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间信俗文化(二)
纪念清官包公的包公庙
提起我国一代铁面无私的清官包公(包拯),民间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死后,在他的故乡安徽省合肥市,建立有一座包公祠,现存建筑为清朝光绪八年重修。包公没有来过福州,却在仓山区高湖村里的一条小巷里,发现有一座包公庙。
据当地乡老介绍,早在宋代,高湖村里有一位乡人在河南开封府当官,与包公相识,关系甚笃。他退老回福州后不久,听说包公逝世的消息,十分悲痛和怀念。为了表达他对包公的尊敬,便捐资塑了一尊包公像并建庙予以纪念。这座具有历史意义、在福州地区独一无二的包公庙,现保存十分完整。包括戏台和大殿两大部分,系古代全封闭式结构,观众看戏风雨无阻。尤其难得的是,宫殿里保存有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的石碑一块以及光绪乙酉年(1885年)的石柱对联三副:“刚毅立朝贵戚宦官敛手,纂修特笔忠臣孝子齐名。”“宋代权奸互镜应惭渭浊,湖滨善信捧觞快睹河清。”“峭直不阿允推良宰辅,阴阳攸摄共拜福阎罗。”表达出人民群众对清官良吏的敬仰与对贪官权奸的痛恨。几百年来,当地老百姓最爱在这座包公庙的戏台上观看包公判案戏。
纪念闽王两部将的吴颜庙
福州台江中选地区,在古代系港道水域。相传唐末五代开闽始祖王审知曾派遣两位部将,一名吴阳,一名颜平圣,镇守驻扎在中选,帮助乡民开辟港道,建造舟船,发展水上交通。不幸,吴、颜两将于同光年间(923—925年)在东部鳝溪鲤鱼滩的狩猎中遇难,中选乡民感其生前保境安民之功业恩德,嗣后便立祠建庙,以作纪念。
据1979年福州市政协文史组编印的《福州地方志》引宋朝《三山志》记载:“有舁偶像,摇兀而行,谓之闯神。前列长炮,从金伐鼓,震耀夺目,意即迎吴颜爷的活动。”可见历史之悠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学者野上英一在他所著的《福州考》一书中,也提到了中选吴颜庙社火迎年之民俗。由此可见,吴颜庙已闻名于海外。
另据传闻,吴、颜两将生前喜酒豪饮,有如三国中的李逵,常因失职,故被王审知禁止,只许在元宵之夜痛饮。因此,古时中选乡民迎吴颜爷时,其神舆前进数步,又复倒退数步,有如醉汉踉跄而行。1997年6月由北京方志出版社出版的《台汉区志》第二十六篇《风俗》中也记载,“扛神舆的称作‘马史’,黑布包头,黑裤褂,扎绑腿,穿麻鞋。神舆上绑成串小铜铃,摆动时啷啷不绝,并大呼‘吴颜爷未醉’。”此民俗与众不同,独具地方特色,流传地方趣闻轶事。
福州民俗专家们认为,吴颜庙的民俗文化活动,可视为福州的“民间酒节”。
纪念五代名人李存孝的太保亭
瓜山,在福州地域历史文化上,是一处颇为著名的地方。它位于闽江南港之畔的南通镇。据明代《闽都记》记载,因三座山峦,分脉延伸而下,形状如瓜,故而得名为“瓜山”。
北宋年间,潘姓人从中原河南荥阳避乱入闽在此肇基,开垦种植,发展生产,造桥设渡,办校兴学,已有千年历史。元代文人郑潜曾在此办义学与公益事业。明代徐火勃在《舟次瓜山》中吟道:“郑公渡口石桥斜,山色重重碧似瓜。遥望炊烟青不断,蓼花深处见人家。”仿佛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水彩画。
瓜山村里,有一条古老的小街巷。巷只有一座古亭,名曰“太保亭”。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已有400多年历史,至今保存十分完好。该亭是为了纪念唐末五代名人李存孝而建的。李存孝原名石敬思。一次,李克用在牧羊时遇猛虎,石敬思勇杀猛虎,保住羊群。同时因武艺高强,为国立下战功,因而被以后当上了后唐太祖的李克用收为义子,改名为李存孝。因李克用已有12个儿子,故李存孝被称为“十三太保”。尤为难得的是,“文革”期间,该古亭被当地群众保护起来,亭上尚存林森、萨镇冰、何应钦等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亲笔题刻的青石柱联,成为难得的文物。萨镇冰的对联是:“秉正除邪资保障,降魔卫道镇闾阎。”林森的对联是“护国显威灵百姓仰瞻叨福庇,降魔昭赫濯千秋俎豆答神庥。”此外,还有老台胞潘荣光先生撰写的“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烛长光佑万民。”都带有祈望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纪念汤和的洪武道
