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闽都文化研究的又一成果

——评游友基《闽都文学与文化漫论》

2013-07-16 09:54:59来源:福州晚报

      闽都文化研究近年起步迅猛,现处于对闽都文化进行“概论”、“述论”、“综论”等概述性的介绍、描述及理论探讨阶段,还专题研讨了“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闽都文化与教育”等闽都文化与外部的关系等重要课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对于闽都文化的特质、重要特征等内部元素还需要作更全面、深入的研究,对闽都文学的研究尤为薄弱,亟待加强。

      游友基教授 《闽都文学与文化漫论》(鹭江出版社2013年 6月版)填补了闽都文化研究的某些空白,为读者及研究者提供了新鲜的见解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与史料价值。该书分“闽都文化特质论”、“闽都文学论”、“福州船政文化论”、“闽都信俗文化论”四个部分:

      一、它以现代福州十邑名人推进文化思想现代化为例,归纳出“勤于学习,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海纳百川,无欲则刚”为闽都文化之特质。

      二、“闽都文学论”是本书的重点,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它对历代古田的诗歌创作作了梳理,初步探讨了一个县的诗歌史应如何编写的问题;对辛亥革命时期福州籍诗人诗作予以述评;对梁章钜、林纾、陈衍、林则徐、陈宝琛、冰心、庐隐、林徽因、邓拓、杜运燮等近、现代福州十邑作家进行了研究;对过境先贤戚继光、徐霞客、郁达夫等在闽活动及诗文创作作了探讨。

      三、论述船政文化体现了当时的先进文化思想。

      四、“闽都信俗文化论”着重探讨了陈靖姑文化的多重内涵及其意义;圆瑛法师对中国佛教的贡献、圆瑛法师与太虚法师的关系、圆瑛法师在福州十邑的活动情况。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对闽都文化特质、船政文化、闽都宗教文化作宏观研究,对闽都文学、十邑作家作微观研究,即不着眼于全面、系统的探索,而只着眼于其某一侧面,某一亮点(尤其是其与福建、闽都关系这一“点”上)进行挖掘,力求研究方法多样化。(二)广度与深度相结合。涉及的领域较多,但都集中于“闽都文化”这一节点,对每一话题均作深入发掘;长文力求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如对圆瑛法师与太虚法师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指出其二人宗教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并无保守与革新之分,其分歧主要是“中国佛教会”领导权之争,二人虽有矛盾,但其友谊终未破局;短论更重深度挖掘,几乎每篇都能逐层展开,深化阐述。(三)提出新观点与提供新史料相结合。对于已有有人作过研究的话题,本书能从新的角度介入;更注意在无人关注之处下功夫,如林纾研究,学界更多关注其生平与翻译作品 (林译小说),本书则关注其白话诗集、笔记小说、戏剧作品;重视新史料的发掘,如对近代诗人张际亮与林则徐关系的探讨等,都使用了新的史料。

      期盼有更多的闽都文化研究论著面世,把闽都文化研究引向深入。

作者:吴季成 责任编辑:胡小梅