。闽北范汝为起义的时候,范汝为就被定为是“茶寇”。徐火勃《榕荫新检》转引《竹窗杂录》说:鼓山灵源洞后,居民数十家,种茶为业,地名茶园。产不甚多,而味清冽。是时茶价一两索价一分(银),但两台、藩臬、府县科取一斤,才给官价一分。世懋公(王敬美)叹其极廉,所以种茶村民多逃窜而散。鼓山寺僧虽重施棰挞(鼓山寺僧为茶叶业主),但一岁所产仍输官不足,民间俱不得食,因此更不可能参加海外的贸易。
一直到了明杨文敏(荣)当国的时候,才奏罢茶叶的进贡,同时放松了“茶禁”。到了19世纪,福州的茶叶成为很重要的一项对外贸易的商品。特别是“五口通商”之后,闽茶直接由福州出口,一时销路甚广。1864年(清同治三年)西班牙杜立特尔的记录补充说:“少量统计显示,此地的茶叶贸易迅快增长。1856年至1857年4月30日,出口至国外的茶叶,广东为21359865磅,上海为36919046磅,福州为34019000磅。这仅是开港后3年的数据。1859年的7月茶叶季节,从广东出口至美国为3558424磅,从厦门出口的为5265100磅,上海出口的为6893900磅,而从福州出口的为11293600磅。福州出口超过1000万磅,比上海和广东加起来的出口数字还多。同一时期,广东出口大不列颠为41586000磅,上海出口为12331000磅,福州出口为36085000磅。”福州居第二位。他还写:“在1863年至1864年5月31日的茶叶季节,从福州出口到大不列颠有43500000磅,出口澳大利亚有8300000磅,出口到美国有7000000磅,总金额为5880万磅。”福州的茶叶对外贸易激增,名满天下。英人编的《港沪及其他中国通商口岸的景象》说,1880年,福州茶叶总输出额达737000担,为1859年的两倍多。于是清郭柏苍在《闽产录异》里说:“闽北山民,开山斫木,甚至改磳田为茶园。自北苑等而下之,皆市于夷。”茶叶的海外贸易空前高涨。
解放后,茉莉花茶的生产和出口大量增加,1994年《福州百科全书》说:单茉莉花茶“年出口量为585吨,创汇150万美元,占福建花茶出口量的36%。”主要品牌有:茉莉大白毫、茉莉银毫、茉莉春风、茉莉雀舌等。2012年10月14日《福州日报》报道:2011年福州茉莉花茶出口创汇达1500万美元,成为福州海洋经济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