闽江是福建人民的母亲河。它流经福州台江区,向北岸漫衍成许多条支流河道,仅帮洲地段就有洪武道、攀龙道、尚书道、拿公道、酒埕道、粪船道、纸道等古代遗留下来的港口道头。其中尤以洪武道最有意义与最具古迹价值。洪武道与洪武亭便成了帮洲地段一道风景线与古迹点。
帮洲北邻义洲,南邻苍霞洲,傍于两洲之间,故有“傍洲”之称,后人又改称为“帮洲”。宋朝以前帮洲尚在滔滔闽江水中。南宋以后才出现沙洲,到了元朝后,冲积沙洲不断扩大,逐渐开始连成陆地。到了元朝末年,全国各地反元起义军揭竿而起。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在东南一带击败方国珍,遂兵分三路向福建进军,陆路分别由浙江与江西入闽,另一路则由水路派征南将军汤和、副将廖永忠率舟师由宁波渡海攻取福州。这时,元将陈友定任福建长官,镇压本省各地起义军与抗元民众,并形成地方割踞势力。他得知朱元璋派兵进攻福州,便在南台帮洲、苍霞洲一带构筑工事,戒备森严。战云密布,形势紧张,福州人民将面临一场战争灾难。
据清道光年间出版的林枫《榕城考古略》记载,当汤和率领的部队抵达闽江中五虎门时,他先派遣使者入城诏安,结果遭元兵杀害。于是汤和大怒,大张号令,云:“入闽不留一人”。但是,闽江口五虎门地形险要,礁石遍布,船只入港必须导航。这时“拿公”显应为之指引。据清乾隆间的《竹叶亭杂记》记载,拿公是闽北邵武人,姓卜名偃,唐末书生,一日见有二坏人向井中投蛇蝎,企图毒死多人,拿公便挺身而出,自饮毒水,以证其毒以救乡民,于是他死后受到福州人民的尊敬,并与妈祖(林默娘)、尚书(陈文龙)齐称为“福建海上三海神”。在《竹叶亭杂记》里还有一段记载:拿公出现“乘巨浪驾小舟”,到汤和将军营中说,君号令中,今易一字,吾导他港以进。汤和答应,于是便引导由粗芦门入,同时对汤和说,吾顺命导公,欲安福州百姓,今已入关,以“留”字易“杀”之。汤和答应,便将原来的号令“入闽不留一人”改为“入城不杀一人”。于是汤和部队顺利通过五虎门沿闽江抵南台,然后部队由洪武道登岸,在南门一带战败元军,攻取福州。翌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做皇帝,国号洪武元年。为了纪念这个不平凡的历史,帮洲人民便将汤和部队登岸之处命名为“洪武道”。又由于许多文武官员在此入城上任,故在洪武道畔建一接官亭,后改名“洪武亭”。
洪武道畔有一株数百年大榕树,乡民为了保护古榕与自然环境,设龛供奉陈、金、白三位仙姑,随后移入亭内,并增祀孙悟空齐天大圣以及黑、白二王爷作为乡间保护神。据乡民张和强、林伯禄、林其芳、张汉卿等介绍,当年有一碑,记载甚详,可惜在“文革”中被毁。改革开放后,落实了宗教政策,尊重民间信仰与保护历史古迹,于是洪武道与洪武亭均焕然一新,成了古色古香环境优美的建筑,占地面积达150平方米,亭内对联:“洪武登岸古榕增寿色,万侯云集新桥齐千秋”、“洪武道有亭留远迹,半江楼无处不神怡”、“仙来奇园观中外,神往品茶听古今”均十分雅致。尤其是那株古榕分叉如人之五指,其中主干在亭内形成跨度7米的“门”字形状,伸支到江边,入地之须又成干,形成奇特奥妙景观。
纪念戚继光的保民堂
民族英雄戚继光逝世后,福州人民为了纪念他,不但在于山建有戚公祠,而且在连江县还建有一座继光庙,又称保民堂。
400多年前,明嘉靖年间,东洋倭寇屡次侵犯我省沿海。福州地区的连江、罗源、福州、平源、福清等县市深受其害。倭寇所到之处,烧杀奸淫,抢掠财物,无恶不作。仅连江县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开始,到四十四年(1565)年,就有15次遭受倭寇侵犯,损害十分惨重。当时民族英雄戚继光多次入闽剿灭倭寇,并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五月初二日,率军屯兵连江县透堡乡,水际两路围剿倭寇,采取陈第“平寇策”,以“泥撬法”,在海边滩涂上全歼敌人400多人,捣毁敌人巢穴,使连江多年倭患得以平息。于是连江老百姓感其恩德,便在透堡乡白鹤山下的巴溪桥畔,建一座“保民堂”,意为保护人民的意思。如今保民堂仍在,笔者采访时见到大殿里塑有一尊戚继光将军戴盔披甲的坐像,背上还插有靠旗,十分庄严威武。堂内存有一块木制版牌匾,正中三个大楷书“调五气”,落款时间是“大清乾隆甲辰年腊月立”字样,并注明是当地“后街、兴文”两个村民捐献的,距今已有230年之久,实属难得的历史文物。该庙附近还有“大难”与“千人水”遗迹,都与戚继光抗寇有关。如今,保民堂经过重新修葺,焕然光彩,香火鼎盛,更彰显民族英雄戚继光的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